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江湾城社区“开门七件事”调查报告

新江湾城社区“开门七件事”调查报告

时间:2022-01-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新江湾城街道主动弥补不足,在推进规划落实的同时,发动种种社会资源予以补足,这里的“开门七件事”,从原先“不是一点点的不方便”,逐渐变成了“一点点方便起来”。在新江湾城内的几次业主大会上,出行不便是居民们最为期盼解决的难题。在原来的新江湾城居民社代会上,这三个“不方便”呼声最高。在杨浦区12个街镇中,新江湾城是唯一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依然在建的。

新江湾城社区“开门七件事”调查报告

提到居住条件和环境,没得说;提到交通、就医、购物等,却只能“没啥好说”这曾是新江湾城居民普遍的感受。

近年来新江湾城街道主动弥补不足,在推进规划落实的同时,发动种种社会资源予以补足,这里的“开门七件事”,从原先“不是一点点的不方便”,逐渐变成了“一点点方便起来”。

配套:家在这儿,生活圈却在三站外

“城市绿肺、中央生态花园”,2.6公里长的生态走廊,这是新江湾城内一个楼盘打出的广告。依靠着生态湿地的卖点,这里的楼盘迅速增值,从最早入住时每平方米不到万元,如今其内部地块基本售价已经达到了5万元,部分小区甚至要7万元。

然而,高昂的房价并没有让其中的居民感到太多的欣喜,他们头疼的是缺位的社区配套设施——离家最近的菜场和邮局不在自己的社区内,像样的餐馆很难找到。

“我的家在这儿,我的生活圈却在三站外。”一位居民如此感叹。

小型菜店入驻社区

居民王林森住在“橡树湾”小区,他车子的后备箱内,摆放着几大包的蔬菜和肉食,这是他一大早去五角场买来的。

买一次菜,吃一个星期,这在新江湾城内并不稀奇。在社区内,至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大型菜市场,仅有部分小型菜店入驻。对于不少居民来说,他们不得不开着车出去买菜,连买根葱都要去沃尔玛。

公交线路间隔较长

能不能多一些公交线路?在新江湾城内的几次业主大会上,出行不便是居民们最为期盼解决的难题。事实上,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在深入腹地的小区中,仅仅依靠着168路和538路两条公交线路予以“摆渡”,这让很多居民感到了不足。地铁10号线的终点站虽然标注为“新江湾城”,但是要走进其中,步行至少要20分钟。

50来岁的刘开源为此去学了驾照,他告诉记者,这两条公交线路发车间隔较长,有时要30分钟一班,“万一碰上急事,根本来不及”。

商业设施等待开发

想邮寄一封信,想拉卡取点钱,想买张最新的大片影碟……对不起,这些目前在新江湾城内部依然无法享受到。

甚至连请朋友吃饭,都得开车出去。“这里很难找到像样的餐馆,找个地方吃饭都困难。”雍景苑、东森涵碧和建德国际公寓等小区居民表示,面对餐馆稀缺的现状,他们只能搜罗各种外卖服务来替代。

刘开源就表示,这种不便的感觉在周末尤为强烈,有时不想买菜做饭,而小区周边餐馆很少,他和家人只能到其他社区吃饭,“从家里开车到最近的餐馆要近半小时,吃一顿饭的时间成本未免也太大了”。

记者以“1号作品”小区为例进行了探访,这是目前新江湾城内入住率最高的小区。在其附近,餐厅才寥寥4、5家,而且全部都是“沙县”、“粉丝汤”等小吃,正正经经的饭馆一个都没有。

改善:“紧赶慢赶”让衣食住行逐步配套

无力的公交、滞后的生活设施、缺口的医疗……在原来的新江湾城居民社代会上,这三个“不方便”呼声最高。该怎样加快推进公建配套和社会服务,从而避免让漂亮的新居成为生活不便的“孤岛”,居民的诉求成为新江湾城街道最为现实的考验。就算是“紧赶慢赶”,也得想尽一切办法让百姓生活变得方便起来。

