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追忆玉山状元汪应辰

追忆玉山状元汪应辰

时间:2023-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端明书院位于玉山县城南侧的武安山东麓,是南宋端明殿大学士玉山状元汪应辰当年讲学、生活的场所。后来人们为纪念汪应辰,便将其称作“端明书院”。宋高宗钦点他为状元,并赐名为“应辰”,召为秘书省正字。汪应辰还是朱熹的从表叔,年长朱熹十一岁,两人是从叔侄关系,且交往密切。对汪应辰的一生高度评价。玉山县人梁以拨向政府倡议,愿意捐出自家在暖水三山下的岳峰书院,所筹钱款用以修复端明书院。

冯会明

“冰为溪水玉为山”的赣东门户玉山县,山川秀美,曾被郁达夫誉为“东方的威尼斯”。县域不仅因“天下无双福地,江南第一仙峰”的三清山名闻天下,更以“才子之乡”“博士县”的美誉闻名遐迩!玉山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历来就有重视文教的传统。书院为玉山的文脉绵延,增色不少,其中端明书院是与怀玉书院并驾齐名的玉山两大讲学圣地,曾为玉山最高学府。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汤聘的《端明书院记》就有“玉山县治东,旧有端明书院,为宋端明殿学士汪文定公应辰建;与县北金刚峰麓朱子讲学之怀玉书院,巍然并峙”的记载。

端明书院位于玉山县城南侧的武安山东麓,是南宋端明殿大学士玉山状元汪应辰当年讲学、生活的场所。后来人们为纪念汪应辰,便将其称作“端明书院”。

汪应辰(1119—1176),原名汪洋,字圣锡,是玉山的第一个状元。他幼年聪慧,5岁能读书,对对联,有神童之称。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仅18岁的他参加进士考试,其策论简洁却针砭时弊:“为治之要,以至诚为本,在人主反求而已。”中书舍人胡寅评价他:“尔年未及冠,而能推明帝王躬行之本,无曲学阿世之态,遂冠时髦,名震中外。”宋高宗钦点他为状元,并赐名为“应辰”,召为秘书省正字。后来因力主抗金,反对秦桧议和,被秦桧排挤打击,贬为通判建州,汪应辰于是请辞以归,潜心于性命之学,以修身讲学为事。直到秦桧死后,汪应辰才受到宋孝宗的重用,任福州知州、四川制置使兼成都知府、吏部尚书等职。后因刚方正直,敢言不避,得罪权竖,以端明殿学士出知平江府(今江苏苏州)。淳熙三年(1176)汪应辰去世,封玉山开国男,谥号“文定”。

汪应辰是一位著名的南宋学者,从小师从喻樗、张九成、吕本中、胡安图等,又与吕祖谦、张栻为友。在学术上,主张兼容并蓄,博采百家,不能有门墙之隔,要广泛吸收不同学派的学术思想,“日以亲师取友、多识前言往行”。不论是对同辈还是晚辈,都抱着不耻下问的虚心态度,张栻曾赞汪应辰“苟片善之足取,必挽后而推前”。学者称“玉山先生”,创立了玉山学派,著有《文定集》二十四卷,为《四库全书》收录。《广信府志》评价他:“广信之在南宋,以文章显者,曰汪文定公;以志操著者,曰谢文节公。”将他与谢叠山相提并论,成为南宋广信府两大先贤之一。

汪应辰还是朱熹的从表叔,年长朱熹十一岁,两人是从叔侄关系,且交往密切。朱熹早期思想的形成和政治仕途的进步,离不开汪应辰的影响和努力。汪应辰是朱熹仕途上的领路人,思想上的交锋者和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好友。其严谨的学风、高尚的品德对朱熹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与汪应辰等同道学者不断的交流讲论、反复辩论中,朱熹完善了早期的思想体系。乾道、淳熙年间汪应辰还多次举荐朱熹,朱熹得以登上政治舞台,离不开汪应辰的帮助。汪应辰去世后,淳熙三年(1176)三月,朱熹专程到衢州常山,哭奠汪应辰,并作祭文 :“惟公学贯九流,而不自以为足 ;才高一世,而不自以为名;道高德备,而不自以为德;位高势重,而不自以为荣。”对汪应辰的一生高度评价。

