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和我的杂耍队

我和我的杂耍队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高兴地点燃了一支香烟,思索了一会儿,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说道:“办杂耍队,我们必须请老郑头儿出山,他是我们村中最有经验的老艺人,由他出面我们杂耍队肯定能够办成。”兴奋的人群随着杂耍队缓缓前行,不时发出阵阵热烈的掌声和叫好声。

有谁能够读懂生活的色彩,有谁能够诠释人生大书的奥秘。她有时内敛,有时又张扬;她有时拘谨,有时又豁达;她有时黯淡,有时又绚丽;她有时苦涩,有时又甜蜜。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会获取人生最美的永恒,充满奋斗的心灵,就会拥有最美的天空,最宝贵的财富

——题记

成立杂耍队

年轮飞转,时光如流,2006年的春节,在阵阵的爆竹声中度过。 大年初一,大街小巷,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服装一新,走家串户拜年问好。家家挂红灯,户户结异彩,那真是“一元复始,万家更新”。大红的春联耀眼夺目,“卖冰糖葫芦啦”的叫喊声,声声入耳,此时此景,人人都徜徉在幸福之中,我却感觉好像缺少点什么。国逢盛世,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电灯电话,楼上楼下”已不是遥远的传说。今逢佳节没有听到唢呐动听的曲子,看不见锣鼓齐鸣的喧闹,只有稀稀落落的爆竹声,装点着传统节日氛围。昔日老祖宗留下的民俗民间艺术舞龙灯、旱船、舞狮子、耍毛驴、踩高跷等节目,早被人们淡忘了,人人都言如今年味儿变淡了。

吃过早饭,女儿泡上一壶“铁观音”。一家人坐在电视机旁,收看电视节目。这时候,邻居小丁推门进来,笑呵呵地说:“二叔二婶,新年快乐。”我连忙招呼他坐下喝茶。这小丁一杯茶入口,嘴巴动了动,好像有什么话要讲。我猜想,一向开朗的小丁今天怎么吞吞吐吐的,一定是有要紧的事情要说。我便说道:“明言啊,有什么事情要你二叔帮忙的吗?”小丁想了片刻笑着说道:“二叔,你不觉得今年的春节好像缺点什么?我感觉不太热闹。你看这些年来我们农民都富裕起来了,住的是大瓦房,小洋楼,吃的都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看着电视,听着音响,怎么就是没有过年的味道呢?我想把我们村失传多年的民间杂耍再办起来,让乡亲们高兴高兴,二叔你看怎么样?”听完小丁的一席话,我激动地拍起了巴掌,小丁的话正好说到了我的心里去了。这么多年我一直想让失传已久的杂耍再现民间,红红火火、热热闹闹才能表达出富裕后我们农民的心情。我赶忙说道:“太好了,太好了,二叔正有这个想法,你说到二叔心坎里去了。”我刚说完,小丁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这个厚实的农家汉子高兴地直拍自己的大腿。

小丁憨笑着说:“二叔,我知道你早年就是咱乡镇小剧团搞演出的,所以今天我就是特地来请您老出山的。我们联手把村里的老艺人和文艺爱好者组织起来,建立一个民间杂耍队,你看好吗?”

我高兴地点燃了一支香烟,思索了一会儿,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说道:“办杂耍队,我们必须请老郑头儿出山,他是我们村中最有经验的老艺人,由他出面我们杂耍队肯定能够办成。”说完话,我和小丁急忙往老郑头儿家赶去。

说起老郑头儿来,四乡八镇没有不认识他的,黑黑的脸庞,花白的头发,高高的个子,头戴一顶时尚的鸭舌帽,穿着一身帅气的西装,虽年逾古稀,但精神矍铄,浑身散发着青年人的活力,为人性格开朗,直爽,干起工作来有一股不服输的冲劲儿。他从事文艺工作40多年,现在虽赋闲在家,但是一听到锣鼓响起,就不停地跳起来,有时还会情不自禁地唱两嗓子,村里人都称他“俏老头儿”。

不多时,我和丁明言来到老郑头儿家。小丁伸手推开虚掩的大门,迎接我们的是那只长毛小狮子狗,它一见生人就不停地叫唤。老郑头儿应声出来,笑着抱起可爱的小狗,把我们请进屋里。客厅里节日气氛很浓,室内洁净朴素,一个火红的炉子在客厅的当中,上面水壶的水开得欢快,一屋子的花草开得鲜艳,春意融融,不觉窗外寒天,但是老郑头却是一脸的倦意。我和小丁说明来意。老郑头忽然来了精神,连忙催促着老伴“快泡茶,泡好茶”,顺手拿出儿子送给他的“大中华”,姑娘捎来的“碧螺春”。三人不谋而合,都笑了起来。

