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芳艳坚强人生路
《银川晚报》2006年3月16日
通讯(系列)
作者:皇甫世俊
编辑:季 红
在全国范围内,宁夏女孩刘芳艳携盲母赴湖北荆门求学的故事引起了不少媒体的关注。作为本土媒体加之十分了解刘芳艳成长环境的优势,《银川晚报》以家乡人的角度对整个事件进行了细致的报道。
从固原到隆德需要穿过六盘山,汽车在蜿蜒的沿山公路盘旋一段后,钻过六盘山隧道,隆德县就不远了。
远远看去,隆德县城坐落在两条平行山脉之间,新建的楼房颜色鲜亮。离近了一瞧,这原来是一座很精致的县城。
但这并不是刘芳艳的家,她的家在距离县城4公里的八里村。这里原叫下沟村,有一条小溪顺着山坡穿过村子。村民的房子依山势而建,大多是黄土搭建的,家境稍微殷实些的,院子内会有一两处砖瓦房。
这里的情景显然与县城是两个世界,但县城里有着刘芳艳六年的中学时光。也许正是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中来回穿梭,使刘芳艳产生了改变自己命运的信念,并且无论遇到多少困难,这个信念始终未曾改变。
她做了大人都做不了的事
兰金莲是刘芳艳的语文老师。她对自己学生下的结论是:她做的事情,有些大人都做不来!
兰金莲了解刘芳艳的家庭情况是从她的周记中,兰金莲说:“班里每个学生都要交周记,她平时作文写得好,所以我特别留意她的周记。”“有几次周记,她一直在写父亲,比如父亲越来越老等,很悲伤。后来我得知,他的父亲得了重病,自己的哥哥又不顶事。”兰金莲知道刘芳艳为了给父亲治病,到处借钱。她觉得这个女孩真的很要强:“我也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可是我觉得自己一个成年人,也没有刘芳艳处理得好,这么能吃苦。”
考虑到刘芳艳的家境,兰金莲也给了她一些经济上的资助。“我借给她一辆自行车,还垫付过一些学费,其实从一开始我就没想要她还。”
刘芳艳心里也明白这些,因此在毕业后,她经常去拜访老师。兰金莲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曾经给我送过一个葫子(茭瓜)还有十几个洋芋。”幼小的刘芳艳明白,自己欠老师很多,只能用这些微薄的礼物表达自己的心意。不过刘芳艳也让兰金莲失望过,“有一年开学后,我发现她竟然染了头发。当时学校已经给刘芳艳免除了学费,还有几个南京的大学生资助她上学,可她还染头发。说实话我挺失望的。”
她这么做我一点都不吃惊
魏旭和给刘芳艳当过两年班主任,染发的事情他也知道。“当时上课的时候,我也注意到这个问题,同学和老师的反映也不好。我把她叫到办公室,问她为什么染发。她告诉我,暑假的时候,她在县城一家饭馆打工,自己赚了一些钱。看到县城里的姑娘流行染发,她特别羡慕,于是就用自己打工赚的钱染了头发。”
魏旭和觉得,女孩子在这个年龄,追求美是没有错的,何况是用自己赚来的钱。所以,他并没有多追究。但对自己与刘芳艳的第一次交流,魏旭和回忆起来多少还有些歉疚。“我是高二时才当她的班主任,所以对她家的情况并不了解。一次开学后,我发现她没有交学费,便当着全班的面问她为什么没有交。她当时什么都没有说,我也没再问。后来,她给我送来一封信,说明了家里的情况,希望学校能够宽限些日子。”
魏旭和到下沟村了解了刘芳艳家的情况,与县职业中学领导商量后,号召同学们为刘芳艳捐款,希望她能够坚持上学,完成学业。但魏旭和还是发现她的成绩有时会明显下降。在与刘芳艳的交谈中,魏旭和得知,这孩子每天回家后,不仅要做饭,照顾母亲生活,还要干自家田里的农活。干完这些后,她才能看书,复习功课。但这种疲劳是这个未成年的孩子所无法承受的,所以她经常在看书时趴在桌子上睡去。
尽管这样,刘芳艳却从来没有放弃学业的想法。县教育局一位干部告诉记者,刘芳艳家属于绝对贫困,在父亲生病后,家中完全失去了经济来源,只靠特困补助勉强度日。对于农村孩子,特别是女孩子来说,面对这样的情况大多会选择退学打工。但刘芳艳没有,可见这个孩子很有主见,很坚强。
兰金莲和魏旭和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兰金莲说:“这孩子以后一定有出息!”魏旭和说:“她做出带着母亲上学的事情,我一点都不吃惊,因为她很喜欢学习,知道学习对她有多么重要。”
筹集上学的钱需要智慧
刘芳艳所上的小学现在改成了“海军希望小学”,在南海舰队捐款援建这所小学前,这里只是几间土房子。就当时的情况,每年需要支出的各项学杂费用也要五十多元。
她的小学老师张科军回忆:“那时学校会减免一部分杂费,但是学费还是要自己筹。刘芳艳就利用周末,挎着小篮子到县城卖鸡蛋换钱。”张科军也会资助一些,保证这个孩子不会辍学。
到了初中,刘芳艳每年的学杂费需要三四百元,到了高中就增长到七八百元。随着哥哥去福建打工一去不回,刘芳艳的生活压力随着她学业的进展而愈加困难。在记者所接触的老师中,每一个都曾给刘芳艳资助过。
魏旭和说:“南京的捐助款在高一的时候就没有了,所以她不得不重新想办法。”
在海原县,记者见到了刘芳艳多次提起的县长。他叫王学宽,现任海原县县委书记。对于刘芳艳,曾经帮助过不少贫困学生的王书记印象非常深刻:“那是一个夏天的下午,她来到我的办公室,说有事想让我帮忙。”
刘芳艳向他说明了家庭情况,而且说明她不愿因此而放弃学业。“这个姑娘当时穿着很旧,但是很大方,说话也很得体,给人一种机敏的感觉。”对于一个农村姑娘来说,贸然进入县长的办公室,是需要勇气的。“后来我核实了她的情况,在与职中领导商量后,减免了她的学杂费。”
刘芳艳知道后,来到县长办公室,感谢王县长的帮助。“我看这姑娘不一般,以后肯定有前途,当时就告诉她,你现在好好学习,等你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我帮你解决上学的费用!”听到县长的话后,刘芳艳特别高兴。
在记者看来,刘芳艳是智慧的。对于生活贫困的人来说,几百元、上千元钱是难以承受的,寻找政府机构的帮助,无疑是最有效的。王学宽说:“在她考上大学的那一年,我来到了海原。当时,县里已经有了教育基金。如果我在,绝对不会让她为学费操心!”
结束采访时,记者问王学宽书记:您觉得刘芳艳应该不应该回到隆德,报答帮助过她的人?王书记说:“首先,我觉得自己应该向她学习,而且希望她能够到可以发挥她聪明才智的地方,这才对得起她。”
刘芳艳的故事是感人的,但更让人钦佩的是她始终不动摇的信念。这是一种叫坚强的东西,而且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附]
本系列其他报道标题:
《与刘芳艳面对面》
《今天的刘芳艳还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改变生活》
《刘芳艳一家三口团聚》
《愿爱心永恒让感恩继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