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督徒的心路历程

基督徒的心路历程

时间:2022-01-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宗教有助于社会道德和人类良知的净化,有助于对人类的心灵教育。美国重大的国定节日,多数是宗教纪念日。志华更是满怀着感恩的心情,踏上了人生的征途。当时美国有些华裔牧师和信仰基督的教授,经常来往于中美之间,选择一些优秀的,特别是信教的中国大学毕业生到美国留学,为祖国也为全人类培养人才。美国各地的基督教会经费都不少,全部都是信徒们自愿上缴的。贾晴也因此成为一位虔诚的基督徒。

基督徒的心路历程

打开美国历史,不难看到,美国的历届总统、各界精英,乃至平民百姓,绝大多数都信仰宗教,特别是基督教。美国宪法明文规定,政教必须分离,宗教信仰的自由有法律保障,但任何宗教都不能干涉政治。宗教有助于社会道德和人类良知的净化,有助于对人类的心灵教育。

在美国,从沿海到山区,从城市到乡村,到处都有大小不等的教堂,十字架就是其路标。这些教堂主要用做当地集会、教育和社会公益的中心。

美国重大的国定节日,多数是宗教纪念日。圣诞节就是耶稣诞生的日子,像中国的新春佳节一样,张灯结彩,万众欢腾。美国的重要殿堂、博物馆及教育中心都有着浓厚的宗教气氛,大厅、会场四周的墙上和拱顶上都有圣经故事画。许多大学都有自己的教堂,军校也不例外。

有人认为宗教是人类无知和迷信的产物,在经济科学高度发展的美国和先进的西欧国家里,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聪明人去信仰呢?而且随着人类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宗教的信仰反而越来越坚定。因为宗教能唤醒人类的良知宣扬慈悲、善良和真诚。

几千年来,一些智者悟出了宇宙的真谛、人生的真理,创造了宗教并把它推向全世界。佛教起源于古印度,现在已成为许多东方国家的国教。起源于中东以色列的犹太教已经在西方得到了普及,成为西方新时代的道德和良知的标准。当然,历史上发生过许多扭曲事件,利用宗教来敛财、夺权、发动战争,这是违背宇宙特性的罪行。他们的这种做法不能代表宗教,叫得再响也只是伪宗教。

人们对宗教的认识,多数是感性的。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了精神的重要性,精神世界能促进人类历史的发展。而且科学越发展,人们越觉得自己渺小。如果躬身反问奥妙的宇宙、神奇的历史到底是谁的安排,人们对宗教也许会有较理性的了解。历史上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如牛顿、爱因斯坦等人,晚年都确信神能创造世界和人类。

信仰自由是一项基本人权,人们信仰宗教是因为其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宇宙精神的体现。如果人们不相信因果报应,为人好坏都是一百年,那么很有可能就会随心所欲,甚至胡作非为,结果将不堪设想。

美国人信仰上帝是有原因的,她早期的移民来自西欧诸国,这些人本来就是基督的信徒。据说首批移民的船被大风暴吹到了波士顿市的龙虾湾时,受到了当地印第安土著民族的帮助,渡过了生死关口。后来,他们发现周围是一片肥沃的土地,正是安居的好田园,顿生感恩之情,于是认定这是上帝的指引和赐予。据说美国的感恩节由此而来。

基督教传布到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而在中国农村的传播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王志华出生于河北的一个小山村,全村有百来户人家,生活贫困,但因多数人信奉基督,他们互相帮助、安贫乐道,生活过得很安宁。志华从小跟着父母信教,在圣经的熏陶和启发下,读书名列前茅,还以高分考取了合肥市的中国科技大学。一个乡村孩子以高分考取中国名牌大学是不容易的事,全村人奔走相告,以此为豪。志华更是满怀着感恩的心情,踏上了人生的征途。

1993年,志华从科大毕业,正在为自己的前程作抉择时,被一位美国老教授所赏识。老教授是圣路易斯市华盛顿大学的物理系教授。当时美国有些华裔牧师和信仰基督的教授,经常来往于中美之间,选择一些优秀的,特别是信教的中国大学毕业生到美国留学,为祖国也为全人类培养人才。

在老教授的推荐和帮助下,志华顺利地进入了华大。一切入学手续、申请助学金的工作都是老教授一手包办的,他还把志华安排在一位姓房的牧师家里居住。牧师一家四口,两个儿子都在波士顿上大学,家中现在只剩老夫妻俩,他们把志华当自己的儿子一样看待,爱护备至。志华不仅获得出国留学深造的机会,还得到那么多人的关心和帮助。信教的他自然把这一切都归功于主的指引和恩赐,加深了对上帝的虔诚。

房牧师全家都喜欢志华,喜欢他的真诚、善良和聪明,也深深为他在艰苦生活中顽强拼搏所感动。看着他面黄肌瘦很心疼,所以他们经常烧些营养好的饭菜给他吃。其实,志华人虽瘦小,但精力充沛还能干,做家务、整理花园都十分拿手。志华来了之后,房牧师家的花园焕然一新。志华还在墙角开了一块地,种上一些常年生长的小青菜,现摘现炒很是方便。志华为他们带来了温暖、活力和快乐。