老郑头儿说:“这几年可把我憋屈毁了。年龄大了,一直闷在家里,无所事事。儿女又各忙着自己的工作,很少回家看看,只有这只狮子狗和这些花草陪伴我打发无聊的日子,我是一个爱好文艺的人,喜欢活动,再让我放弃自己喜爱的杂耍,我真的会憋出病来的。我早想组织这么个杂耍队,又苦于势单力薄,今天你们来了,这是我今年听到的最好的一个消息。我干了,还要尽快办起来。”

有些事情想起来很难,但是做起来就容易多了。走访老艺人之后,我们便开始在临近几个村招收新演员,买服装,做道具,排练节目,组织乐队,一切工作就这样紧锣密鼓地顺利开展起来,一时间一个30多人的杂耍队就组建起来了,真的没有想到有那么多人拥有和我们同样的梦想,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上至古稀之年的老者,下至玩耍的孩童。

“咚咚咚!锵锵锵!”一阵悦耳的锣鼓响起,久违了的民间杂耍又在这宁静的乡村活跃起来了。带着全村人的期盼,带着众多农村艺人的辛苦努力,许孟民间杂耍队就这样成立了。

同乐元宵节

那是2006年的正月十五,我同郑导演与丁明言驱车往返几百公里,到潍坊市买回了服装、道具、锣鼓乐器。也许是过分高兴的缘故吧,大家顾不上吃晚饭,从司鼓到演员人人精神十足,信心百倍。大家都知道,今天是元宵节,也是杂耍队成立以来第一次正式汇报演出的日子。

迷人的元宵节之夜,明月茹素,祥瑞漫天。村子里华灯初上,鞭炮齐鸣,礼花升空,在广阔的夜空中绽放出簇簇灿烂的花朵,五颜六色,光彩夺目。大街上人流涌动,欢快无比。你听!那悦耳的锣鼓声在耳边响起,它推开了千家万户的大门,吸引着无数双眼睛跷足守望;你看!那穿着艳丽戏装,扮着各种角色的杂耍队,踏着铿锵有力的节拍在众多观众的围护下姗姗而来。“喜庆毛驴”、“吉祥金狮”和“丰收旱船”在前面开路;高跷队手舞彩绸在两边压阵;一对“幸福老人”互相搀扶,说说笑笑,那情态引得大家都为之叫好;还有“济公”活佛穿着一身破衣服,摇着一把破扇子,神情自若,大有济世救人的风范;紧随其后的是一顶小轿子,四个衙役扮相的人抬着,一位“爱民如子”父母官,头戴乌纱帽,迈着矫健的步伐,向我们挥手致敬;一群大头娃娃蹦蹦跳跳紧随其后。兴奋的人群随着杂耍队缓缓前行,不时发出阵阵热烈的掌声和叫好声。

最让人爱看的就是“喜庆毛驴”,一个装扮漂亮的“小媳妇”骑着毛驴,在队伍中蹦跳穿梭,不时撞翻了牵驴的小伙子和赶来拾粪的老人,惹得人群爆发出一阵笑声。说起“喜庆毛驴”这个节目,它源自古代民间地方戏《王小赶脚》的故事:二姑娘要回娘家,跋山涉水赶路艰难,特意雇王小赶毛驴相送,表现了一段美好的爱情故事。在回娘家的路上,二姑娘戏耍王小,“毛驴”挣脱缰绳,一路跳涧过河,急得王小浑身是汗,也是没有办法。这时路边有一拾粪老头,见状急忙上来帮助王小拿驴。此时“毛驴”正是撒欢的时候,见有人来拦它,四蹄奋起,踢倒了拾粪的老头,撞翻了赶脚的王小……这时围观的老年人都捧腹大笑,又仿佛回到了那个久远的日子。再回首街道的那边,一对金黄色的狮子跃入眼帘,但见一位身穿红装的少女,手拿绣球,引逗着两头狮子前行,不时翻个跟斗,来几个横跨,腾空跳跃,漫步迂回,那矫健的身姿真是叫人称赞,两头狮子张着大嘴巴,威风凛凛、活灵活现,让小朋友们望而生畏。

你快看!那摇旱船的老翁,头戴斗笠,白发长髯,手持撸板,身轻如燕,两位如花似玉的驾船姑娘轻移小舟,左旋右转,随着摇船老翁的撸板一起一伏,如在水中游,在场的观众无不为之叫好。

