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蔡元培先生纪念集》书后

《蔡元培先生纪念集》书后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蔡建国同志受命编选《蔡元培先生纪念集》,在编选过程中,每承商询,得知他的编选计划,并预读全稿。一九八〇年三月五日,首都各界隆重举行了蔡元培逝世四十周年纪念大会。一九八二年十月十五日,蔡元培铜像落成典礼在北京大学举行。近年来,研究蔡元培的论文也多起来了。国家的纪念,表明历史的公正。作为研究者,一应对此加以分析判断,二应从蔡元培一生所为作全面观察。保障人权是蔡元培的重要思想与主张,一生秉此行事。

蔡建国同志受命编选《蔡元培先生纪念集》,在编选过程中,每承商询,得知他的编选计划,并预读全稿。深感纪念集之出实有必要,写此《书后》,略述所感。

蔡元培在中国是一个有卓越贡献的人,值得我们纪念的人,也应该是为历史学家着重去研究的人。可是,十年动乱之前的十七年中,对他近乎冷谈,只出了一本不甚完备的选集,纪念文章自然不经见,研究文章也很少,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十年动乱不要说了,连孙中山都被林彪、江青及其爪牙消灭了,哪里还有人敢提起蔡元培?三中全会之后,拨乱反正,蔡元培方为人所注意。一九八〇年三月五日,首都各界隆重举行了蔡元培逝世四十周年纪念大会。一九八二年十月十五日,蔡元培铜像落成典礼在北京大学举行。近年来,研究蔡元培的论文也多起来了。教育论文选和一部简单的年谱出版了。由不正常到了正常,人们是忘不了历史的。

事情自然不应也不会到此为止,纪念有时而尽,研究则应无穷。国家的纪念,表明历史的公正。逝者生前友好的纪念文字,自出于抒发感情,其所记载之事实,当为研究者的材料。对于蔡元培的研究,似乎只能说方开其端,今后还要做大量的工作。这本纪念集所收文字,绝大多数为蔡元培逝世时其故旧之作,由于散见当时各报刊,读者研究者寻求为难,由于体例之限,现在结集尽管很不完备,究竟为研究者提供了方便。则此集之出,非徒为逝者生前亲友故旧怀旧而已,更重要的是,可以作为研究蔡元培的参考材料。一个人死了那么多年,还为生者所怀念,是弥足珍贵,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犹忆王芸生先生生前对我说过一桩事:一九七九年,他受托主持全国政协召开的征集蔡元培资料的会议,出席会议者皆蔡元培学生与友人,其年龄均已七老八十,而一提蔡先生,座中皆老泪纵横,情不能禁。这种感情之发,我们不能说只是由于私人关系,而是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蔡元培是值得纪念的人,历史不能忘怀他。

蔡元培生前,多少年来,无论识与不识,提起他都称为蔡先生而不名,闻者闻蔡先生而知为谁何,称者知人皆必知其所指。这是一个充满了尊敬与热爱的称呼。时至今日,其门生故旧仍沿此称。举此小节,可发深思。