志华很自律,课外的时间大多在教会服务。他动手能力很强,谁家电器坏了,他都能免费修理。他平时不太说话,话总是说在点子上,答应人家的事一定做到。志华做事有条理、有耐心而且很有成效,所以周围的人都对他产生了敬佩之情。一起的留学生们看他生活朴素,还带点乡土气息,都开玩笑地叫他“志乡”。

留学生中很少有不打工挣钱的,志华是个例外,他把课余的时间都用来帮助别人。他还省吃俭用,把省下来的助学金上缴给教会。美国各地的基督教会经费都不少,全部都是信徒们自愿上缴的。

宗教界的婚姻一般没有特殊的限制,最好夫妻能志同道合、互相帮助、携手共进,这样的家庭会更稳固。但不结婚的信徒也不少,如佛教界出家的和尚,天主教的修女、基督教的神父等神职人员,他们把一切包括生命都贡献给了信仰。

两年前,志华在合肥科大读书的时候,认识了一位名叫贾晴的宁波姑娘。她出身于一个较为富裕的生意人家庭,温柔、善良,长得娇小可爱。贾晴高中毕业后考取了合肥外贸专科学校,由于远离家庭和父母,她常常感到恐惧和孤独。同学中有信基督教的,经常以信仰来安慰和鼓励她,还常带她去做礼拜,参加教会的慈善活动,使她减轻了思乡之苦。这仿佛是主的安排,在教堂和教会活动中,她经常和志华在一起,日子久了,被志华的高尚品德和无私奉献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他们俩在学习之余互诉衷情,产生了爱慕之情。贾晴也因此成为一位虔诚的基督徒。

贾晴的父亲是生意人,宁波的生意人是非常讲究体面的,当他知道自己的宝贝女儿爱上了乡下穷学生后,说什么也不答应。在父母眼里,自己的子女都是最棒的,他们希望贾晴能嫁一个有地位、有财富的如意郎君,过一辈子的幸福生活。志华相貌平平,身材瘦小,又是十足的乡下人,论相貌门户,如何配得上自己如花似玉的女儿?但是女儿有自己的看法,她要的是品德、学问和善良,而且合肥与宁波,两地相隔,“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最后父母知道女儿对志华铁了心,反对也没用,只是始终不肯见女婿。志华是个有自尊心的人,贾晴想请他去一趟宁波,大家见个面,也许事情还好办一点,但志华却下不了决心。为难的是贾晴,父母的话不能不听,但她又深爱着志华。

好在这个局面没维持多久,因为志华拿到了留学美国的通知。当时出国留学,尤其是留学美国是件很光彩的事。贾晴父母的态度大变,顺水推舟遂了女儿的心意;再说女婿出国留学自己脸上也有光,学成回国自然前途无量,而且有了这门亲事,还有机会到美国见识见识,说不定女儿在美国定居,自己还可以申请移民呢。

志华出国前,翁婿关系已经改善。贾晴带他到宁波住了几天,见见亲友,并经父母同意确立了婚姻关系。因为志华出国匆忙,来不及举办婚礼,只是办了结婚登记,算是“订婚”(宁波在结婚之前的风俗),并约定来年回来接贾晴到美国完婚。

迎娶贾晴、租房子、举办婚礼、婚后生活都要钱,一心想着帮助他人的志华也只能打工赚钱了。他是个勤俭的人,辛苦个半年积攒下五六千美元是不成问题的。听说志华的爱人要来美,房牧师夫妻俩非常高兴,特意为他们的新家准备了一些日常用具,只是心中有点不舍。这些日子,志华给他们带来了许多帮助和快乐,家中里里外外都有志华留下的手艺和成果。但这是没有办法的,有了妻子,当然要自立门户。在美国,子女结了婚都要同父母分开住,何况他人呢。

1994年暑假,志华为贾晴办妥了伴读签证,但因经济问题,他无法亲自回国迎接。志华知道贾晴是外贸学校的高材生,高分通过了托福考试,英语流利,单独来美应该不会有问题,不过还是有点担心。志华打听到有同学回国探亲返美,就特请他一路上代为照应。当贾晴的航班抵达圣路易斯机场时,志华和几位热心的留学生和教友早已拿着彩色气球,列队欢迎了。热烈的气氛消除了贾晴路途的疲劳和对异国的恐惧。

志华前个月已经在学校附近租了一套公寓。旧式公寓房子虽然老旧,但设备和各方面的条件都不错,说是单套,可除了一个卧室以外,还有一个不小的客厅和一个餐厅,厨房和卫生间设备齐全;而且公寓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俱佳,离华大只有10分钟的步行距离,向东走一刻钟就是圣路易斯有名的动物园。圣市的动物园和植物园是美国中部的名园。更可喜的是,动物园是不用买票的,开放时间从清晨到傍晚,可自由出入。在家里呆厌了,贾晴或者上学校找志华,或者上动物园散心,都很方便。

