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五子”兴村是关键

“五子”兴村是关键

时间:2022-01-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常沟村位于红河下游,是红河乡一个较大的行政村,耕地面积10065亩,其中山地占70%,全村2155口人。总结他们的经验主要是“五子”兴村。所有这些为常沟人脱贫致富奔小康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一是合理引导,促使种植业结构调整。去年在百年不遇的大旱情况下,西瓜、烤烟两项收入人均达到214元,从而使多种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56.3%。常沟村的干部把产后服务作为主要议事日程。常沟人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很重视村级班子的建设。

常沟小康迈大步 “五子”兴村是关键——彭阳县红河乡常沟村小康试点经验调查

常沟村位于红河下游,是红河乡一个较大的行政村,耕地面积10065亩,其中山地占70%,全村2155口人。实行承包责任制以后,常沟用较短的时间解决了温饱问题,并逐步向小康迈进。1995年人均纯收入达到864元,80%的农户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全村有各种机动车辆42辆,加工机器18台,电视普及率为80%,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6%。总结他们的经验主要是“五子”兴村。

一、换脑子

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民得到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在一些精明人的带动下,生产门路不断拓宽,人们的温饱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但是,仍然没有跳出小农经济的圈子,人们的思想认识比较模糊。一些人墨守成规,凡事都等等、看看,不敢试、不敢干、不敢闯,死念一本种粮经,生产经营死而不活。一些人是先走了一步,发展多种经营,但以自食自用为目的,缺乏商品观念,生产经营不成规模。1992年县委确定常沟为小康试点村以后,各级党政组织首先进行实现小康是我国农村90年代的总目标教育,使大家深刻理解实现小康是发展三步战略的关键阶段,没有小康的实现,就不可能实现富裕,从而强化了进取意识。同时,他们联系沿海与内陆、川区与山区的差距引导人们充分应用和推广科技成果,科技兴农,科技兴村,发展农业必须走“两高一优”的路子,多种经营必须走商品化的路子,加深了人们对没有规模就没有商品,没有商品就没有效益的理解,普遍强化了商品意识。所有这些为常沟人脱贫致富奔小康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明路子

常沟人在这块土地上坎坎坷坷几十年,一直没有形成一个明晰的思路,自1992年确定为小康试点村以后,常沟人认真分析了当地的资源优势,客观地估计了制约生产力发展的劣势,探讨确定了切合当地实际的发展思路:指导分户经营,即“千树百果两头牛,烟瓜药菜不能丢,猪羊鸡兔家家有,加工生产走前头”。

一是合理引导,促使种植业结构调整。以1995年种植业结构为例,用1/4的土地经营经济作物,用1/4的土地经营高产粮食作物,加上其他产业的经营,集中解决了“粮袋子”和“钱袋子”的问题,改变了过去那种“农业就是粮食,粮食就是小麦”的单一结构。二是适当扶持,解决农民生产中的难题,包括籽种、化肥农膜等优先供应。三是充分调动农民对土地投入的积极性,以试验对比的方法,让农民认识到,只有舍得摊本、增加投入,提高土地的生产率和产品的商品率,才能创造良性循环的投资环境,粮食产量、经济收入才能同步提高。

正是做到了上述三点,如今的常沟人,才真正做到了生产有方向,奋斗有目标,从而使大部分农民过上了小康生活。

三、夯底子

常沟人把加强田、水、林、路四项基础建设作为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的重要举措,加大力度,综合开发,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针对全村7000多亩山坡地,2000多亩高低不平的川旱地,他们提出了“奋战三年,力争实现人均2亩旱涝保收田”的口号。一是采取机推人修相结合的办法,组织群众集资1万元,贷款3万元,购进一台推土机,并争取到县粮援办推土机4台,到去年10月底新修基本农田2900亩,开发河滩地200亩,使人均基本农田达到了1.9亩。二是充分利用现有水利资源,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先后修复扬水站2座,小型水库1座,配套大口水井2眼,新增水浇地1000亩,在大旱之年发挥了很好的效益。三是坚持集体个人一起上和谁种谁有、允许继承的原则,对山沟、地埂、庭院、渠旁实行全部绿化,对“四荒地”实行拍卖治理。把植树造林同“四荒地”拍卖、小流域治理作为相配套的系统工程来抓,使全村有林面积达到5480亩,户均14.2亩。四是多方集资,义务投工,拓宽、整修、新修了村与村、组与组、村与邻省4条公路277公里,其中1995年新修25公里。同时,架通全村低压照明线路7.5公里,使通电率达到98%。

