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追忆玉山状元汪应辰

追忆玉山状元汪应辰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端明书院位于玉山县城南侧的武安山东麓,是南宋端明殿大学士玉山状元汪应辰当年讲学、生活的场所。后来人们为纪念汪应辰,便将其称作“端明书院”。宋高宗钦点他为状元,并赐名为“应辰”,召为秘书省正字。汪应辰还是朱熹的从表叔,年长朱熹十一岁,两人是从叔侄关系,且交往密切。对汪应辰的一生高度评价。玉山县人梁以拨向政府倡议,愿意捐出自家在暖水三山下的岳峰书院,所筹钱款用以修复端明书院。

冯会明

“冰为溪水玉为山”的赣东门户玉山县,山川秀美,曾被郁达夫誉为“东方的威尼斯”。县域不仅因“天下无双福地,江南第一仙峰”的三清山名闻天下,更以“才子之乡”“博士县”的美誉闻名遐迩!玉山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历来就有重视文教的传统。书院为玉山的文脉绵延,增色不少,其中端明书院是与怀玉书院并驾齐名的玉山两大讲学圣地,曾为玉山最高学府。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汤聘的《端明书院记》就有“玉山县治东,旧有端明书院,为宋端明殿学士汪文定公应辰建;与县北金刚峰麓朱子讲学之怀玉书院,巍然并峙”的记载。

端明书院位于玉山县城南侧的武安山东麓,是南宋端明殿大学士玉山状元汪应辰当年讲学、生活的场所。后来人们为纪念汪应辰,便将其称作“端明书院”。

汪应辰(1119—1176),原名汪洋,字圣锡,是玉山的第一个状元。他幼年聪慧,5岁能读书,对对联,有神童之称。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仅18岁的他参加进士考试,其策论简洁却针砭时弊:“为治之要,以至诚为本,在人主反求而已。”中书舍人胡寅评价他:“尔年未及冠,而能推明帝王躬行之本,无曲学阿世之态,遂冠时髦,名震中外。”宋高宗钦点他为状元,并赐名为“应辰”,召为秘书省正字。后来因力主抗金,反对秦桧议和,被秦桧排挤打击,贬为通判建州,汪应辰于是请辞以归,潜心于性命之学,以修身讲学为事。直到秦桧死后,汪应辰才受到宋孝宗的重用,任福州知州、四川制置使兼成都知府、吏部尚书等职。后因刚方正直,敢言不避,得罪权竖,以端明殿学士出知平江府(今江苏苏州)。淳熙三年(1176)汪应辰去世,封玉山开国男,谥号“文定”。

汪应辰是一位著名的南宋学者,从小师从喻樗、张九成、吕本中、胡安图等,又与吕祖谦、张栻为友。在学术上,主张兼容并蓄,博采百家,不能有门墙之隔,要广泛吸收不同学派的学术思想,“日以亲师取友、多识前言往行”。不论是对同辈还是晚辈,都抱着不耻下问的虚心态度,张栻曾赞汪应辰“苟片善之足取,必挽后而推前”。学者称“玉山先生”,创立了玉山学派,著有《文定集》二十四卷,为《四库全书》收录。《广信府志》评价他:“广信之在南宋,以文章显者,曰汪文定公;以志操著者,曰谢文节公。”将他与谢叠山相提并论,成为南宋广信府两大先贤之一。

汪应辰还是朱熹的从表叔,年长朱熹十一岁,两人是从叔侄关系,且交往密切。朱熹早期思想的形成和政治仕途的进步,离不开汪应辰的影响和努力。汪应辰是朱熹仕途上的领路人,思想上的交锋者和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好友。其严谨的学风、高尚的品德对朱熹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与汪应辰等同道学者不断的交流讲论、反复辩论中,朱熹完善了早期的思想体系。乾道、淳熙年间汪应辰还多次举荐朱熹,朱熹得以登上政治舞台,离不开汪应辰的帮助。汪应辰去世后,淳熙三年(1176)三月,朱熹专程到衢州常山,哭奠汪应辰,并作祭文 :“惟公学贯九流,而不自以为足 ;才高一世,而不自以为名;道高德备,而不自以为德;位高势重,而不自以为荣。”对汪应辰的一生高度评价。