贾晴初来美国,一切都是新鲜的,小两口的日子温馨而甜蜜。贾晴温柔娴淑,人见人爱,每到一处都会受到大家的爱护和喜欢。贾晴从小没有当过家,一切要从头学起,好在丈夫能干,碰到困难还有大家帮助照应,所以适应得很快。

生活安定下来后,贾晴有了许多空余时间。她暂时没有工作,想读书还得过了年再说,而公寓生活,家务本就不多,志华又抢着做了。所以多数时间贾晴都跟随教友在本教区做些慈善义工,宣传宗教精神,做些反堕胎、反吸毒的宣传工作,不仅锻炼了工作能力,提高了英语对话水平,还充实了他的生活。

志华和贾晴已在国内登记结婚,但还没有举行正式婚礼,而作为基督教徒,宗教仪式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这是乞求上帝见证和赐福的仪式。他们征求了房牧师的意见,决定在8月中旬举行婚礼。教堂仪式和有关细节都由房牧师安排,不讲排场,花费不会太多。消息一传开,人人奋勇,个个争先,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更有不少人出了许多好主意。在大家的帮助下,准备工作开展得十分顺利。

1994年9月15日,婚礼如期举行,简朴而热闹。那天,礼堂里坐满了教友和同学,气氛热烈。可惜新郎新娘的父母都不在美国,按婚礼程序,开始时新郎新娘应与各自的父亲或长辈挽手步入礼堂。礼不可废,志华由房牧师带入礼堂,贾晴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友带着步入礼堂。在圣乐声中,新郎新娘在两位长辈的带领下步入礼堂。台上神父手按枟圣经枠,引领他们发下白头到老、不离不弃的誓言。此时全场百多支蜡烛同时点亮,预示着婚姻的美满和光明的未来。接着神父宣读一段圣经,作为上帝的指示和勉励赠与新人。最后请了唱诗班的十几位儿童上台合唱赞美诗,全场起立,婚礼在欢乐而神圣的圣乐声中完满结束。

参加婚礼的客人很多,餐厅设宴招待。大家轻松愉快,边吃边谈。爱好音乐的唱首歌、弹支曲,爱说笑的说个笑话,都会有许多人围观喝彩。笑声不断,风雅文明。当然也少不了有人与新郎新娘开开玩笑。闹够了,时间也不早了,新郎新娘由彩车接回住处。多数客人带着满足和羡慕回去了,几个要好的朋友意犹未尽,跟到新居还要闹闹洞房,增加些中国传统气氛。这样的婚礼新颖、节约,又不失隆重,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大家的帮助下,婚礼开销不大,志华手头还有些余钱。再加上离开学还有一个礼拜,小两口商量着出去旅游一星期,算是度蜜月。为了省钱,志华选择自己开车,不管怎样,在阳光之州旅游度蜜月算是人生一大乐事。他们一路上有城进城,逢海看海。一条几百里的海边公路,像一条金线把沿海的沙滩像珍珠般串在一起。这次佛州之旅带给他们永生难忘的蜜月记忆。

度了蜜月回来,学校也开学了,志华又开始忙碌起来。贾晴成了家庭主妇,生活比较清闲,想出去挣点钱,因为单靠丈夫的助学金过日子总有点拮据,但志华不放心,再加上自己胆子小,始终未能迈出打工的第一步。清贫的日子虽然也能过,但贾晴觉得自己没有负起应有的责任,常闷闷不乐,志华虽多方安慰和劝导,但也没多大效果。

房牧师夫妇住得不远,经常来看望他们,闲谈间知道贾晴正为经济问题发愁。于是房牧师夫妻俩暗暗地到处打听有什么适合贾晴的工作,想帮她解决眼前的困难。他们知道贾晴在国内当过家庭教师,这工作的确比较安全、省力。刚巧,他们打听到一位信教的台胞老板,要招一位女家庭教师来管教自己5岁的小女儿。这孩子体弱多病,上过一段时间的幼儿园,但美国的儿童教育偏重自主自由,启发式施教,小朋友们跌了一跤或者互相争夺玩具,老师看到了也不当回事。台胞夫妇心疼小女儿在幼儿园里受苦,决定留在家里自己带,但又怕自己管教不好,所以想请一位富有经验、脾气温和的女教师来帮忙带女儿。

房牧师和台胞谈妥后就去通知贾晴,征求她的意见。贾晴正为工作而苦恼,有这样的机会当然欣然接受。贾晴长相端正、秀气,脾气温和,英语流利,又学过儿童教育,还喜欢带孩子,正适合这工作。

房牧师带贾晴去台胞家试谈,双方一拍即合,他们对贾晴的教养、温柔和耐心很是称赞,开出了半日工作、月薪900美元的条件。这个工作和报酬令贾晴感到十分满意,钱虽然不多,但可以贴补家用了。贾晴为人坦诚,工作兢兢业业,除了带孩子外,还帮着做点家庭清洁工作。

