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餐对外国人有很强的吸引力

中餐对外国人有很强的吸引力

时间:2023-01-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舌尖上的中国》火遍神州,很多人从饮食上找到了民族自豪感。早年外国人对中国饮食的最高总结,应属杜和德的《中国人的礼仪》一书。老外对中国饮食的新奇感,差不多终结于第一次鸦片战争。1935年,中国出版了第一本针对西方读者的《中国节日膳食》,由外国人编纂。这应该是第一本《舌尖上的中国》,它不仅提到了中国的饮食习惯、餐桌礼仪,还详细介绍了260多道中国菜的烹饪方法,精确到所使用炊具的产地。

文_宋 燕

《舌尖上的中国》火遍神州,很多人从饮食上找到了民族自豪感。网上还流传着很多段子,关于老外如何被我大中华饮食文化折服,比如中国留学生炖一锅猪脚,忘了把厨房的窗户关上,结果七里飘肉香,吸引了整条街的英国人……不过,好几个世纪前刚刚踏上中华大地的老外们,似乎不是这样想的。

猎奇阶段:以为茶叶包治百病

很多老外在游记、笔记里写到过他们对中国饮食的印象。在早期来华的外国人笔记中,有几点是他们共同提到的:

第一个就是中国人什么都吃。方济会修士弗雷尔·奥德里克14世纪20年代在中国生活过3年,他特别记录了中国人吃蛇:“蛇肉有一种奇异的香味,是一道非常时兴的菜肴,如果宴客的酒席上少了蛇这道菜,就说明主人缺乏诚意。”

1549年,曾在中国被抓的葡萄牙冒险家盖勒特·佩雷拉在游记中说:“中国人什么肉都吃,而且越肥的肉越受欢迎。”1583年来华的利玛窦提到中国人吃燕窝;18世纪出版的《耶稣会士书简集》里,英国传教士还提到中国人吃青蛙……

其次是筷子,这确实引起了他们的惊叹。奥古斯丁教传教士马丁·雷达1575年在福建生活了数月,他说那里的人们用筷子“如此娴熟,简直可以夹起任何食物,不管食物有多小,即便是像李子之类圆溜溜的水果,也能夹起来放进嘴里”。

第三个引起老外们注意的事情是喝茶。马丁·雷达曾写道:“煮开的水里有一些略带苦味儿的草叶,还有一小块蜜饯。起初我们不太喝得惯这种饮品,但很快便接受了它的味道并开始喜欢上它,因为不管走到哪里,它总是最先用来招待客人的东西。”

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游记》中也提及喝茶一事。在文中,茶叶被当成了药草,放在水中煮沸,空腹喝上一两杯,可以消暑,还能去头痛、胃痛、肋骨痛和关节痛。

早年外国人对中国饮食的最高总结,应属杜和德的《中国人的礼仪》一书。他在书中说,虽然法国厨师们已经很努力了,但他们仍会惊叹于中国人无可匹敌的烹饪手艺和低廉的制作成本;尤其令他难以置信的是,中国人只用极简单的食材,就能做出色香味俱全的佳肴。

歧视阶段:中国人只吃老鼠、蜥蜴

饮食的形象,似乎也跟国家地位息息相关。

老外对中国饮食的新奇感,差不多终结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签署后,西方人对中国饮食的评价普遍都比较低。后来成为香港总督的约翰·戴维斯在1848年出版的一本书里介绍了中餐的烹调法,虽然介绍基本都是中性的,但特意强调了贫民不仅吃猫肉、狗肉,还吃老鼠肉,而腌制的臭鱼干似乎很对华人的胃口。

这些介绍肯定影响了西方人对中国饮食的认知。美国传教士威尔斯·威廉斯曾提到,美国的地理教科书中有关中国的部分经常出现这样的插图——篮子里装着中国人喜欢的古怪食物,有的竟然是成串的老鼠或蜥蜴,好像这就是他们的日常饮食。

1882年,西方人在对重庆进行短期考察时,会携带大量食品,仿佛是去探险;10年后被派往重庆的西方人,还会带足可维持6个月生活的罐头;19世纪末,一位64岁的旅行家沿长江旅行,每天早晨喝一碗煮面糊糊,晚上吃些咖喱鸡或蛋炒饭,整整喝了146天的速溶茶,全部食材自带。

后来,她因为一次意外尝试了中餐,慢慢爱上了煎饺、馅饼等,并认为西方对中餐的评价大错特错,尤其富人们应该尝试中餐,因为中餐“所使用的蔬菜品种是西餐的4倍”。

接受阶段:向中国人学习少吃肉

为扭转西方人对中国饮食的偏见,很多人做出过努力。其中,清朝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功不可没。

1894年,伦敦举办了一场国际健康展会,其中有一家中国饭店,它的布置、食材供应、厨师都是赫德亲自安排的,菜单有一部分用法文书写,暗示中餐和法餐一样精细。

展会结束后,中式晚餐成了当时最流行的宴客佳肴,许多人成了中餐馆的常客,尽管他们以前声称“一想到中国菜就恶心”。

这些努力都还是个案,对于西方人对中餐的整体印象的改变杯水车薪。到了20世纪20年代,海外华人已经发展到第二代,他们适应了国外的文化,并据此改造店铺,还增大了广告力度,搞出很多花样百出的营销方式,慢慢吸引了不少非华人客户。

此外,菜谱对推动观念转变也有功劳。1935年,中国出版了第一本针对西方读者的《中国节日膳食》,由外国人编纂。这应该是第一本《舌尖上的中国》,它不仅提到了中国的饮食习惯、餐桌礼仪,还详细介绍了260多道中国菜的烹饪方法,精确到所使用炊具的产地。

小说《大地》在美国畅销百万册,作者赛珍珠凭借其影响力,向美国家庭主妇推荐了一本中餐烹饪手册,告诉她们可以“学会在炒菜时只放少量的肉,这样更能品味出肉香,而不是为了吃肉而将肉作为主料”。

1949年,BBC访谈节目《女性时间》对中餐给予了肯定的评价,认为一流的中国厨师在烹饪上是不惜下功夫、费力气的。1952年出版的《中餐烹饪之乐趣》,生动地将烹制中餐的愉悦和品味中餐的快感展现给了西方人。

再往后,市面上的中餐烹饪菜谱就更多了,而且越来越有艺术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