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紫阳书院问朱子

紫阳书院问朱子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费尽口舌无济于事,最后听说我是为紫阳书院而来才勉强放行。紫阳书院位于樟树市阁皂山山麓。在紫阳书院,三者有机的结合,又名“道德宫”也。次日讲学完毕乘兴写下了七律《题崇真宫》一首,诗曰:现庭院门额上“紫阳书院”四个苍劲的枯笔字,是朱熹手写的拓刻。据说紫阳书院的那幅对联也是朱熹亲笔所书,上联:杏坛绛帐堪可继;下联:鹿洞鹅湖当并传。中国书院始于唐,盛于宋,其杰出的代表就是朱熹。

邬小辉

炎炎夏日,吉普车压在柏油马路上,发出“嗤嗤”之声,跨过袁河,跨过肖江,一路朝樟树市的阁皂山进发。

樟树市是个旅游资源特别富集的县级市,国宝级的文物很多,如筑卫城起于夏,还有吴城遗址兴于商,出土了大量青铜器,打破了商文化不过江南的论断,再还有就是阁皂山的“鸣水桥”,亦是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

我只身单车来到阁皂山的山门前,山门看守把我挡在了山门之外。我费尽口舌无济于事,最后听说我是为紫阳书院而来才勉强放行。

可见紫阳书院名气真大!

紫阳书院位于樟树市阁皂山山麓。在大万寿崇真宫往东北方向一百米处,有一砖混结构的宫院,便是紫阳书院,又名道德宫。占地约860平方米。宫院原是按灵宝道派“三教合一”道义供奉孔子释迦牟尼、李耳的观宇,真的是儒、释、道集于一宫。最近我一直在研究儒、释、道,并写了一篇长达四万多字的文章《解读儒释道经典,浅谈品位人生》,文中我就为这三者如何做到“三源合流,九派归一”而纠结,没想到在这里找到了答案。

在紫阳书院,三者有机的结合,又名“道德宫”也。道德宫是名人论道讲学、唱和燕憩的场所。灵宝派是道教宗派,始创于东晋末年,其基本信仰是强调“劝善度人,长生成仙”。

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朱熹曾两次到这里讲学,因朱熹别号紫阳,故时人又称其为“紫阳书院”。

这里还有这样一个传奇故事:淳熙五年(1178),经宰相史浩推荐,朱熹出任南康(今江西星子县)知军,此后他先后两次到樟树阁皂山讲学。有一次讲学时学生张洽见其脚步沉重,气喘吁吁,全身酸痛,劳累不堪,甚是心疼。晚上就寝前,张洽特地捧出阁皂山崇真宫一阳道人酿造的养生酒给恩师饮用,并神秘地告诉他:“今晚喝了此酒,明日恩师必定神清气爽、疲惫顿消。”次日清晨,朱熹起床后发觉自己果真两脚轻盈,精神倍增,全身体力充沛,甚是兴奋。当得知该酒乃阁皂山一阳道人用山里地道药材和民间酿造的白酒泡制,还未起名时,朱熹良思片刻后,挥笔题书“劲力奇”三字赠与一阳道人。次日讲学完毕乘兴写下了七律《题崇真宫》一首,诗曰:

蹬道千寻风满林,洞门无锁下秋阴。

紫台凤去天关远,丹井龙归地轴深。

野老寻真浑有意,道人谢客本无心。

一尊祗是酬佳节,俯仰山村慨古今。

“劲力奇”酒由此得名,并逐渐声名远播。

另外阁皂山鸣水桥处也留有朱熹对联:“水流激石如飞雪;树影连山欲化云。”

宫院明代毁于山火,清雍正庚戌(1730),本地太学生黄衍出资重改建为砖混结构。

现庭院门额上“紫阳书院”四个苍劲的枯笔字,是朱熹手写的拓刻。宫院有楼阁十一楹,藏北宋熙宁赐龙图天宝文御书一百二十卷。进门左边的这棵银杏树,是当年朱熹为创杏坛气氛亲手种植,距今已有八百多年了。庭院内古木参天,枝繁叶茂,浓荫蔽日。元初的四棵金桂、银桂、四季桂自西向东排植于中间,还有罗汉树、紫玉兰、紫荆等观赏和药用珍贵草木,多逾百年之物。