志华和贾晴是模范的基督徒夫妻,每天吃饭睡觉前要做祷告,碰到好事要感恩,做了错事要忏悔,夫妻俩互相帮助,互相鼓励,虽然生活不宽裕,但心境平和,比有钱的富裕家庭生活得更充实更美满,这就是所谓的“知足者常乐”吧。

贾晴出国半年后,父母多次来电话催促,一定要她和志华回家补办婚礼。宁波人规矩多,在美国草草了事的婚礼,说什么也不能作数。有钱人爱争面子,花点钱无所谓,要的是留美女婿为他们增添光彩。老人把话说绝了,夫妻俩不去也不好。一开始,志华想不通,已经都结过婚了还补什么,而且现在学业未成,时间和金钱都不充裕,虽然岳父母夸下海口,所需费用全部由他们出,但这怎么可能呢?这次补办婚礼,无论是时间还是金钱都是无谓的浪费。但他每天看到妻子满面愁容,心就软了。反过来想想,长辈也是对子女疼爱,不予理睬是不近情理的,只得软下来和妻子商量回国的事。

两人回国,机票等一切费用再加上必需的礼品,没有三四千美元是不行的。结婚以后,他们手中的存款已经不多,离春节还有两个月时间,夫妻俩只能趁此期间多打几份工了。

1996年1月下旬,也就是中国春节的前几天,夫妻俩乘机回国了。飞机在北京入关,因为是顺路,理所当然要先到志华家拜望父母。志华的家乡是当地的穷山沟,当时还没有进山公路,下了长途公共汽车后,还要翻过几个山头才能到家。山高路陡,风雪封路,贾晴心里很是害怕。但志华从小在这里长大,小时候上中学每天来回都要走山路,这次进山,他眼前浮现出儿时许多温暖又艰辛的生活片断,自己仿佛又背起了书包向儿时的学校走去。只是苦了贾晴,好不容易翻过两个山头,眼前又是一座更高更大的山头,这下腿全软了,后面的路都是志华连拖带拉地护她到家的。下午三点半离开公路,几个山头走了三个半小时,抵达家门口时已是暮霭沉沉了。山沟里天黑得早,好在整个山村变化不大,周围环境依然如故,天色再晚也难不倒志华。

这个村子不大,邻居知道了等于全村全知道了。听说志华带着新娘子从美国回来探亲,大伙儿都纷纷前来探望,各家都送来田里刚采摘的新鲜瓜果蔬菜。乡亲们早就听说美国什么都有,就是难得吃到现采的瓜果蔬菜。乡亲们对志华表现出来的真挚的爱护和关怀,让贾晴深为感动。城里人好虚伪客套,吹捧中透着虚情假意,缺少山村人的朴实和真诚。

他们在家里只住了3天,回访了全村的每个乡亲,把从美国带来的一些如糖果饼干之类的小礼物分给了大家。礼轻意重,大家都知道志华还在读书,新近又结了婚,经济一定不宽裕,不会对此计较。礼拜天,他们和乡里人一起在小教堂里做了一场礼拜。志华在讲经台上讲读了一章圣经,并表达了对村里人和教友的感谢和敬爱。看到山村的贫穷落后,志华心里暗暗发誓,自己将来一定要对这块生养他的土地有所回报。

志华回国的重头戏在宁波。他心中已有了打算,到宁波一切听贾晴安排。他不喜欢宁波人的规矩,不懂客套应酬,只怕动辄得咎,还是少说为好。做人都会碰到许多麻烦和为难之处,都会有些自己不愿意而又不得不做的事情。出国留学之前,贾晴带他来过宁波,见过父母,宁波人那种诸如请客吃饭的热情排场,在志华看来简直是受罪,现在想起来还是心有余悸。到一家吃一家,不吃是不敬,满桌的好菜,热情的主人使劲往你盘子里塞。更可怕的是劝酒,不喝不行,在他们看来,哪有男人不会喝酒的。一顿饭没有两三个小时休想离席。对这种无休止的客套,无聊的应酬,他厌烦透顶。为什么要把宝贵的时间和金钱这样挥霍浪费掉?贾晴家里人也看出志华的反感,同时,他们对志华的乡土气和书呆子气也颇为不满。

这次宁波回门,实际上是补办婚礼。贾晴父母不承认他们在美国举行的婚礼,原因有二:一是男女双方家长都未到场;二是教堂婚礼不合他们的规矩。宁波是个既保守又开放的城市,既有自己的传统习俗和规矩,又有新的讲究和排场。摆在志华面前的是道道难关。