沸腾的元宵夜,月明中天,远处的烟花还在不停地喧闹,爆竹声还在争鸣,华灯还在闪耀,杂耍队的节目结束了,但那令人振奋的锣鼓声还在人们的耳边响起。又是一个美好的夜晚,一个让人难忘的夜晚。

第一次上镜头

九九重阳,桂花飘香,也是农村一年一度三秋大忙时节。高粱红了,稻谷黄了,农民收获了希望。同时又是冬小麦播种的时候。俗语说“三春不赶一秋忙”,就是这个道理。

今日天气特别的好,天高云淡,秋高气爽。人上了岁数就喜欢早起床,洗完脸后,习惯地掀开桌上的台历,今天是农历九月九日“老人节 ”。岁月匆匆,似水流年,时已过花甲之年的我,虽感觉心态很好,好动好强,但是毕竟已迈入老年人的行列中,于是招呼老伴:“哎!老伴,今日到超市多买些菜,今天是‘老人节’,我们也改善一下伙食。”老伴笑着说:“现在生活那么好了,天天都像过年似的,你还有什么没有吃到呀!不过说到‘老人节’,真的觉得自己是老人了,哈哈!孙子都上小学了,还不老么?今天中午包水饺吃吧。”看着老伴满头的白发,真的体会到“白头到老”的含义,心中升起对老伴的感激,儿女不在身边,应该好好和老伴过个有意义的“老人节”。

“二叔在家吗?”杂耍队的队长丁明言说着这话走了进来,“二叔,二婶,节日快乐,祝福二老身体健康,牙好胃口好!” 听完这话,老伴直夸小丁嘴甜。

小丁又说:“今天是老人节,刚才我去给老郑头儿问好。”老郑头儿说:“我们组织杂耍队到镇敬老院慰问老人们去,一起和那些孤单的老人们过个愉快的节日,献上我们的一份心意。二叔,你看怎么样呢?”我赶忙说:“很好!我刚才还和你二婶说起过老人节的事情呢。这样过老人节才有意义呢,哈哈!”说走就走,我拉着小丁就往外走去。老伴说:“小丁,你看你二叔,一谈到演出就来了劲头儿,哪像个60多岁的老人呢!”说完,三个人都笑了起来。

接到去镇敬老院演出的通知后,队员们纷纷赶来,有些人为了这次演出,都把手里重要的活计放下了,用大家的话说:谁没有父母老人,谁将来不会老呢?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嘛!大家急忙穿衣化妆,整理道具,准备车辆。上车时清点人数,唯独缺少了司鼓胡志生。老胡岁数大,又受人尊敬,大家都在焦急等待的时候,只见老胡一身尘土,满脸汗水地跑来,原来他一大早到山岭地里干活去了,一听说有任务,竟然一路小跑赶来了。大家更加敬佩他了。

时间不久,我们一路敲锣打鼓,打着向老人们祝福的彩旗来到了镇敬老院。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金秋送来稻花香。”敬老院坐落在院西村,占地30余亩,大门外是繁华的街道,十分整洁,一条笔直的柏油路直通院内。路的两边是常青树,一排排的瓦房,整齐美观,整洁而又干净,房前房后种着花花草草,有几位老人正在花草丛中漫步,还有几位老人在房前的活动场地,打太极拳,下棋,聊天。室内配有电视机、音响,桌椅板凳干净整齐,被褥厚实。敬老院的服务人员热情周到,就像自己的儿女一样。老人们喜在心里,笑在脸上。政通人和,国泰民安,咱老百姓喜逢盛世,受到了党和国家的关爱,更好地享受人生幸福,安度晚年。

“噼噼啪啪”鞭炮齐鸣,老人们看见我们来了,都非常的高兴,围坐在院子的四周看我们演出。“咚咚咚,锵锵锵!”我们杂耍队的节目上演了。

锣鼓开场,唢呐助阵,“喜庆毛驴”蹦跳着闪亮登场了,大红狮子阔步走来,旱船缓缓徜徉其间,活泼的大头娃娃蹦跳穿梭……一个个欢快、热烈的场面引起在场老人们的阵阵喝彩。两头金狮口中献联,“敬爱无亲疏,天下高龄皆父母;老残不孤独,人间晚辈尽儿孙”,把活动场面推向了高潮。

九九重阳,岁岁重阳,社会没有忘记,党委政府没有忘记。今天社会各界给老人们带来温暖和关爱,送来了节日的礼品,并详细地询问了老人们的生活和健康状况。县电视台“社会在线”栏目的记者也来做了采访。演出结束时,我一身彩装,满脸汗水,当时记者问我:“大爷累不累呀?”第一次上镜,面对话筒真的不知道怎么回答,顺口说道:“我62岁了!”记者又问道:“你们杂耍队,今天来为老人们演出节目,大爷你有什么感想?”我略加思索了一下说:“我今年62岁了,今天也是我的节日,我祝福天下的老人们身体健康,幸福快乐!”

