陕西旧县署对联
自明、清到建国前,陕西部分旧县署的大堂、仪门、二堂常有对联悬挂,其内容大都以执法、爱民、兴业、廉洁奉公等方面为主。
长武县的旧县署有两副对联,一是“烈日严霜七尺法;和风甘雨四时春。”不仅对仗工整,平仄有序,而且构思奇巧,结构严谨。上联强调了执法的严肃性和重要性,下联则要求把辖区治理成政通人和、四时如春的繁荣景象。以14个字便说明了县衙的责任。另一副是:“使一分冤枉钱,明有国法,暗有神鬼;做半点亏心事,近报己身,远报儿孙。”这副联虽然有些轮回报应的宿命论意味,但却将为官者光明磊落的品德和清廉正直的决心表现得斩钉截铁。
清代江苏南通人顾曾烜于光绪十年(1894年)曾任礼泉知县,他为县衙门、也为自己撰写了几副耐人深思的对联。一是“刚柔轻重迟速,异奇若作酒醴;康乐和亲安平,为一达乎渊泉。”此联以“雁足格”巧嵌了“醴泉”二字,并为县官理事,怎么理事提了警示。又为造福民庶制定了“康乐和亲安平”的奋斗目标。一副是:“万灵明廷,薮于周,谷于秦,邑于汉,郡于晋,至隋开皇乃有今县;三辅肥壤,嵕之南,泔之北,阡之东,沣之西,在左冯翊实为冲区。”礼泉县在秦时为谷口县,北魏置宁夷县,隋开皇十八年(589)称礼泉县。汉武帝曾置三辅,礼泉县归左冯翊管辖。这副联把礼泉县的位置、起源、设邑、建郡交代得十分清楚。嵕指礼泉县北部的九嵕山,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即依九堫山而建,海拔1188米。县衙内宅的对联是“施于有政是以为政;宜其家人而教后人。”
韩城市是大史学家司马迁和清代乾隆年间状元王杰的故乡,因为韩城市有许多出类拔萃的人物,所以旧县署的对联多以此为荣,同时突出了儒家地位和官吏的爱民思想。大堂上的对联有:“圣门高第多为宰;大学全书惟保民”。上联说儒门的优秀人才为官者颇多,下联说儒家的经典著作都是为了保护黎民百姓的。并明确指出“读书为民”的宗旨。另一副是“为儒六涉前编,尊经门史思成笥;作吏七当改岁,赋重民贫欲叩阍”。六涉即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要求读书人必须尊崇六艺,为宦者须轻赋怜民。县衙仪门也有一副:“诗载韩候所治;汉为太史之乡”。古时韩城称韩国,周武王曾封其子为候,封地韩国,故为韩候所辖之地,也是司马迁之乡。此联以两个朝代的两个名人,意指该县是个人杰地灵,藏龙卧虎之地。
不少古联喜用典故,而且用得自然贴体,切中主题,耐人寻味。县衙西厅的对联是:“自昔鸿文尊太史;当年燕喜悦韩候。”
此联即以历史人物和历史典故,强调韩城在历史上的重要价值,用典非常自然。这几副联的作者是明代山东莱阳人左懋第。左懋第,字萝石,崇祯年间进士,曾出任韩城知县。后任佥都御史,被派北上,与清讲和,南京失守,拒降被杀。
清末,合阳县署的官吏李汉元为县署撰写了一副长联:“事事告青天,凡外而法堂,内而暗室,总期质诸鬼神,指河际以盟心,不敢为污吏,为贪吏,为昏庸吏;林林皆赤子,非养以衣食,教以诗书,恶在为其父母,抚莘帮而复冀,但愿无穷民,无冤民,无奸宄民。”
此联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理;有自律盟誓,有心志安民。从良知到希望,从己身到黎民,写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如若贪赃枉法,暗做坏事,废以诗书,民无衣食,还算什么民之父母呢?暗室指心地光明,暗地不做坏事。骆宾王《萤火赋》:“类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
靖边县旧县署的对联是1929年时,牛庆誉任该县县长时所撰:“妄要同胞一分钱,请唾我面;莫忘勤俭两个字,感服民心。”作者以白描的手法,表示廉洁奉公,一尘不染的决心。并以“勤俭”二字为根本,身体力行,为百姓做出表率。这种光明坦荡的胸怀确也令人佩服。
山阳县旧县署的两副对联,均是黄碧川先生所撰。一是:“百里古公候,万人托命;一官民父母,四境为家。”作者以通俗易懂的笔触,说明小县的县官就像古时候封以百里封地的公候一样,全县百姓都把一切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所以县官就要以全县为家,为百姓的安居乐业呕心沥血,竭尽全力。另一副对联说得更诚恳,更坚决:“不食民一饭,不爱民一钱,乃吴隐子为太守;先天下而忧,后天下而乐,是范文正作秀才。”
这副联以历史上的两位不谋私利、廉洁奉公,忧国忧民的古人作为榜样。范文正即范仲淹,他在《岳阳楼》记中写道:“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以,此联以自对的手法,言之有物,使一位忧国爱民的县官形象跃然纸上。
商州官署的对联有:“选语奇兀;抱负不凡”、“太华作云,散为霖雨;潞川学海,清到源头。”这两副联均为黄碧川所撰。联中的“散为霖雨”和“清到源头”堪属神来之笔,寓意深刻,清奇高雅,不愧妙对。第三副是“一尘不染;万废俱兴。”上联决心廉政,下联立志兴业。第四副联是:“一庭欲教罗双雀;只字当知重九牛。”双雀即双凫。古代神话故事说,东汉明帝时,王乔任叶县县令,距京师甚远,但每逢朔期上朝,他都能及时赶到。明帝很觉奇怪,便令人暗暗察看。察看的人说,王乔每次临朝,必有双凫自东南飞来。于是候凫至,设网捕得其一却是一只木鞋。后来,人们便以这个故事,对于地方官勤于政事的赞扬。第五副联为“一片丹心,对映丹江一派;三年紫绶,日饱紫芝三餐。”
丹江源出商县西北,全长390公里。这副联写得十分巧妙。丹心映丹江,紫绶系紫芝;一片对三年,一派对三餐,意旨深邃,对仗工妙。而且重字较多,却能依照联律,重在固定的位置之上。同时,构思奇绝,角度新颖,新就新在把赃官、贪官的“三年新知府,万两雪花银”翻了过来,赋予了新的内容。
另外,道署衙门也有两副对联。一是:“受事于燹焰弥天之日,战抚兼施,幸见于山无伏莽;起民在呻吟动地之时,恩威并用,始闻五部有归鸿。”其二:“六百里商于之地,每嗟雁肃鸿哀,若或非鸾凤鸣冈,则依人者,将安适矣;万千山蹊径之区,时勤狗盗鼠窃,假使豺狼当道,是教道也,安可禁乎?”这两副联均为明代熊应占所撰。
总之,旧县署的对联以明志居多,即反映了县官的志向和决心,抱负和言行;又像一面镜子,一只无声的警钟,很有些自律自讼自强的精神。
(原载《楹联艺术家》2000年四、五、六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