贾晴爸爸是个要面子的人,这次女儿和女婿从美国回乡结婚,他觉得面上有光,一出手就是5万元人民币,给女儿办婚礼之用。美国婚礼隆重而简朴,可惜他们未能参加,这次一定要热闹一番。婚礼从酒宴开始,他们在宁波大饭店包了一个大厅,席开12桌,亲朋邻里来了百多人。礼仪烦琐,先是主婚人讲话,再是新人谈恋爱史,嘘闹起哄,花样百出,弄得志华手足无措,张口结舌,只能由人领着各桌敬酒、答谢。志华稀里糊涂连自己也不知道是如何过来的,这一天大概是志华这一生中过得最累的一天吧。贾晴看着也有点心疼,但也无可奈何。

婚礼之后,志华找了个借口,说自己酒喝多了,身体不舒服,拒绝了一切应酬,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睡大觉。他也知道这不太好,会使贾晴为难的,但他实在抗不住了。宁波不仅城市繁华而且风光秀丽,沿海碧水蓝天,名山古刹清幽,是华东的旅游胜地之一,平日里游客不绝。但志华由于心情不好,哪儿也没有去。他们在宁波住了一个多星期,只去过一次教堂,见了几位不能不见的长辈。贾晴就忙多了,志华失礼的地方,全靠她补上,还要访亲戚,会同学,购买东西,准备行装。听完了父亲的教训,还要听母亲的唠叨,直到坐上了回美的班机,他们俩才算松了一口气。

返回美国,他们又恢复了正常生活。这次回国,他们把积攒下来的一点钱都用完了。志华还要抽空去打点工,贾晴还要继续在台胞家做家庭教师。经过了宁波的折腾,他们觉得现在的生活更美好了。过了几个月,贾晴觉得应该安排时间去学点东西,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志华。这是合乎情理的要求,志华欣然同意,并主动为她联系社区夜大学。

贾晴是外贸专科学校毕业的,因此希望在这方面有所提高,也可以再学点会计、统计和电脑之类的课程,毕业后在当地公司或商店找个普通工作也方便。其实,这也是她父亲临别的嘱咐,希望女儿在美国能有个正式工作。一个人总不能永远依靠他人生活,要把眼光放长远了,万一将来有个闪失,也好有备无患。为教会服务有做不完的工作,而且受大家尊敬,但要忘掉家庭和自我,她自认为还没有那么高尚的境界。在经济上能够自立才是男女平等的真实基础,完全依赖一方,平等只是一句空话。

圣路易斯市有很多社区大学,多种专业都有,报名很方便,没有严格的学历要求。你认为合适的,交了学费就可以上学。这类学校以晚上授课为多,所以又称“夜大学”。因为晚上可以利用正规学校的教室,不必另建校园。而且,在夜大学里学好了一样有学位证书,在本地找工作还有些优惠条件。

贾晴求学并没有紧迫感,只是为了不辜负父母之托,而且学点东西总归是有用的。她想到志华明年就可以取得博士学位,他成绩优异,又有宗教背景,找工作是不难的。又过了几个月,贾晴开始喜酸呕吐,经诊断是怀孕了。贾晴的体质比较差,每天都感到疲乏和劳累。志华劝她暂时停止家庭教师的工作,夜大学也别去了,就在家里休养,其他的一切皆待生了孩子再说。事实上生了孩子,贾晴更难找工作了,孩子将占据她的全部生活。

1997年夏天,志华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博士学位。毕业于圣路易斯市的第一名校,又有宗教背景,志华很快就被一家大企业聘用。全家庆幸、感恩之余,决定要好好安排今后的家庭生活。此时距离贾晴的预产期只有3个月了,为了让孩子出生就有个良好的环境和舒适的家,一座属于自己的房子是必不可少的,小洋房哪怕小一点,也比公寓好。因为它有花园草地和儿童小乐园,室内空间也比较大,可以为教会做更多的工作。在家里做个小礼拜,搞个聚会,交流读经心得也方便,还可以接待来往的教友。

志华刚开始工作,经济并不宽裕,好在他对生活的要求也不高,考虑之下,他决定买一幢16万美元的半新小洋房,有3个卧室,2个卫生间,还有客厅、餐厅和厨房等,一般家用电器如冰箱、电炉和洗衣机等都是现成的。圣路易斯地区的洋房一般都有一个和地面建筑一样大的地下室,虽然因为潮湿不宜作卧室,但稍作整理装饰即可成为一个可以容纳几十人的小礼堂。

房前绿草如茵,房后鲜花似锦,建造了十来年的房子还不见老腐,可见老主人保养得好。整幢房子,无论外观还是内部装饰都还很新。老主人还是一位会种花且有相当审美观的人,房子前后有好几处花坛,种满了花草树木。志华计划在后花园的一角开辟一块地,用来种点蔬菜瓜果,不仅可以节省菜钱,还可多点乡土气息以及对家乡的回忆。另外,适当干些农活对身体健康也大有好处。

搬进新居后,贾晴的身体每况愈下,平时都感到特别吃力,胃口又差,她常想起妈妈烧的小菜,渴望那诱人的美味。志华明白她的意思,生产时,如果有妈妈在身旁,对贾晴的精神支持、饮食调理以及对婴儿的料理都很重要。因而他主动提出了请她父母来美探望的想法,请老人家来照顾贾晴分娩前后的生活。这本来是贾晴的心里话,现在由志华先说出来,她倍感欣慰。