第一次上镜,真的有点不自然,但是我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队员们都夸我说得好呢!

时光飞逝,岁月匆匆,送走了青春年华,迎来了幸福晚年。“老牛自知夕阳晚,无须扬鞭自奋蹄。”年逾花甲的我要锻炼好身体,再干20年也没有问题。

记者来到炕头上

2007年的10月又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在这个秋风送爽、稻谷飘香的日子里,五莲县广播电视台《小城故事》栏目播出了《心愿》故事。节目播出后深受广大电视观众的好评,得到了群众的认可,杂耍队也从此家喻户晓。

《心愿》的主人公就是杂耍队的队长丁明言。这个憨厚朴实的农家汉子,在家境还不富裕的情况下,多方筹资借款近万元,置办服装、道具,邀请老艺人,走访、召集酷爱文艺的演员,并在妻子及家人不同意的情况下组建了杂耍队,后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家人的赞许,现在妻子和两个孩子还是杂耍队的骨干队员呢!

说起丁明言的人生,还真是命运多舛。他出生在鲁东南一个偏远的乡村,村子前面不远处就是小王疃水库,祖祖辈辈靠耕种山岭薄地谋生。他的家乡交通堵塞,经济欠发达,文化落后,是个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贫困村庄。丁明言家自然清贫非常。时至80年代,初中未毕业的丁明言,伴随着贫困业已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仅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他与姨家表妹结了婚。俗话说得好,成家方知柴米贵。他起早贪黑地干活,辛勤劳作,生活节俭,倒也衣食无忧,婚后的日子还能勉强过得去。这之后,妻子生了两个女孩,给这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带来了无限乐趣。添了两张吃饭的嘴巴,丁明言深知肩上的担子更加重了。于是,他更加拼命地劳作,整个人变得如一头瘦牛。

光阴荏苒,已入不惑之年的他,也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日子。一无门路,二无有本事的亲朋,眼看着其他的人家迅速富裕起来,心里真不是滋味。他也是更加努力,但是日子依然没有多大的起色。家庭的经济状况越来越困难,这时婚姻也出现了动摇,几经争吵之后妻子离开了他。他与两个女儿相依为命,家庭一度陷入两难境地。他开始精神不振,万事沮丧。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经人介绍,不善言语的丁明言来到了镇政府所在地许孟村,与俺村一户失去丈夫的人家组合了新的家庭。新的家庭承担着四个孩子的责任,还有很多的外债。但是家庭的温暖让他找到了生活的勇气,他振作精神,鼓足勇气,人生的路呀,就这样在他的脚下越走越宽。

树挪死,人挪活。五莲县许孟镇北接诸城市,与潍坊市相邻,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让它成为一个经济强镇。这给丁明言创业之路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他添置了种田的机械、农机具,学会了电焊、维修器具的手艺,既方便群众,又增加了家庭的收入。几年过去了,生活条件大大地改善,日子红红火火发展起来。

稍稍富裕的丁明言,首先想到的是群众的文化生活。他想到了幸福的日子来之不易,更想到精神舒畅才是最大的幸福。他带头组织起杂耍队,让失传多年的民间杂耍又重现民间。逢年过节,农闲时节,走街串巷下乡演出,活跃了群众的文化生活,锣鼓响处,人流涌动,老百姓都夸奖他。也有人说他是“傻子”,谁家娶媳妇,孩子过满月,谁家开业庆典,都会邀请他去,他却不收一分钱。有时人家过意不去,他也收个三百二百的。

时光飞逝,人到中年的他,满脸的沧桑,看上去老了许多,与他的年龄极不相符。他才貌并不出众,竟然像一块磁石一样,有着很强的吸附能力,号召大伙一起干。他又像一盏夜路上的明灯,照耀着前行的路途;他是快乐的天使,给大家带来了无限的快乐。他多才多艺,心灵手巧,身先士卒,吃苦在前,无论什么事情,事必躬亲,自己制作了各种各样的演出道具,买了三轮车,带着大家慰问孤寡老人、看望烈军属,三进山城,参加比赛,荣获2007年移动杯“山城之夏”第一名,并两次去日照市参加“港城之夏”演出,荣获第二名。

五莲电视台慧眼识丁,《小城故事》栏目组的记者采访了丁明言,他的故事传遍了五莲大地。小丁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人。

