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皇寮史韵入云霄

皇寮史韵入云霄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皇寮书院始建于唐代末年,是我国最早由私人创办且有讲学活动、具有学校性质的书院之一,是全国地方史志注明为唐代设置的十七所书院之一。由于岁月的流失,皇寮书院虽然几经修复,还是陨落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皇寮书院在永丰县治之西北一舍许,实庆霖刘公讲学之所也。”皇寮书院在永丰县的坑田镇洲头村的渝州自然村是确凿无疑的。“寮”字 是刘庆霖谦虚,自认为是小屋、小书院。皇寮书院在这块土地上飘香远馨。

聂学锋

皇寮书院始建于唐代末年,是我国最早由私人创办且有讲学活动、具有学校性质的书院之一,是全国地方史志注明为唐代设置的十七所书院之一。《江西通志》《吉安府志》和《永丰县志》都有明确详细记载。由于岁月的流失,皇寮书院虽然几经修复,还是陨落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但由于其历史地位,不免引起了国内外诸多书院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专家学者对此书院的研究也就说法不一。有的学者说皇寮书院在永丰县坑田镇洲头的渝州村,有的说在吉水县醪桥乡固洲村;有的说书院不是唐朝时期建的;有的说书院始建人刘庆霖的官位不对,唐朝没有这官位……

清朝同治年间修的《永丰县志》记载道:“皇寮书院在二都渝州,唐刘庆霖为吉州通判,流寓永丰,始建书院讲学,宋进士刘炎重修,有周云、朱与言有记。”清朝雍正年间编修的《江西通志》记载道:“皇寮书院在永丰县二都渝洲,唐刘庆霖为吉州通判,流寓永丰,建书院讲学,其十二世孙刘琰(误,应为炎)重修,周云、朱与言均有记。”两志相吻合。这里说的二都渝州应该是坑田镇洲头的渝州村,因为这个村的位置刚好是原永丰县的二都,在县城的西北方向。

为了进一步核实,我决定去实地“旅游”考察。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了坑田镇政府的领导,他们非常支持,马上帮我联系了皇寮书院遗址所在地洲头村渝州自然村的干部。可是不凑巧,他们正在割禾,对方很热情,约我13号上午去。

13号上午,天气非常炎热,骄阳似火。可是我渴望去渝州的心情比骄阳还热。我坐着坑田镇政府派来的车子,与镇蹲村干部一同前往坑田镇洲头村的渝州自然村。

渝州自然村离镇政府所在地不远,只有6里路左右。车子很快就到了,村干部早在那里等候。我简单说明了来意,他们便带我去看谱。

管谱的是一位77岁的老人,叫刘绍尧。据他介绍,渝州村年龄最大的除一位90多岁有老年痴呆的老人之外,就算他的年龄最大。老人脸庞黑里透红,精神矍烁,很快把谱拿来了。

拿来的谱有几盒,老一点的谱已经没有谱名,其中“吉丰渝州刘氏九修族谱”比较醒目。我如饥似渴,新老谱一起认真查阅。

“皇寮书院在永丰县治之西北一舍许,实庆霖刘公讲学之所也。”看了谱上的记载,我如发现了新大陆。渝州村正好在县城的西北方向,也就是原来的二都所辖。皇寮书院在坑田镇洲头村的渝州自然村应该是有板有眼,省志、县志、谱的记载是一致的。

忽然,谱上的外纪吸引了我,宋朝周云和明朝朱与言所作“皇寮书院记”,对书院作了详尽描述。“渝州十景诗序”提纲挈领对书院提及不少。“渝州十景”对书院等景观的地址都有记载。像这样一合谱上连篇累牍记载“皇寮书院”这一件事,是绝不可能虚无编造,人为做作的。皇寮书院在永丰县的坑田镇洲头村的渝州自然村是确凿无疑的。

为什么叫“皇寮书院”呢?我问刘绍尧两兄弟,他们说,谱上解释是因为庆霖认为自己是汉之宗室的后裔,故书院取名为皇寮书院,以表明其为汉之宗室。说到书院命名,刘绍尧老人还给我们讲了一个先祖流传下来的故事:“那是在唐朝时,当时的皇帝遇兵灾,被敌人追到永丰县的洲头村,走投无路。为了逃命,把带在身边的小儿子托付给渝州的乡民。渝州的乡民不但让皇儿衣食无忧,还让他到书院读书识字。后来皇上平定了兵乱,把小儿子接回去。这个书院是皇帝的儿子读过书的地方,皇寮书院就叫开了。”不管哪一种说法,这个书院都与皇帝有联系,取“皇”字是比较合适的。“寮”字 是刘庆霖谦虚,自认为是小屋、小书院。