汪应辰“好贤乐善,出于天性,尤笃友爱”。他回到玉山故里,购置田地,设置书堂,潜心于性命之学,以修身讲学为事,广收弟子,培育后人,他亲自主讲、宣传他的理学思想和道德学说,许多学者纷纷慕名而来。后来人们便将他起居讲学之所,称作端明书院。

端明书院成立后便命运坎坷,因战乱几度被毁。

据同治《广信府志》记载,“端明书院旧在县治东,汪文定公故居也”。元至元十年(1350),监县寿安置学田,给经费,重建端明书院。这可能是有史料所载的,关于端明书院最早重建的记载,也就是说,端明书院由原来汪应辰的私人讲学之地,变成由官府出资重建房舍,措置学田,给予经费保障的书院。

明景泰年间,广信知府姚堂心在玉山县城城隍庙东建汪应辰祠,正德年间,御史唐龙命玉山知县潘文明在汪应辰祠的基础上,重建端明书院。可惜万历七年,在张居正的请求下,明神宗下诏禁毁天下书院,端明书院也未能幸免,被废成为官司传舍之地。

直到清康熙年间,黎士宏任职玉山时,才恢复了端明书院的职能。黎士宏(1618—1697),字魏曾,福建长汀人,顺治举人,康熙三年(1664)以信州推官兼理玉山县政。当时遇玉山遭受兵灾,县城残破,人民流离失所,百废待兴。他到任后实行惠政,垦荒免税,安抚百姓,做了不少利国利民之事,玉山百姓对他感恩戴德,在城隍庙东边原端明书院的故址,为他建立生祠,以报其恩德。生祠“前堂后殿,重门周垣”,规模不小。黎士宏一方面感谢玉山百姓的好意,但坚决拒绝给他建立生祠,最后改生祠为“怀玉书院”,书院主祀朱文公。这应该是一个误会,怀玉书院在县城西北的怀玉山金刚峰上,“城中之有怀玉书院,自黎公始”。康熙九年秋,书院在主祀朱熹的同时,又以汪应辰、陆九渊、吕东莱、汪逵、刘允迪,詹叔善配祀。当然,书院也安奉着黎士宏的牌位,以示玉山百姓不忘他的恩德。

为了避免玉山有两个怀玉书院造成的不便,乾隆二十三年(1758),汤聘将县城的怀玉书院更名为“端明书院”。

乾隆五十七年,玉山知县丁如玉重修了端明书院,并将书院移建在冰溪之南,武安山东麓的古岁寒庵废址上,位于普宁寺左侧。重修后的端明书院左右各3间,前面是讲堂,门对冰溪;门内左边为科举仓,右边是理事所,两庑后面有书舍各5间,西北角有书舍4间,规模比以前要宏大得多。

但重修后的书院,在咸丰年间再次损毁于兵乱。

清朝的第二次重建,是在同治二年(1862)。玉山县人梁以拨向政府倡议,愿意捐出自家在暖水三山下的岳峰书院,所筹钱款用以修复端明书院。修复后的书院面积达15亩左右,规模宏大,设施齐全,学风鼎盛,吸引了当时许多著名学者前来讲学。

虽然经历了一百年多的风雨侵蚀,但书院的部分建筑依旧保存至今。现存的旧址有书院的先贤祠,里面供奉着朱熹、汪应辰以及当时到端明书院讲学的名士学者。穿过鹅卵石铺成的小道,就是当时授课的讲堂。讲堂不远处有一口八角古井,水质仍旧甘甜,村民还在饮用。据说是修建书院时种下的一棵大樟树,如今依旧枝繁叶茂。只是驻足在书院中,已听不到老师的训导和昔日的琅琅书声,整个书院显得苍凉而荒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