记得《小城故事》主持人说的一段结束语:“真诚希望老丁和他的民间杂耍队一路走好。”

疾风知劲草,小丁和我们杂耍队的明天会更好。

瞧这一家子

飞雪迎春到,红梅报春归。2008年新年伊始,又是举国欢庆、万家团圆的时候,纷纷扬扬的大雪撒遍了神州大地,那迎春到的鞭炮声,在宁静的乡村越发觉得清脆。

一大早,我漫步来到老郑头儿家,祖孙三代围坐在桌边吃团圆饭,鸡鸭鱼肉,豆沙包、年糕满满的一桌子。老郑头儿名斗坡,是杂耍队年龄最长的人,也是我们杂耍队的导演。老伴儿是一位善良温柔又知书达理的贤妻良母式的农家妇女,头发斑白,脸色红润,一说话就面带笑容,是远近闻名的热心人。适逢佳节,儿女们都会来过节,儿子儿媳在县城教书,姑娘早已出嫁。今年赶巧了,远在济南读大学的外甥女,回来看望姥姥与姥爷,家和万事兴,给这个普通的宅院增添了更多的和谐与快乐。我顺口说:“大叔大婶,您二老享清福吧,赶上了好年头,碰上了好时候呀。”老两口都笑了,答道:“都是一样呀!都过得很幸福呀!”

的确,老郑头儿自年轻时就热爱文艺,又有一手好医术。街坊邻居哪家有个头疼脑热的,有求必应,大家都很尊敬他。老伴儿年轻时就是学校的校花,还是村里的文艺骨干,现在人到老年,还是酷爱唱歌跳舞,一直保持着一个年轻的心态,整天美滋滋,乐呵呵的,闲暇之余还唱几段小曲。

在回想过后,我告诉老郑头儿说:“大叔,杂耍队今天要下乡演出,唯独旱船组临时还缺少两个人,你看安排谁呢?”当时,老郑头儿还没有回答,大婶便抢着说:“演船娘子吗?就叫儿媳妇去吧。”这时,老郑头插话说:“那还缺个,找谁呢?”老伴抬眼看到门外的外甥女,高兴地说:“瞧!我们家不是还有一个大学生嘛!”我们大家都抬眼看去,可不是!老郑头儿的外甥女年轻漂亮,生得楚楚动人,不正是一个很好的“船娘子”吗?当时,大家就同意下来。一旁的小孙子洋洋沉不住气了,高喊着:“爷爷!爷爷!那我干点啥呀?”大家听罢,都笑了起来,瞧!这一家子,都是热爱文艺的骨干呢!

说到下乡演出,大婶说:“那天,耍狮子的王家三兄弟真是精彩呀,狮子在地上一个大翻滚,实在是漂亮呀!”老郑头儿听后严肃地说道:“什么大翻滚呀!是王家老二被一块大石头绊倒了,腿上磕去了老厚一层皮,血流了好多,还是坚持演完了节目,过后还是我给他上的药呢!真是了不起的人呀!”一时大家都没有了话说,其实大家都知道每一个演员都是那么的敬业,不辞辛苦,不计报酬,这也许就是我们常说的敬业精神吧。

“二哥,那小毛驴怎么那么有劲头呀,你还牵不住呢?”老郑头儿的儿媳妇打破了沉默说道。小孙子洋洋双手搂着老郑头儿的脖子,好奇地问道:“爷爷,那小毛驴怎么不拉驴屎蛋呢?”一语引起一家人哄堂大笑。

“下乡演出准备出发了。”大嗓门的王家小四又在喊起来。

杂耍队的队员们,身着五颜六色的衣服,坐在大篷车上,在雪地的衬托下,倍加光彩夺目。“嘀嘀!”马达声响,载着一群欢乐的人走向新的征程。

五莲县许孟村的民间艺术——杂耍,历史悠久,覆盖面广,是当地著名的民间节目,每逢节日,庆祝丰收,人们就会演出,表达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新生活的向往。它传承和发展了民间艺术,也是一种民俗文化的具体体现。中国是个多民族的文明大国,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俗文化,国家强大了,人民富裕了,经济发展了,社会进步了,更应该发扬民俗的东西。在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快速发展的今天,民俗文化成为新时代农民生活的一部分。

民间艺术在许孟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许孟从过去到现在一直是地方经济与文化的中心,20世纪的50年代,许孟的地方戏庄户剧团曾一度红遍鲁东南,今天农民的杂耍艺术队再一次把这一民间艺术挖掘出来,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在建设新农村的道路上有着很高的价值。

农历二〇〇八年四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