书院是不是唐代时建的?我再问刘绍尧和刘绍平两兄弟,他们回答是肯定的。说着,他们翻开了谱,指着给我看:“公元844年,庆霖被朝廷裁员,他本欲西归老家四川,但因唐末战乱频繁而受阻,而其时他的家眷和弟弟庆平均随官暂住在箬山岭的打石寨。在无法回归故里的情形下,庆霖一家定居于此,所以庆霖实为此地刘氏之一世祖。”他们还给我介绍,谱上记载的箬山岭的打石寨就是今永丰县坑田乡渝州村。当年刘炎为告诫刘氏子孙不忘祖籍地渝州(今重庆),便将打石寨更名为渝州。谱上记载庆霖的生庚是元和二年(807)生,乾符五年(878)殁。我想,书院创建者是刘庆霖 ,书院肯定是他生前所建,不可能是他仙逝后建的。书院可以肯定是唐朝公元844年至878年这一个时期建的。

我们几个人边看谱边议论,很多疑问茅塞顿开,豁然贯通。

皇寮书院始建人刘庆霖的官位究竟是个什么官,大家都茫然。清雍正《江西通志》:“皇寮书院在永丰县二都渝洲,唐刘庆霖为吉州通判,流寓永丰,建书院讲学。”这里记载刘庆霖的官位是唐朝的“通判”。可是查阅唐代的官职没有通判。“通判”是宋代的官职,通判一职,既是州郡官的副职,又是监御史(监郡)和督邮(监县),起双重监察作用的官。我估计可能是记载的人不太了解唐朝当时刘庆霖官职的具体称呼,是依照宋朝的官职类比的。不过不能由于唐朝没有“通判”官职,就否定皇寮书院不是唐朝建的。

我们愉快地讨论着,就连镇政府的同志都感觉这次“旅游”学到了不少东西。

大部分问题都在“旅途”中解决了,剩下的就是考证皇寮书院的规模和遗址。

对于皇寮书院的规模,宋朝周云和明朝朱与言所作《皇寮书院记》阐述得很清楚 :“(刘庆霖)隐居教授乡里子弟,及四方学者翕然师尊之。奈所居湫隘(低湿狭小)无以处学者,乃于居之南开地数亩,建屋若干楹,依山俯溪,环植松竹,幽偏宏敝,规模壮观,不事雕斫,不施黝垩。廊庑斋房,经籍琴瑟,凡学殖之具,无不悉备。”“遂捐己赀,芟其荒芜,剪其荆棘,构屋若楹,视旧有加。割田五十亩,以资赡用,拨山一所,以备炊焚,置佃四家,罗吴萧许,以供役使。”从中可见书院的规模是比较大的,相当壮观。可想而知学生比较多,书院的设备完善,房屋刷得雪白,书籍和琴瑟都配备齐全。这些都可以说明书院的规模状况。

看到这些,我们不约而同要他们带我们去看书院遗址。

遗址在老村的西南角,靠村近的地方已经盖起了新房,低洼的地方被种上了水稻,其他的大部分还是荒野。刘绍尧和刘绍平两兄弟介绍,盖新房的地方,盖房时挖出了老的墙脚,长度有近20米。左边空地上,原来还有古井,可惜现在书院遗址上原书院的建筑已经找不到了。

我望着这块皇寮书院遗址,只见远处依山俯溪,松竹叠翠,幽邃佳境,风景怡人。仿佛当年割田五十亩,构屋若干楹,幽偏宏敝,规模壮观的皇寮书院胜景就在眼前。操场上学生在追逐嬉耍,书斋里学生在认真聆听先生们授课。“好书伴君侧,居高声自远!”皇寮书院在这块土地上飘香远馨。

我宛如听到“渝州十景歌”的“皇寮书屋绝尘嚣,盈耳弦歌夜达朝。画静余音穷岛兴,更深清韵入云宵。骤闻孔圣欢会极,正对言游事孔昭。自古穷经将致用,大才好展佐唐尧。”

皇寮书院正韵歌迭起,余音绕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