过去,农民生产的农副土特产品,要靠驴驮、人背向外运,造成人力、物力的严重浪费。如今,农副产品收获季节,地头、院落到处有机动车辆外运。

农业基础条件的改善,使常沟人奔小康有了坚实的基础,生态农业呈现出良性循环的发展趋势,低而不稳的农业生产态势基本得到了遏制。去年,全村社会总产值322万元,户均产值7976元,人均纯收入达到864元,人均有粮407公斤,分别比1991年提高了一倍多。

四、树样子

为了尽快实现小康目标,常沟人选准了几个短平快项目,作为产品向商品转化的结合点。他们以科技为先导,抓典型、树样板,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是抓西瓜样板户。村上和农户签订合同,免费供应籽种、化肥、农膜、农药等,并无偿提供技术服务,从而使西瓜种植面积从刚开始的2亩,很快发展到去年的400亩。1992年以来,累计种植面积1500亩,收入109万元。二是抓烤烟示范户。采取优先贷款、优先供应农用物资、优先收购等十大优惠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92年试点以来,累计种植1660亩,收入67万元。去年在百年不遇的大旱情况下,西瓜、烤烟两项收入人均达到214元,从而使多种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56.3%。三是干部以身作则。他们全力搞好“四统一服务”,在群众中树立了高大的形象。一是统一购种。村上每年都要从甘肃交界的西峰、平凉等地统一为群众兑换、引进小麦优良品种,从黑龙江、辽宁、河南等地统一邮购西瓜籽种。近几年仅西瓜就引进了P2、新红宝等10多个品种。二是统一施肥。凡是示范户,他们都要按季节农时组织指挥施肥,并要求试验田亩施农家肥2500公斤,氮磷钾肥50公斤。三是统一技术。尤其病虫害防治,做到种前统一技术培训,统一药剂拌种,苗期统一喷洒农药。村上每年举办一次学习班;从品种、栽种、田间管理等每一个生产环节做起,一一向群众讲解清楚。四是统一销售。常沟村的干部把产后服务作为主要议事日程。仅去年就将农民种植的400亩西瓜以每公斤0.80元的价格向陕西长武、甘肃平凉、泾川等地推销了300亩。

由于有典型引路,又有配套服务,他们于1992年制定的“1234”的奋斗目标,即人均0.1亩西瓜,0.2亩烤烟,0.3亩果园,0.4亩以地膜玉米为主的高产作物,已于去年全部实现。

五、建班子

常沟人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很重视村级班子的建设。在班子建设方面,他们又注重“把握一个尺度”“重用一种人”。

“把握一个尺度”就是要有总体能适应带领群众奔小康的能人。“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如今的支部班子替群众购种子、买肥料、销产品、抓田间管理、安排作物布局,调整制定耕作计划,群众一时没有想到的,他们不但早有打算,而且能把工作做到家。

“重用一种人”就是在班子人选问题上,突出重用有脑子、有路子、有胆子、有文化、敢冒、敢闯、敢干的年轻人。在这一前提下,近年来,先后两次调整了村级班子,使党支部、村委会、青年、民兵、妇女等组织平均年龄降到35岁以下,平均文化程度达到高中水平。前年调整后上任的村妇代会主任文芳,在家是理家能手,在外是精明的妇女干部,她带领全村妇女,种植瓜果、发展烤烟生产,使过去围着锅台转的妇女,如今成为市场经济大潮中的半边天。去年,她又争取到县妇联P42项目,在村里办起了现代化的养殖场。群众高兴地说:若要富,跟着党支部,若要发,烤烟加西瓜。1991年到1996年,该村先后有两任支部书记被县委提拔为科级领导干部。实践证明,几年前还是个信息闭塞、一无所有的穷村子,转眼间百业兴旺,各种设施配套齐全,办公有地点,活动有场所,空壳村变成了拥有固定资产10万元、公共积累5万元的文明富裕村,“五子”兴村战略不仅是成功有效的,而且是可以大力推广的。

原载1996年8月1日《固原报》第2版与陈乃福合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