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年家庭账本书写百姓幸福指数

年家庭账本书写百姓幸福指数

时间:2022-01-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缙云,有一对老人,自1957年起开始,每天记录家庭收支情况,到今年为止已经整整49年了。男的叫董万春,今年83岁,女的叫张春晖,今年74岁。改革开放后,董万春夫妇迎来了收入翻几番的好时光,1979年7月,董家花了232元钱,买了第一台9英寸黑白电视机。但在2002年,董家的账本里记了一笔新花费——人寿保险。为了自己老有所养又不拖累儿女,老两口掏钱为各自买了一份人寿保险,两人每年都要交一万元保费。

49年家庭账本书写百姓幸福指数

钱江晚报》2006年1月23日

通 讯

作者:薛建国

编辑:熊晓燕 叶 蕾

以前,葱、蒜甚至2分钱的橡皮都要入账;后来,空调和保险进入了账本。缙云一对老夫妻——

在缙云,有一对老人,自1957年起开始,每天记录家庭收支情况,到今年为止已经整整49年了。这对老人住在缙云老城区寺后中巷。男的叫董万春,今年83岁,女的叫张春晖,今年74岁。敲开他们的家门,张奶奶热情地接待了我们。

张奶奶分两次才从卧室内抱出他们家里的所有消费账本,一共有42本,放在一起高高的一叠。从封面上记录的时间看,从1957年1月开始他们就每天记录家庭收支情况了,每一页都记得密密麻麻的,甚至买了一根葱、一块橡皮、一根棒冰、一张电影票等都一一记录,金额尾数都精确到分。张春晖说:“我们老两口经常拿出账本来看看,每看一次,就感叹一次,人要知足,现在的生活多好啊!”——

记账由算计开销开始

我老家是浦江,原来在金华地区供销社工作,1952年,调动来到缙云。在这里,我遇到了从丽水来的董万春。我们1953年结婚,当时两人都在缙云供销社上班。

1957年的时候,我们已经有了3个孩子,家庭开支蛮大,每一分钱都得省着花。每个月工资一发下来,我们就算计着如何开销这一个月,扣除双方老人的赡养费、孩子的保姆费,还剩下多少?扣除油盐酱醋开支,能不能有节余?尽管算计得挺好,但经常到了月底,还是会出现短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一商量,决定用一个最笨的办法来控制家庭消费、平衡家庭开支,就是把每天花的钱一笔笔记下来,这样能时刻提醒自己花了多少钱,剩下多少。有时候,买一根葱也赶紧记下来。

那时候穷啊。1957年1月,我们开始记账的第一个月,我们两个人工资加起来只有93.5元,这点钱要养老老小小七八口人呢。1957年,我们全年的收入也只有1122元,不算计着点,日子真的没法过。

正与张奶奶聊着,门外一声“来帮我一把”,声音很洪亮,原来是去买菜的董万春大爷回来了。他看上去至少比实际年龄小15岁。提起他家里的账本,爱说爱笑的董大爷打开了话匣子——

家庭财政出现5次赤字

我们过去的日子一直过得紧紧巴巴,1956年至1978年,我的工资一分没涨,当中有5个年头家庭财政出现赤字。你看——1961年,“一”84元;1969年,“一”116元;1973年,“一”190元;1976年,“一”76元;1994年,“一”6885元。前面4次“赤字”是因为当时工资低,而家庭开支大造成的,虽说每年的负债只有几十元上百元,但心里不好受,一年累到头,没有积蓄反而超支。但1994年欠了债,我们老两口都觉得特别幸福,因为那年我们分到了80多平方米的房改房,总价为1.5万多元。

有了房子不容易啊,从结婚起,我和老伴一共搬了18次家,其中9次租农民的房子,9次租公房,饱受搬迁之累啊。

你发现没有,我们记账用的纸也有变化呀。刚开始用的是黄草纸、香烟壳、牛皮纸,现在用的可都是专门的书写纸。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记的都是些吃穿的开销。到八九十年代,我们账本上记上了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现在我和老伴的退休工资加存款利息等,每年有5万多元的收入,花不光,就用来资助子女和孙辈们。记得1973年以前,我们能给儿女的零钱每年只有数十元,1990年后,这笔开支迅速加大,数千元至上万元都有。

董家账目记录显示,1962年,董万春买进了家庭的第一件值钱耐用品,一块60元的旧手表;1966年,他花了120元钱给妻子买了一块日本产的手表。夫妻俩都戴上了手表,当时足足让周围的人羡慕了一阵子。那年头,手表可是富裕的标志。

改革开放后,董万春夫妇迎来了收入翻几番的好时光,1979年7月,董家花了232元钱,买了第一台9英寸黑白电视机。在他们住的居民区里,董家是第一个买电视机的。现在,家里除了电脑,什么家用电器都齐全了。老人说,之所以没买电脑,是因为他们年纪大了,不会使用这种新鲜玩艺儿。

但在2002年,董家的账本里记了一笔新花费——人寿保险。为了自己老有所养又不拖累儿女,老两口掏钱为各自买了一份人寿保险,两人每年都要交一万元保费。

提起这些,张春晖不胜感慨——

账本帮我们教育儿女

原来只是为了生计才记账的,没想到一记就记了49年。这些账本就是一面镜子,能照出过去和现在。

我们从孩子能识数认字开始,就有意识地让孩子也参与记账。在记账过程中,孩子们逐渐认识到,父母操持这样一个家有多么不容易。平日里,他们想添置什么,总要先翻看一下家庭账本,自己先在心里默默算上一笔账,如果觉得账面吃紧,就干脆不提,或放以后再提。

账本帮我们夫妇教育了子女,他们4个非常懂事,从来不和别人比吃比穿。大女儿到杭州读大学,穿的是一身土布衣服,裤子还打着补丁。她不怕别人讥笑,她对我说:“我小时候,买一块2分钱的橡皮,你和爸爸都要记账,现在你们省吃俭用才有钱供我上大学,已经很不错了。我是去学习的,不是跟别人去比穿的。”

现在,我的4个子女都蛮有出息,孙子和孙女们都在工作或上大学,家庭和谐,我们感到非常幸福。

一些熟人会经常来问我们的教子之方,其实也没有什么高招,是家庭账本对孩子们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么多年以来,我们全家都养成了节俭的习惯,过年的时候一大家子吃饭,老老少少十几口,桌上或地下不会落下一粒米饭。

最近,董万春老夫妇还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把自家从1957年起至2005年的家庭年度现金收支结存情况又做了一张分类综合表,看着那些意味深长的一串串数字,老夫妇深深陶醉在49年生活变迁的幸福里。董万春当初决定记账,只是为了控制家庭消费,尽量使家庭收支平衡,而当这种记录成为习惯时,他们从枯燥的数字里找到了生活的乐趣,也见证了董家“幸福指数”的记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