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台山“和”在哪里

天台山“和”在哪里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天台山的“和”包含三个“合一”,即“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这是天台山“和”文化在知行合一方面的表现。也因为天台山能“和”,所以能创造出三个“合一”,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典范。这是对天台山“和”的初步感想。我们天台山的“和”不论在哪个时代都具有鲜活的时代意义,所以,对其进行解读和剖析非常有必要。

2014年2月,天台县政协九届三次全会上,我做了《发挥宗教文化优势,建设富裕和谐天台》的发言。发言结束后,会场上有人说以后不叫我陈远明了,叫我“和远明”。会议结束后,我即回椒江,断断续续有参会的同志打电话给我,说我讲得实在,希望能就天台山“和”的问题做个交流,可见人们对文化的关注。

2014年7月,我写了一篇《天台山美在哪里》的文章,以“尺邑”的名字发表在《天台报》。后来天台县委宣传部丁必裕部长认为这篇文章写出了天台精神,就放在“神秀天台”上发了,结果引起巨大反响。让我最有感触的是,有一名同志根据文中提到的天台山“和”的主题,询问我能否写一篇关于天台山“和德”的文章,升华一下天台精神。

2015年“两会”,政协文化组讨论期间,我当时提出天台山文化面临三大割裂的分离,亟须搭建三大平台,打造和德天台,初步提出天台山“和”的三大内容。

5月份的天台山文化当代价值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就天台山文化的当代价值展开讨论,其中提到最多的是和合文化如何服务于国家战略。

研讨会结束后,我仍在思考。一种文化要推广,首先需要上级的重视,其次需要内部的努力。只有啐啄,才能有新突破。宗教的传播几乎都是如此。我国的道教等都曾传入印度,印度婆罗门教也曾传入中国,但都没有在异地扎根,穷其根本原因,都是缺乏融会贯通。

而内部的努力,首先就要对“和”的文化做一个适合于时代的解读,这是基础性工作。

于是我开始思考天台山的“和”在哪里,如何发挥其当代价值。

天台山的“和”包含三个“合一”,即“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当然这只是抛砖之举,旨在引出更多的宝玉,以推动台州的发展。

“天人合一”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人与大自然要和平共处,不要讲征服与被征服。天人合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历代儒、释、道三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天台县的名称由来本就包含着天人合一的契机。台州、天台得名同出一源——天台山,而天台山起名源于“上应台宿,故名天台”,故有“台州、天台之名天上来”之说,这是对天台山文化“天人合一”的原始而有力的注解。

将天台县的“天”字拆开来注解,天由“一”“人”“一”三部分组成,代表一个人与万事万物处于一种平等状态。如果一个人能达到这个境界,实际上已经得道。“天人之际,合而为一”,这是和的至境,如同春、夏、秋、冬四季有序。全国县级行政单位中,名字中带有“天”字的也不多见,实际上都是意味着对天的敬畏,天人的和合。

20世纪80年代,国家旅游局组织专家对天台县的山山水水进行全面考察后,得出“山水神秀”这个结论。这个称号就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因为没有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不可能有神秀的山水。

一个人只有“知行合一”,才能不断激发内部灵性,达到与社会的高度和谐统一,也就是人与社会的和谐。天台山和文化的知行合一表现在创宗立派上。科技上的创新是对前人的否定,但是文化上的创新恰恰相反,是通过对前人经典的不同诠释、注解实现创新的。

天台宗的创始人智者大师不仅将中印两种不同的佛教思想学说加以融通,而且融会儒、释、道,汲取精华。比如将儒之“五经”、道之“五行”,比之为佛教“五戒”,进行融摄,从而创造了第一个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天台宗。道教南宗创始人张伯端则出儒入道,推崇以内丹为中心的三教归一论,继则出道入禅,吸收佛禅教理,以“诸佛妙用,广其神通”,开创道教紫阳仙派,创造了道教南宗。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曾两次主事桐柏宫,既融集天台宗之佛学,又融摄道教南宗的“内丹学”,形成了朱熹的新儒学,标志着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该论点主要参考了周琦《天台山和合文化概述》一文。)

可以说,没有知行合一的精神,就没有天台宗,也没有道教南宗和朱熹的新儒学。

这是天台山“和”文化在知行合一方面的表现。因为如果没有知行合一的内化,只能是因循守旧,不可能创宗立派。能达到三宗同创,绝非偶然,归根到底还是文化的作用。

“情景合一”是讲内修,个人做事如果情与境能相容,就能达到“于事无心”的境界——人在做事,但不为事所局限,而要达到这个境界首先要有一个和谐的内我。只有如此,才能不断激活文化的基因。天台山儒、释、道修持者主张兼收圆融,相互研学,取别人之长,丰富自己。因此,天台山出了很多精通儒、释、道且倡导“和合”的高僧、名道、大儒。如南朝儒官、儒师兼道教学者顾欢提出“道即佛也,佛即道也”的道释同源论。又如曾在天台山修炼多年的一代道教宗师陶弘景,首倡“三教合一”,大力提倡“佛道双修”,立“佛道二堂,隔日朝礼”。再如唐代高道司马承祯,隐居天台山30余年,提倡“佛道双修”“神仙即人”的道学主旨理论,熔儒、释、道于一炉。

因为能做到三个“合一”,所以天台山能如此之“和”。也因为天台山能“和”,所以能创造出三个“合一”,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典范。这是文化的人化与化人的合一,也是当代社会需要的一种“和”。因此,对“和”文化进行挖掘,也是提升当代价值的一个重要部分。

这是对天台山“和”的初步感想。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不单是一种意境,更是一种文化的至高无上的境界。

和是自然的规律,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每个时代执政者所追求的最高目标。我们天台山的“和”不论在哪个时代都具有鲜活的时代意义,所以,对其进行解读和剖析非常有必要。

2015年5月27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