“辩”出来的社区巴士

“新江湾城常住人口有2万多,主要集中在国浩路、政悦路、政立路等沿线三片,不少居民出门坐地铁要走半小时,‘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问题突出。”街道党工委书记杨德兴告诉记者,为了能开出一条合理路线的社区巴士,网上网下可谓热议不断。

今年5月4日,一个名为“新江湾城穿梭巴士”的发帖人出现在业主论坛里,发起了“穿梭巴士大家说”的主题。在十多天的时间里,引来500多个回复。最终,居民们的不少提议被采纳:高峰时段8分钟一班、非高峰时30分钟一班的车次安排。还有居民提出间隔太久,街道与巴士一汽协商后,两条线路分别缩短到5、6分钟和20分钟左右一班。

作为“新江湾城穿梭巴士”这一用户名的管理者,街道社保科一名工作人员对此深有感触,他表示,社区巴士的线路优化不是“想”出来的,而是居民和职能部门“辩”出来的,尽管只是起到“救急”的作用,但已能缓解一部分居民的出行。

直供菜改为“一周两供”

辖区内没有菜场,就把直供蔬菜送进去。周日,记者来到“1号作品”的广场前,由都市菜园农业合作社带来了十几筐蔬菜,一字排开,生意好得不得了。

“不用再开车出去了,这些蔬菜物美价廉,挺好的。”一位居民告诉记者,这种“周末菜市”从7时开始,不到两个小时就会被“马大嫂”们抢空。

看着这一幕,江湾国际公寓居委会(筹)党组织负责人周连生可谓百感交集。“用农场直送直销的方式,解决居民多重菜篮子难题。中间环节没了,蔬菜自然新鲜,菜价也便宜。”周连生认为,在当前社区菜场仍未诞生的前提下,“周末菜市”可谓是最佳的补足。

不仅如此,根据社区居民的需求,直供菜的供应方式又要发生改变了。“一些居民反映,周六和周日提供蔬菜虽然好,但买一次需要保鲜一周,还是不方便。”周连生表示,已初步决定,改在周四和周日供应。

向“邻居”借医疗资源

新江湾城街道的社区医疗服务点,里面的医生是来自“隔壁邻居”——殷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员,这种情况,恐怕在整个上海市也很难见到。

在杨浦区12个街镇中,新江湾城是唯一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依然在建的。根据前期调研,由于目前入住率还不高,平均每天只有30多人看病。

一个两难的现状摆在了政府面前:提前开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肯定是“亏本生意”;不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百姓需求无法满足。

经过街道的集思广益和深入基层调研,一个大胆的想法出现了,不如利用周边殷行街道的医疗资源进行“过渡”。于是,设立了三个卫生服务点,如今已能提供基本药物供给以及医疗服务,居民们看个小毛小病,至少不用跑大半天了。

声音:除了时间换空间,总能做点啥

居民不肯入住,因为商业配套少;商业配套不进入,因为居民入住少。“这是大型居住社区容易面临的通病。”上海城市规划设计院教授级高级规划师赵万良指出,以时间换空间,是不少社区解决这类问题的传统举措。但是耗时往往太长,容易造成早期入住居民的不满。

近两年来,大型居住社区在沪不断诞生:2010年,又规划选址了23个大型居住社区基地;今年,浦东南汇城、嘉定黄渡、松江叶榭、金山亭林等7个大型居住区规划再次公布。

舍近求远,居民看中的是宽敞的新居,良好的生态环境。论及生活便利度,新居不免显出“短板”。宜居社区打造该如何“破题”?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张松认为,如果缺乏宏观政策指导和细致策略推进,将会导致这些大型社区的生活功能不全,而失去吸引力。这种疏解不应是简单的行政干预,而是基于市场需求的科学引导。诸如新江湾城这类早期规划、建设的大型社区,其遭遇的问题和解决之道,可以成为上海未来大型社区的借鉴和参照样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