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虞家城虞世南宅

唐虞家城虞世南宅

时间:2022-01-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舆地志》及《孔晔记》云:“汉日南太守虞国宅在治西一里的灵绪山南。治之东北三十里有屿山。其南二里许有虞家城,虞世南宅也。”郡志所说的治之东北三十里有屿山,虞家城,正是在其南二里许,为虞世南宅基者。叔父虞寄无子,虞世南过继为嗣,父虞荔任扬州大中正,为士林懋学,有美誉。与欧阳修、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唐初四大书法家。并下诏将虞世南陪葬昭陵,谥文懿,绘像凌烟阁。

唐虞家城虞世南宅

2001年,我曾写过一篇《重访乌石山》的文章,说到“乌石山形如一条静卧的牛,头在东北,尾在西南”。又说:“虞世南故宅虞家城,在借堰桥东南,乌山之西南的牛尾巴田埂是也。”1952年,我在乌山小学教过书,那时牛尾巴田埂还在,高高的横亘在田畈的南河沿,成90度角,犹如牛尾巴在甩动。

如今,我每天上午拎着提包去档案馆、图书馆、文保所、新华书店看古书,连这里的服务员都成了我的朋友。在这里,偶尔可以发现新“大陆”,或者我认为很有价值的东西,从而填补了自己脑海中之不足,启发我的思维。

据光绪《余姚县志》载:嘉靖《余姚县志》、《水经注》云:“三国时的虞翻曾经登绪山望四郭,告诫子孙曰:‘可留江北居,后世禄位当过于我,声名不及尔,然后相继代兴。居江南必不昌。’”所以诸虞氏由此悉居江北。据此,绪山别称屿山,而郡志沿之,殊不为误。且虞氏历世贵盛,多开宅第。据翻之言,确实有居江南、北者,又不仅仅只有虞家城所居者,故其城完全不是永兴辈之力,所以难以辨别。

明代宋僖《虞家城记略》载:“我避难梅川时,胡处士达道说:‘家乡有虞家城,父老都传说是虞世南宅基。’我壮岁时亲眼看见过虞家城遗址,高一丈多,厚二丈余。我祖母出生在此地,我因与达道的次子惟彦经过这个地方,而且虞家城遗址还在,高、厚正如达道所讲述的一样。前几年我所见:高还有四尺余,周围量了量为一百丈有五十多步,旁边所居住的大多为姓虞的人家。”据《舆地志》及《孔晔记》云:“汉日南太守虞国宅在治西一里的灵绪山南(灵绪山古时亦称屿山,今称龙泉山)。治之东北三十里有屿山。其南二里许有虞家城,虞世南宅也。”郡志所说的治之东北三十里有屿山(即华屿山,今之寺山),虞家城,正是在其南二里许,为虞世南宅基者。意思是说虞世南出生和居住过的地方,是乡人自其兴盛时传下来的。

《浒山志》、《余姚六仓志》都有同样的记载。《乌山胡氏族谱》也有关于虞家城的记载:“明初宋僖所作记,治之东北三十里有屿山,其南二里许有虞家城,其地在今跃马桥后,屿山之南,于乌阜亦南,为元时遗址。所存尚高丈许,厚三尺许,周围丈百有五十,乡人相传为虞世南宅基。虞氏自汉日南太守虞国宅官仓以来,世居江北,依灵绪山为邑著姓县治西街。然虞氏居乡者甚众,在金山北为虞姓,今犹存矣。而于竹山前半里许亦留虞姓故迹。乃而今尽属胡氏境内,胡兴而虞始衰乎,而经谕时尚屹立也。而经谕求读吴骥掌教的虞城书院,亦惟在屿山南二里许的虞家城近是。”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叔父虞寄无子,虞世南过继为嗣,父虞荔任扬州大中正,为士林懋学,有美誉。天嘉二年(561),虞荔病死,时虞世南才4岁,陈文帝敬重虞荔的品行,派人到虞家探视,了解到虞世南有祖、父之风,就召封为“建安王法曹参军”。受业于吴郡著名学者顾野王十余年,后又向当时著名的大学者徐陵学习文学以及作文的法度,得到徐陵的好评。

虞世南精于书法,师承王羲之七世孙越州僧人智永禅师王家笔法。与欧阳修、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唐初四大书法家

唐武德四年(621),虞世南为秦王府记室参军,授弘文馆学士,后迁太子中舍人。李世民(唐太宗)继位后,任为著作郎,改秘书监,封爵“永兴县子”,故有虞永兴之称。虞世南自陈朝至唐代,一身而任四朝,能机宜权变,随时行事,不免给后人留下话柄。

由于虞世南学问渊博,品行优异,曾被唐太宗赞誉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贞观十二年(638)授银青光禄大夫,同年五月卒,终年81岁。唐太宗对虞世南的去世曾悲痛万分,说:“世南于我犹一体,拾遗补阙,无日忘之,盖当代名臣,人伦准的。”认为“群臣皆若世南,天下无忧不理”。并下诏将虞世南陪葬昭陵,谥文懿,绘像凌烟阁。在今慈溪(原属余姚)有这样一位德才兼备的历史文化名人是难能可贵的,因此,愚以为虞家城(即屿山南二里许,跃马桥后,借堰桥东南,乌阜亦西南)是为虞世南之故里。乌山前至寺山公园这段公路可否命名为“永兴路”或“虞家城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