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命也在于宁静

生命也在于宁静

时间:2022-01-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命在于运动”几乎已成为普世共识,这话当然不错。但生命也在于宁静,却不太为人所认同,尤其在当下人心浮躁的年代里。人体表面上能看到的生命活力、动态,属“阳”。但真正能支撑生命活力的内在因素,依赖的却是“阴”,是宁静之态。现在,也有不少学者提出的新口号是“生命在于运动加静养”。“生命在于宁静”还是个如何实现生命价值的问题。

生命也在于宁静

“生命在于运动”几乎已成为普世共识,这话当然不错。但生命也在于宁静,却不太为人所认同,尤其在当下人心浮躁的年代里。

我信奉“动静乐寿”的养生之道。人当然需要动,有日出而作、自理生活足矣,无须刻意锻炼,除非是体育竞技的需要,美体或伤后康复的需要。在科学适度的“动”之后,更需要以静来修身养性。著名中医专家朱丹溪有句名言:人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动、静与阴、阳有联系吗?答案是肯定的。一般认为:阴与水在,与“静”在;阳与火在,与“动”在。人体表面上能看到的生命活力、动态,属“阳”。但真正能支撑生命活力的内在因素,依赖的却是“阴”,是宁静之态。这就难怪唐朝的李延寿认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南史·陆慧晓传》)。现在,也有不少学者提出的新口号是“生命在于运动加静养”。许多作家、画家、科学家、作曲家、学者等长寿的事实,也足以说明“终生静养为主”的生活方式对长寿的积极意义。阴、阳之说具体到五脏也是如此,若人体的某一器官“阳亢”,其实正是“阴虚”造成的。阴虚才阳亢,水衰才火炽,其根源还是在不易看到的“阴”上。所以,长寿老人往往都是心怡气静,而病者则多见气躁神疲。

“生命在于宁静”不仅仅是个健康问题,也是人的基本修养。

静,首先是一种安宁的氛围,周兴嗣的《千字文》中就有“性静情逸,心动神疲”一说;静,也是一种智慧的表征,所谓“静中观人事,闲中玩物情”;静,还是一种超脱干扰的好方法,宋人饶节的《眠石》有云:“静中与世不相关,草木无情亦自闲”;静,更是最好的思考时机,在这方面诸葛亮的《诫子书》写得最深刻:“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唯此,朱熹有“静坐”的习惯:“所谓静坐只是打叠得心下无事,则道理始出;道理既出,则心下愈明净矣。”我们绍兴的蕺山先生刘宗周还把静坐视作改过自省的方式:“学圣工夫静里真,宇宙全收一体春。”林清玄先生说过:“在都市里生活的人,更需要一些古典的心情、温柔的性情,一些经过污染还能沉静的智慧。”确实,一个心灵宁静的人,面对失败之时,置于坎坷命运之境不会以悲观厌世而逃避;荣誉加身不会晕头转向;曲终人散也不向隅悲泣。其时宁静的心会使他们更多地拥有一分坦然,一种洒脱。所以,宁静的心态就是要让灵魂和自己在一起。当下的现实是生活中的各种欲望,常常迫使我们的灵魂游离于躯体之外。只有宁静才能使灵魂复归于自身,让我们成为自己的肉体和灵魂的主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始终能够虚怀似竹,人淡如菊,因而提高了抗挫折力、耐打击力。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深处,其实都会向往一种幽静与雅静的意境,怀恋一种文静与娴静的意象,这是一种静美,静中显美,美中出静。也许,这正是现实世界不可缺失的生命的善意与韧劲。

“生命在于宁静”还是个如何实现生命价值的问题。人生在世,要说不期盼有所作为,那是假的。“作为”也,正是生命的意义所在,价值所在。然而一个人要想走得远,还得脚踏实地,从一步一步走起。没有宁静的心态去潜心思索、埋头劳作,怎有厚积薄发;如果一心只想着青云直上、飞黄腾达而躁动不安,又如何成得了事。

庄子云“清静为天下正”,斯言善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