蔡元培是民主主义革命家,是兼融中西的思想家,是毕生献身教育事业的教育家,是孕育和培植中国文化科学的倡导者。如何评价蔡元培,周恩来挽蔡元培联可谓确论。挽联云:“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和同时代的先进知识分子一样,蔡元培以排满而参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和当时许多狭隘的反满派又不一样,他在一九〇三年写《释仇满》,反对种族之见,反对贵种贱种之别之说,提出“要之无满不仇,无汉不亲;事之有利于满人者,虽善亦恶,而事之有害于满人者虽凶亦吉,此则纯乎种族之见者也”。(1)他的起点就比人高,他是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接受和领会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不断学习,不断吸收,是以不断前进。他是一个翰林,这样的人物,辛亥以后都成遗老,而他是一个革命者。同为翰林而参加辛亥革命的,还有一个谭延闿,而谭延闿之末路又如何!蔡元培始终是一个爱国者,对帝国主义侵略无比义愤。抗日战争之前,劝汪精卫放弃卖国行为以至泪下酒席之上(要知道他是“和易不轻喜怒”不大容易动感情的人)。(2)抗战军兴,以病息影香港,力疾写抗日的《满江红》词,为人传诵。这些,都说明蔡元培志在民族革命的爱国行为。说蔡元培不断前进,自然他也有停顿甚至失误,一九二七年清党案之提出即是,这是不能讳言的。作为研究者,一应对此加以分析判断,二应从蔡元培一生所为作全面观察。辛亥之前,他办教育办报纸,宣传革命,领导同盟会上海分部和光复会,而且身体力行,参加军事训练,制造炸药。辛亥之时,远在国外,闻袁世凯出任湖广总督,立即致书吴稚晖,谓“故彼之出山,意在破坏革命军,而即藉此以自帝”(3)。一眼看透袁世凯。出任教育总长,以反对袁世凯之独裁而辞职。“二次革命”,急忙从国外回来参加。以后出长北京大学,提倡新文化新思想,为五四运动作了护法,而其在在所为,皆与北洋军阀政府相对抗,一九二三年为罗文幹案辞职,高唱不合作主义,是其著者。一九二六年归国,参与北伐事宜,一九二七年之参与清党,是历史事实,蔡元培本人亦不见得同意对此予以回护,一九三四年他在一张对他此举予以回护的报纸文章上批道:“于我多恕词。”(4)微言大义,可得其端倪。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看到他此后和国民党政府越来越离心离德,这是主流。一九三二年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并积极为营救被捕的共产党员与先进分子而奔走,可谓拍案而起。至此,蔡元培表现了他政治上的最大光辉,亦足以赎清党案提出之愆。保障人权是蔡元培的重要思想与主张,一生秉此行事。对学生运动,他有自己的看法,“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为他所提出,他并不赞成因参加爱国行动而影响学业,但是一当学生被捕他则义正词严认为这是蹂躏人权,总是挺身而出尽一切努力营救。因罗文幹案的辞职亦起于他反对人权之无保障。后来的事实教育了他,他所参加的国民党政权原来是最大的人权蹂躏摧残者,他义无反顾地与之作斗争,他的行动表明了他所追求的是民主政治与自由权利,“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符合蔡元培的实际。不看到这点,估价不正确,拔高了不是蔡元培。

评价蔡元培,最重要的,应是研究他在中国教育、科学、思想、文化上的贡献。他对此所作贡献是多方面的,极为卓越,而影响又极其深远。他委身教育事业有其思想基础:“孑民是时持论,谓康党所以失败,由于不先培养革新之人才,而欲以少数人弋取政权,排斥顽旧,不能不情见势绌。此后北京政府无可希望,故抛弃京职而愿委身于教育云。”(5)培养人才以为改革政治,是其明确目标。首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即提倡新思想,遭堂董之恨而辞职。以后,任教南洋公学时,发生近代中国最早规模最大的学生退学事件,“论者谓为孑民平日提倡民权之影响”(6)。办爱国女校,为中国最早之女子学校,是蔡元培倡男女平等说的体现。办中国教育会与爱国学社,则直接将革命与教育合而为一。任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与唐绍仪内阁教育总长均为时甚短,而对于改革教育初具规模。蔡元培教育工作上最伟大贡献,当然是在北京大学,十年校长之任,实际在校五年,把一个腐败不堪的旧北大,改造成为焕然变色的新北大,新潮流新思想应运而生,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摇篮。其影响所及,绝不止于北大,而在于全国;其所改革者亦不止于教育,而在于整个文化。有人说:“北大之所以为大,因为有了一个蔡先生。”这须得加以补充:蔡元培之所以为大,在于他的兼容并包思想。蔡元培先生解释他的兼容并包思想来自《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他举出了在大学应该允许和提倡各派学说并存之后说:“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7)但是,兼容并包并非无所选择,实际上他是“无所不容而有所不为”,兼容并包正是为了提倡新思想新文化。在科学事业上,在文化事业上,蔡元培的贡献都是巨大的。他提倡科学不遗余力,创办中央研究院,旧中国科学事业的一点成果,社会科学取得的成绩,和他的提倡与主持分不开。他注意文化,反对空谈,做了许多首创的工作。至于创办留法勤工俭学之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人才,更为人所熟知。

