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可忙不可乱

可忙不可乱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相反,如果不去想外面下雨这件事情,反正船到桥头自然直,安心地做自己的事情,这就叫作于事无心、于心无事。但这件事却不是——朋友们11点半就到了,我感觉不好意思,所以希望快点写好,就“于事有心”了。一个人要达到做事不急不缓的程度,达到“于事无心”的地步,需要不断修炼,需要实践,这不是单单通过学习能做到的。

上午廉政谈话结束时是10点多一点,离下班还有一个多小时。我还有一篇人生感悟没完成。就我平时写作的速度而言,一个小时左右是可以完成的。但是今天中午,有个朋友从河南回来,叫我们几个朋友小聚一下,于是心里就有了些许压力

因为牵挂着这个事情,所以写感悟时注意力没法完全集中,效率不高。越是心急,就越难进入状态,感悟就写得越慢。

以前读南怀瑾的文章,其中有一句话是“于事无心,于心无事”。他认为这是做事的最高境界。当时我似懂非懂。记得他是这么解释的:外面下大雨了,我们如果老是担心着出门的时候被雨打湿,做事就会不专心,效率就上不去,这叫于事有心。相反,如果不去想外面下雨这件事情,反正船到桥头自然直,安心地做自己的事情,这就叫作于事无心、于心无事。一个人只有拥有这样的心态,才能够把自己的学问、知识、才能发挥到极限。而达到这个境界,需要长期修炼,不断提高。

我就没达到这个境界。因为朋友们一直在催,心就乱了。尽管平时也有很多的事情,但是那些事都是自己可以把握的。但这件事却不是——朋友们11点半就到了,我感觉不好意思,所以希望快点写好,就“于事有心”了。越想快点,思绪越是断断续续,语句越是组织不好。原来想好的句子也忘得一干二净了。文章的前后句,前后段也有矛盾的。

我的习惯是,上午完成前一天的两篇人生感悟和做学习笔记。下午基本上就是整理今天的生活感想,思考题材,思考文章框架,思考内容层次。

而如今,我想把感悟先放一放,下午再写,又想想既然在写了就不要半途而废,结果是,越急越乱。到最后,自己也不知道写了些什么,表达了什么思想,唯一清晰的是题目叫作“文章的题目很重要”,内容可谓矛盾百出。越想把它快点写完,心里越着急,越着急就越没有思路,越没有思路就越急,这就叫恶性循环。

到11点半的时候,总算基本完成了这篇文章。其实,假如没有朋友在等,一个小时左右也就够了。但是今天,写了将近一个半小时,还是乱七八糟,自己都看不过去了。什么原因?因为于心有事,好比我们挑着重担在跑步,肯定跑不快。有时急中也可以生智,但那是偶然情况。大多数情况下,急中是会出错的。

当人着急的时候,心是浮的。一个人只有当心定下来的时候,他的灵性、他的智慧才能被完全激发。他的灵感就会澎湃而出,就做啥事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人如果有一个淡定的、踏实的心,做事情效率就比较高,成效也比较明显。但当心是浮躁的时候,就有飘荡感,就找不到方向。没方向的人永远没有路。

当人着急的时候,心是乱的。两件或更多的事情在心里争来斗去,所以你的这个心,就一下子在这件事情上,一下子在另外的事情上,一下子可能又跑到别的地方去了,永远也专一不了。而心不归一,则事不能办。你的思绪,也是一下子在这件事上,一下子在那件事情上,影响了思考的效果和做事的效率。心乱了,事情也就乱了。

有智而气和属大智,有才而性定是大才。不急不缓,学道可成。

一个人要达到做事不急不缓的程度,达到“于事无心”的地步,需要不断修炼,需要实践,这不是单单通过学习能做到的。人们应该在工作中、在生活中不断总结、思考并吸取教训,通过不断修炼,达到“事来则应,事去则无”的大境界。

下午回到办公室,我把上午写的推倒重写,因为实在不满意。

2015年7月24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