时间紧迫,想到了就马上做,志华写了一封邀请函,并电话通知贾晴的父母,请他们快点去申请护照,办理探亲签证。女儿分娩,做父母的哪有不担心的,而且他们一直想来美国看看,这次正好两全了。经过一番努力,他们在贾晴分娩前不到一个月的时候顺利地来到了美国。志华刚工作不久,新近又买了房子,经济和时间都不宽裕,所以这次老人来美,他也无法到中国去接,只能托一位探亲返美的教友一路照顾。贾晴的爸爸是生意场上的过来人,见多识广,又有会英语的人照应,一路上非常顺利。

9月中旬,父母在贾晴分娩前半个月到达圣路易斯城。贾晴顿时心情大好,良好的心情对一个待产的孕妇是非常有益的。贾晴妈妈特别擅长干家务,烧菜更是一等好手。在国内时,左邻右舍,亲戚朋友有喜庆宴会都会请她来帮忙,她烧的菜没有人不赞不绝口的。贾晴的爸爸也是很能干,多才多艺不仅生意做得好,还学了不少本领,从种地、造房、木工、裁缝到维修电器,样样精通。

宁波人特别讲面子,虽然这次来得仓促,但还是带来了许多东西,婴儿用品样样不缺,窗帘被套装了一大箱,还有其他营养补品,香烟老酒。他们听说在美国买窗帘被套要花很多钱,所以他们向女儿要来了各扇窗子和被褥的规格,请人连夜赶做出来,这真是帮了女儿家的大忙。

10月暑令已消,寒风未到,正是一年的金秋季节。贾晴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小千金。全家欢庆,他特意为此请了3天假,天天陪在贾晴身边无微不至照顾,关怀周到。三个大人成天围着贾晴和小女儿转。其中,要数贾妈妈最辛苦,料理家务、烹调饮食还要照料小婴儿,按时换尿布、喂奶。贾晴奶水不多,还得定时加喂奶粉。有妈妈在身边,贾晴想做点事也不行,凡事都有爸妈拦着。贾晴本来就体弱,产后更是憔悴,志华看了心疼,凡事也抢在前头。家里的事本就不多,哪里还要贾晴操劳。

贾晴爸爸今年不到60岁,说老还不老,在宁波有个小公司,经营电器,生意做得不错,这次为了看女儿,暂时放下了手头的生意,由副手暂代,但总还是不放心,所以在美国不能待太久,只签了3个月签证,返回的机票都已订好了。贾晴的妈妈准备多留些时间,等到孩子周岁之后再回国。

贾晴爸爸在女儿出了月子之后,想出去走走,看看美国,顺便探望几位亲友,他在纽约和芝加哥都有熟人。芝加哥路不远,留待以后游览,志华为他订了一张去纽约的机票,并用电话通知纽约的朋友到机场迎接。在纽约,他就住在朋友家,期间参加了中国旅行社的“纽约一日游”。纽约是美国的代表性城市,在这里他领略到美国的富裕、先进和强大。对纽约的经济、风光印象深刻。随后他还随中国旅游团去了华盛顿特区以及波士顿和费城等大都市,可谓眼界大开。按计划,他在纽约住了3个星期,怀着喜悦和满足的心情返回了圣路易斯。

贾晴爸爸在女儿家时间不算长,却为他们家做了许多工作。在后花园的一角,他开辟了一块20多平方米的菜地。今年农时已过,只能种些常年生的瓜菜,一半小青菜,一半冬瓜棚,还可种上丝瓜、辣椒、西红柿等,来年肯定是个丰收年。

除此之外贾睛爸爸还在通往花园的后门口搭了一个十几平方米的阳台,四周都围有木栏杆。在美国要搭建个小阳台是比较方便的,但必须懂行。画张简单的图纸,列出所需木材的规格尺寸,木材店都会有售。挖好地基,浇上水泥,然后像搭积木一样拼凑起来就是了。说来方便,但这到底是细心的力气活,必须懂得木匠的技术,阳台好坏完全取决于技术高低了。贾晴爸爸在志华的帮助下搭建的阳台真是不错,很有专业水准。

搭起这个阳台,用处可大了,美国人厨房很干净,他们没有炒菜、油煎等习惯,一般蔬菜都只用开水煮一下就吃了,一般“沙拉”都用生菜拌,烘烤箱也只用来烤面包。每家都有户外的烧烤炉子,鱼肉之类都在户外烧烤,所以厨房都和餐厅连在一起,没有隔离设施。相比之下,中国人离不开煎炒等烹饪方法,往往做一顿饭就弄得满屋子油气。但有了阳台可好了,只要买一个简单的灶台和煤气罐,炒菜烧肉一点也不会影响室内卫生。