所有这些,自非这篇短文所能列举,作为研究,应该特别注意蔡元培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早年习举业,后治小学及经史,甲午之后留心西学,涉猎之面渐广。传统的思想文化观逐渐改变,对西学不断日益吸收。他总是感到不满足,不断进取,思想境界不断开拓。教育总长卸任之后,竟然作为一个学生到德国学习,一去四年,逐门功课认真地学,如此总长,并世当无第二人。以后多次出国,也总是认真学习,所涉之面愈广。中央研究院祝贺蔡元培六十五岁寿联称:“萃中土文教菁华于身内,泛西方哲思蔓衍之物外。”可谓得其当。蔡元培不是国粹派,但也反对盲目照搬西方。对于中西文化,他主张作比较研究,择善而从,对于何炳松等十教授中国本位文化的主张,他答复说:“若无此等方案(按指加以选择——引者)而凭空辩论,势必如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标语,梁漱溟‘东西文化’的悬谈,赞成或反对都是一些空话了。”(8)这种主张,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仍然可资借鉴。蔡元培自己说过:“学人难,惟通人更难。学人惟守先待后,通人则开风气者。”(9)蔡元培是学人而兼通人,其主要的功绩表现在通人之所作为,他所做的许多事都开风气之先。“但开风气不为师”,意在说明开风气者本人之谦虚,后代则宜以蔡元培为师,研究其可继承者而继承发展之。这当是治历史者的本意所在了。

《蔡元培先生纪念集》之出,为研究工作者提供了不少材料。缺陷是有的,那就是不能包罗蔡元培一生之全面。读者如能辅以此集未收的各个时期的纪念或回忆文字,当能看得完整一些。但是,纪念或回忆文章,毕竟只能作为材料去研究,而不可全以为据。因为写文章者所反映的,终归是他本人所接触到的一个局部,不能求其全面。亦由于是通过本人的理解去写,又加以必然带着主观感情,其所理解未必全皆准确。至于内容的或有出入,自然更所难免。这些就得靠研究工作者的鉴别考核和判断了。本来嘛,即使是全属历史记载以至档案文字,亦未必全然可信,更何况我们的档案未必完整。数月前,去某档案单位查阅蔡元培材料,事先曾闻《蔡元培年谱》编者某君言,材料很多,去时抱了很大希望。结果是不许查阅目录,无从得知材料是多还是少,后来开列了所要看的专题,而取出来的,则材料极少,甚至蔡元培北上民元迎袁世凯南下卷宗内,竟只有油印的北上迎袁代表名单一纸。果然如此,那就更证明了私家记载的可贵。是以,这本《蔡元培先生纪念集》的出版,除了表现国家对历史的尊重,亦必为读者和研究工作者所欢迎。

一九八三年一月四日写

(原载一九八三年二月八日《人民日报》)

————————————————————

(1) 《释仇满》,《蔡元培先生全集》第四三八页,台北:商务印书馆出版。

(2) 王世杰《追悼蔡先生》,《蔡元培先生全集》第一四二一页;罗家伦《伟大与崇高》,《蔡元培先生全集》第一四四七页。

(3) 《致吴稚晖函九件》,《蔡元培先生全集》第一〇三五页。

(4) 高平叔《蔡元培年谱》第八七~八八页。

(5) 高平叔著《蔡孑民先生传略》第二页,重庆商务印书馆出版。

(6) 高平叔著《蔡孑民先生传略》第四页。

(7) 《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蔡元培先生全集》第九四五页。

(8) 《为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复何炳松柏丞教授函》,《蔡元培先生全集》第一二七二页。

(9) 吴稚晖《四十年前之小故事》,《蔡元培先生全集》第一三七三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