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修江书院书香浓

修江书院书香浓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李燔受其老师影响,同时为了便于及时向朱熹请教,在南康郡城(星子)创建了修江书院,招收建昌学子入院读书。当时修江书院的规模和房屋建筑,如今已无法考究,但李燔在修江书院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与朱熹兴复的白鹿洞书院是一脉相承的。后人认为白鹿洞书院之所以能成为天下书院之首,与李燔的教学贡献关系很大。

陈光来

提及修江书院,自然会想起南宋时期大教育家李燔;说到李燔便想到朱熹

李燔出生于建昌(今永修县)磨刀李,自幼丧父,随舅在艾城西门外读书。17岁受教于朱熹。李燔中进士后,一度放弃自己的官职,跟随朱熹读书、教学,并且成为朱熹的得意门生。朱熹曾说:“日后能传我道者,必李燔也。”时人将李燔与另一位朱熹高足弟子黄干并称为“理学黄李”。

宋淳熙五年(1178),朱熹接到知南康军的任命。他一再辞免,朝廷不许。第二年才抵南康军(今星子县)上任。朱熹在南康军任上,重新修建兴复了庐山白鹿洞书院。

李燔受其老师影响,同时为了便于及时向朱熹请教,在南康郡城(星子)创建了修江书院,招收建昌学子入院读书(也有学者认为,修江书院创建于朱熹去世之后)。当时修江书院的规模和房屋建筑,如今已无法考究,但李燔在修江书院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与朱熹兴复的白鹿洞书院是一脉相承的。后来,修江书院毁于战火。

其实,李燔创建的书院,远不止修江书院,还有白石书院、竹梧书院等等。更重要的是李燔影响了一大批书院,包括白鹿洞书院。后人认为白鹿洞书院之所以能成为天下书院之首,与李燔的教学贡献关系很大。

由于李燔的影响,在他去世四百多年后,清乾隆十三年(1748),建昌知县邱元遂决定在县治(今永修艾城镇)西鹤鸣山重修修江书院。倡议一提出,便得到广泛响应。当时,县籍人士力赞其举。由副贡刘爵士牵头,有钱人纳金捐田,乐输不倦。一时间便筹得白银二千余两,田地2.4公顷,并由武举吕文蔚督造。至今我们仍可以想象出当年修建修江书院时,那种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热闹场面。

重建的修江书院于公元1745年夏开工,第二年冬落成,历时一年半。相传建筑规模宏大,书院建堂三进,建庑十六区,又建外厢七间;并且桌几床榻,用具齐全,厨房浴室,莫不毕具。其间走廊曲折,玉砌雕栏,清静幽雅,堪称诵经读史之佳境。在书院里及其周围种植了许多桂花树,书院左侧有一大湖,建有曲桥凉亭,供学子们读书之余休息、娱乐。湖里种藕养鱼,到了夏秋之季,莲饱菱实,常有采菱小舟出没其间,悠扬的歌声此起彼伏。而每当夕阳西下或月亮升起时,湖水清清,波光粼粼,“月夕桂影倒映,恍为月中树耳”,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被称之为桂影池亭,成为修江八景之一,并且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有诗云:“秋吐连蜷桂一林,泮池金粟影香沉。仙娥若许凌波摘,碧海琼宫无限心。”

由于修江书院的名气,那次修建捐款远超出了书院建设所需,于是又将所剩余资建造了一座文昌阁;同时添置学田,以作为办学基金。修江书院落成后,就成为当时建昌最大的学府,闻名遐迩。

那时的书院通常由当地有名望的学者主持,称之为掌教。学习以个人专研为主,掌教负责释疑解惑和专题教授。因此,师生之间关系融洽、活跃。学习内容以经义为主,兼学时文、制艺等。发展到后期辅以史学、舆地、说文、算术、金石等科目。生员在书院学习,每月都有定额资助(即膏火,相当于现在的助学金)。这些经费大都来源于书院创建者和地方长官、士绅的捐助以及学田的收入,可见当时整个社会兴学重教的风气之浓厚。

修江书院随后经历几百年风雨沧桑,培养了一批批人才,在永修的教育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也促进影响了其他书院的创办。比如,建昌后人在李燔当年的读书处(今永修艾城)建了宏斋书院。“宏斋”取自于当年朱熹以曾子“志远固以毅,而任重贵乎宏也”授于李燔而得名。

到了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修江书院先改为高等小学堂,后又改为永修县立第一高等小学。随后在其(艾城)周边,开办东区、西区、北区、南区四所初等小学。与此同时,乡村民办学堂也相续兴起。虽然这些学堂与修江书院已不是同一个概念,但它们的兴起与书院不能不说有着一种前世今生的情缘。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如今修江书院的建筑已荡然无存,连它的遗址也只能是一个大概的方位。修江八景之一的“桂影池亭”美景,只留在了古人的诗文里。只是在修江书院的遗址不远处,一座现代化艾城中学的几栋教学大楼拔地而起,里面传来学子琅琅的读书声,似乎还可以看到当年风雨中修江书院的影子。或许此时,有人会想起几百年前那位继承了朱熹衣钵、桃李满天下的李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