贾晴爸爸在美国期间,仔细观察了美国人的生活情况,并与女儿的家庭情况作了对比。在回国之前和志华做了一次长谈,给志华提了一些建议,希望他在宗教和家庭之间有个合理的安排。以目前的情况看,志华刚工作不久,每月要交2000美元的税,1000多美元的房子本息,婴儿的开销也不小,节约点也要1000美元。他把余下的钱基本上都交给了教会,这当然是自愿的,他毫无疑问地把信仰放在第一位。贾晴爸爸为了他们的家庭好,以及对女儿和孙女的关心,希望他免交或少交教会的经费,待以后经济宽裕了再交。对每一个信仰坚定的人来说,这都是一个敏感的问题,女婿非常诚恳地回答岳父:“我能有今天的成就,都是上帝的恩赐,一个中国山村的苦孩子已成为美国的博士,还有什么不满足的,人的贪欲是罪恶的根源,现在我们的家庭并不富裕,但衣食无忧,又有宽大的房子住,免受穷困,应该感恩知足了。我没有发财的念头,如果有一天钱多了,我一定会用它帮助穷苦的人。放眼世界,有多少人在饥饿和苦难中挣扎。这次回家看到山村的清苦,我的心一直为乡亲们流泪。大家都是上帝的子民,我能忍心只顾自己幸福不帮他人吗?而且家产多了牵挂多,欲望多了烦恼多。知足自在才是真正的幸福。”

这番话使贾晴爸爸彻底明白,要改变女婿的思想是不可能的。他深深为女儿在异国的处境担忧。他看到过许多中国人在美国都生活得很好,这是一个富裕平等的国家。认真工作的人都会从困难走向幸福,他只是希望女儿、女婿和小孙女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可惜幸福的概念在信徒和凡人的眼里是不同的。这次谈话没有什么收效,虽然也没有引起什么不愉快,但在老人心中终究是一个结。而志华,也有点失望。

其实老人的担心是多余的,志华的事业前途无量,他传布上帝的大爱更受人尊敬。教会每天都在做慈善工作,全世界的赈灾扶贫都有他们的辛劳,而所用的钱都源于教友。志华只觉得自己的能力太有限,贾晴爸爸却要他停交或少交会费,让他很伤心。不过岳父是有着传统观念的长辈,又是生意人,一时难以理解他的愿望,也是正常的事。工作只能慢慢地做。

贾晴爸爸签证期只有3个月,必须在圣诞节之前离开美国。非常可惜,他没有机会感受美国圣诞节的热闹。他人虽然回国了,却留下了一畦绿油油的小青菜,给了贾晴及其家庭无限的亲情和乡思。宁波的这种小青菜耐寒,生长快,味道特别鲜美,每天捡大点的采,天天都可以吃新鲜青菜。

贾晴爸爸走后,这点农活自然由志华接手了。来年种点什么,他也安排好了,有冬瓜、丝瓜、辣椒、扁豆,当然还有良种青菜。种的菜不仅自己吃,还可以分给朋友们尝鲜。

有了自己的房子,里外的事情做不完,特别是花园草坪的活,种花浇水、除草扫落叶,差不多天天要花点工夫。因为社区的大环境整齐清洁,如果你一家特别邋遢,杂草丛生,落叶遍地,有些邻居会有意见,严重时警察也会找上门来。

从感恩节开始,有房子的人,都会装饰节日灯彩,把自己的门庭装扮得五彩缤纷,室内还有一棵圣诞树,真假都有,满树悬挂彩灯和圣诞老人的礼物。每家都有自己的特色,而且有特色的东西都是自己手工做的,如花礼盒、红帽子、长靴子、红白手杖,等等。志华家就更忙了,忙了自家的还要去教堂帮忙,这几天活动特别多,到了圣诞节更要通宵庆祝。

贾晴妈妈是第一次在美国过圣诞节,在女儿和女婿的帮助下,她也积极投入了活动。她开始感受到上帝的爱,心头暖暖的,充满着喜悦。圣路易斯市内有一处富人区,每年都有盛大的灯会,家家门前一片灯海。霓虹灯装饰的圣经故事灯、圣诞老人驾鹿飞腾灯、动物花卉灯等神奇世界都在流光溢彩中变幻,令人目不暇接。第二天,贾晴妈妈听说圣路易斯市西郊有座私人园林,每年圣诞节后都有花灯展览,园林很大,园内灯山灯海,展览期间每天大门口汽车都要排龙,还需警察出动维持秩序,于是她也跑去凑热闹。园中有个小湖,千奇百怪、天堂仙境般的花灯都沿湖装点,彩灯倒映水里,上下交映,金碧辉煌。满园的大树小树都以灯为花,各种电器为圣诞的盛妆提供了无穷的新意。不久前的一阵大雪,给整个园林增添了许多洁白和清辉。

连日来贾晴妈妈真是开了眼界。国内也有灯彩,可能比这更好,但缺了点宗教的圣洁和内心的喜悦,这里的经历似乎使得贾妈妈向上帝更靠近了一步。信仰宗教是不能靠施加外来压力使人信服的,而要靠善根,要靠机遇。贾妈妈的初步觉悟是与志华和贾晴的耳濡目染分不开的。