汪应辰“好贤乐善,出于天性,尤笃友爱”。他回到玉山故里,购置田地,设置书堂,潜心于性命之学,以修身讲学为事,广收弟子,培育后人,他亲自主讲、宣传他的理学思想和道德学说,许多学者纷纷慕名而来。后来人们便将他起居讲学之所,称作端明书院。

端明书院成立后便命运坎坷,因战乱几度被毁。

据同治《广信府志》记载,“端明书院旧在县治东,汪文定公故居也”。元至元十年(1350),监县寿安置学田,给经费,重建端明书院。这可能是有史料所载的,关于端明书院最早重建的记载,也就是说,端明书院由原来汪应辰的私人讲学之地,变成由官府出资重建房舍,措置学田,给予经费保障的书院。

明景泰年间,广信知府姚堂心在玉山县城城隍庙东建汪应辰祠,正德年间,御史唐龙命玉山知县潘文明在汪应辰祠的基础上,重建端明书院。可惜万历七年,在张居正的请求下,明神宗下诏禁毁天下书院,端明书院也未能幸免,被废成为官司传舍之地。

直到清康熙年间,黎士宏任职玉山时,才恢复了端明书院的职能。黎士宏(1618—1697),字魏曾,福建长汀人,顺治举人,康熙三年(1664)以信州推官兼理玉山县政。当时遇玉山遭受兵灾,县城残破,人民流离失所,百废待兴。他到任后实行惠政,垦荒免税,安抚百姓,做了不少利国利民之事,玉山百姓对他感恩戴德,在城隍庙东边原端明书院的故址,为他建立生祠,以报其恩德。生祠“前堂后殿,重门周垣”,规模不小。黎士宏一方面感谢玉山百姓的好意,但坚决拒绝给他建立生祠,最后改生祠为“怀玉书院”,书院主祀朱文公。这应该是一个误会,怀玉书院在县城西北的怀玉山金刚峰上,“城中之有怀玉书院,自黎公始”。康熙九年秋,书院在主祀朱熹的同时,又以汪应辰、陆九渊、吕东莱、汪逵、刘允迪,詹叔善配祀。当然,书院也安奉着黎士宏的牌位,以示玉山百姓不忘他的恩德。

为了避免玉山有两个怀玉书院造成的不便,乾隆二十三年(1758),汤聘将县城的怀玉书院更名为“端明书院”。

乾隆五十七年,玉山知县丁如玉重修了端明书院,并将书院移建在冰溪之南,武安山东麓的古岁寒庵废址上,位于普宁寺左侧。重修后的端明书院左右各3间,前面是讲堂,门对冰溪;门内左边为科举仓,右边是理事所,两庑后面有书舍各5间,西北角有书舍4间,规模比以前要宏大得多。

但重修后的书院,在咸丰年间再次损毁于兵乱。

清朝的第二次重建,是在同治二年(1862)。玉山县人梁以拨向政府倡议,愿意捐出自家在暖水三山下的岳峰书院,所筹钱款用以修复端明书院。修复后的书院面积达15亩左右,规模宏大,设施齐全,学风鼎盛,吸引了当时许多著名学者前来讲学。

虽然经历了一百年多的风雨侵蚀,但书院的部分建筑依旧保存至今。现存的旧址有书院的先贤祠,里面供奉着朱熹、汪应辰以及当时到端明书院讲学的名士学者。穿过鹅卵石铺成的小道,就是当时授课的讲堂。讲堂不远处有一口八角古井,水质仍旧甘甜,村民还在饮用。据说是修建书院时种下的一棵大樟树,如今依旧枝繁叶茂。只是驻足在书院中,已听不到老师的训导和昔日的琅琅书声,整个书院显得苍凉而荒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