贾晴出国三年半,和父母相聚两次。一次是回宁波补婚,当时因为心情紧张,时间仓促,她终日昏昏沉沉的,没有好好地享受和父母团聚的温馨和快乐。这次父母来,为她家做了许多事,给了她无限的关爱和鼓励。可惜匆匆3个月,父亲因商务繁忙不得不先行回国了。自己没能尽到一点孝心,父亲临别前和志华的一次长谈也留下了一丝遗憾。春节前,妈妈又要回国过年了。看到妈妈日益衰老的背影,贾晴心中产生了一股无名的忧伤。贾晴从小娇生惯养,很有主见,为信仰和爱情,她毅然离开家庭随丈夫漂泊天涯,因此承受了许多对她来说是难以想象的压力。她也是基督徒,但与志华相比,差距还很大。她首先考虑的是丈夫和女儿,还有生养她的父母亲。基督耶稣是拯救世界的神,圣经言论是做人得救的基本准则和道德标准。当私人感情和真理产生矛盾时,她也会苦恼和彷徨,不像志华那样心明如镜,不为名利所动摇,不为情感所迷惑。

贾妈妈是标准的中国传统式的贤妻良母,温柔善良、老实厚道。她活着好像就是为了侍候丈夫,养育子女。话不多,但手很巧,家里事根本轮不到贾晴插手,这也是贾晴不会做家务的原因。身教胜于言教,贾妈妈的善良厚道是她传给子女的最好财富。贾晴能处处为人着想,能时时受人喜欢,也都是受妈妈的影响。

能在美国照顾女儿和外孙女是贾妈妈的心愿,但看不到丈夫和儿子更使她心感不安。两相比较,宁波显然比圣路易斯城重要。虽然这里环境优美,生活宁静,但宁波仍然是她心中的最爱,那儿有她的全部生活,童年的悲欢、家庭的苦乐、不可暂离的家庭亲人和亲善的邻里乡亲,还有那新鲜的蔬菜和熟悉的风俗,以及许多说不明理不清的点点滴滴,一想起故乡,她心里总有一股暖流在回荡。

贾妈妈要回国过春节的日子越来越近了,贾晴十分伤心,但知道留是留不住的,宁波更需要她。1998年的1月底,贾晴依依不舍地送别母亲。她想起了爸爸临走前的托付,希望她和志华能帮助她弟弟贾杰来美国攻读学位。贾杰现在宁波市浙江水产专科学校读书,来年就要毕业了。专科学校比不上名牌大学,贾杰在出国竞争中是不占优势的,但他也有些有利的条件。家里有钱可以读自费,身健体壮能吃苦耐劳,对出国留学有信心,肯用功,目前已在专攻英语,据说进步很快。当然要别人帮忙,还要自己有实力。爸爸的托付,弟弟的期望,贾晴当然会认真考虑的,但到底有多大的把握也很难说。志华是个诚实的人,要他去走什么门路,通什么关系是办不到的。他自己没有工作,连绿卡也未取得,这个忙如何帮,贾晴很是忧心。

贾晴妈妈回去了,之前家务全是妈妈做的,现在志华可以分担,但教育孩子总得贾晴负责。她很爱孩子,但不管如何用心,总没有妈妈做得好,孩子已经习惯了外婆的照料,一不满意就放声大哭,孩子的哭声让贾晴特别揪心。看来要她放下孩子去工作、读书是不可能的了。志华很忙,对一切工作都是全身心地投入,她深知妻子体弱心软,一直不希望贾晴出去工作,有了孩子之后,他更请求她做一个家庭主妇,把孩子和家庭管好,有空做点力所能及的教会工作。家庭主妇是美国教会工作的重要推动力量。

志华的工作很受老板的欣赏,他在美国前程远大,公司已答应为他聘请律师申请绿卡。在美国成家立业,绿卡是必需的,没有绿卡,福利差,而且缺少保障。一旦经济不景气裁起员来,没有绿卡的人将首当其冲。再说现在他还要帮助贾杰留学,如果自己都没有身份又如何帮人。

贾杰如何出国?什么时候出来?出来之后如何生活?这都是有待解决的问题,机缘和时间是不可少的。虽说爸爸有钱,但中国挣钱美国花,学费加上生活费,负担也很重。志华当然会帮忙,但他有自己的原则和信仰,在经济上能提供的帮助也很有限。

但志华非常爱自己的妻子和小女儿,如果生活上有什么分歧,让步的总是志华。像回宁波补婚这样的事,志华都能让步,还有什么过不了的难关?贾杰的留学梦如能实现,他们在美国也将多一个亲人,若干年后贾晴父母申办移民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有着共同信仰的家庭,生活也会充实祥和。无论是帮助弟弟还是开创未来的幸福生活,他们携手努力,必定能取得成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