四季和风习习,常年馥郁馨香,飘香十里,所以明代又有“桂苑宫”之称,并存碑刻于庭院内。

据说紫阳书院的那幅对联也是朱熹亲笔所书,上联:杏坛绛帐堪可继;下联:鹿洞鹅湖当并传。我亦做了认真的考证,从文字的内容及演绎来说,不可能是朱熹所作所书。

由于紫阳书院坐落在阁皂山中,且阁皂山为道教名山,在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的书院原本就与儒释道融为一体,紫阳书院与华林书院一样,与道教结缘,特别是紫阳书院,又名道德宫,而且同为匾额,分列于门首之上,这在书院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所以,我们在写紫阳书院的同时,不得不介绍一下阁皂山。

阁皂山位于樟树市东南,逶迤延绵二百余里,因其“形如阁,色如皂”而得名。是武夷山西延的支脉,峰回峦复,古竹苍松,霞蒸云蔚,引絮含烟,号称“清江碧嶂”。

阁皂山是一座寓道教文化和中药史文化为一体的名山。

东汉建安七年(202),相传道学家葛玄曾在此修真悟道,后云游四海,最终仍回到阁皂山,并在骆驼峰之侧修建卧云庵,筑坛立灶,练丹八载,终成“九转金丹”。他服丹“飞升”后,被道教尊为“太极仙翁”。葛玄的“仙迹”使得阁皂山成为一处名胜,道学家云集于此。北宋杨申《阁皂山景德观记》云:“学道之士五百人,为屋一千五百间”,可见当时之盛况。葛玄既是灵宝道派的始祖,又是樟树医药业的奠基人,阁皂山也因此成为樟树药帮的“祖山”。

传说阁皂山曾经流行过瘟疫,葛玄采药制成丹丸为山民治疗,后来一些跟随葛玄采药的人,便将山里的药材拿到街市上出售,这些临时的药摊,开创了樟树药业商埠的先河。葛玄之后,他的弟子继续在阁皂山布道炼丹,种药行医,其中以葛洪贡献最大,在中国的道教史上将两葛并称“葛家道”。

阁皂山亦称葛岭。唐高宗仪凤年间赐阁皂山为天下第三十三福地。相传道教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皆仙人居处游憩之地。世人以为通天之境,祥瑞多福,咸怀仰慕。道教潜隐默修之士,喜遁居幽静之山林,故多择有仙迹传说之处,兴建宫观,期荫仙风而功道圆融。历代以来,道侣栖止,香客游人络绎不绝,故洞天福地已成为中国锦绣河山之胜境。

阁皂山在宋代进入鼎盛,与金陵(今南京)茅山、广信(今贵溪)龙虎山并称为三大名山,盛况空前。据史料记载,当时这里曾有宫观殿堂一千五百余间,道士五百余人,良田三千亩,道家称之为“神仙之馆”。

阁皂山,其山川风光,胜景天成

阁皂山峰峦越百,仙道遗迹比比皆是,骆驼峰为葛玄得道藏丹处,太极峰为玉女理鬓处,西坑挂壁峰为张道临修炼之地,有张天师坛。剑劈石、双鲤门、风门、一天门、丹井等处,无不俊美奇特,加上那美丽的神话传说,更显得神奇无比。凌云峰峡口的悬崖上,飞跨着一座石拱桥名曰“鸣水桥”。它建于北宋政和元年(1111),历经900多年的风雨,桥拱至今完好无损。

阁皂山四周有骆驼、太极、玉女、凌云、丁仙诸峰环抱,诸峰高多为海拔500米左右,唯凌云峰海拔802.7米。登上高峰,极目四望,峰峦叠翠。阁皂山土良水清,林青竹翠,雨水丰沛,气候宜人,有“夏眠需盖被,寒冬鲜有冰”“著衣台上三冬暖,鸣水亭前六月凉”之说。古往今来,阁皂山以山川之秀、景色之奇、古迹之异、传说之神而吸引了历代仁绅庶子、骚人墨客。如文天祥、解缙、施润章、裴汝钦、黄介民等名家都曾登山揽胜,一睹阁皂风光,且大都留有题章。

中国书院始于唐,盛于宋,其杰出的代表就是朱熹。朱熹知南康军时,开“莽为荆榛”复建白鹿洞书院,后任湖南安抚使,又兴复扩建了岳麓书院。而后,各地争相效仿,书院林立;出现了中国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睢阳书院,或曰中国六大书院,即前述四个书院加上石鼓书院和茅山书院。朱熹的办学情怀、治学理念、讲学风采亦堪称一代风范,正如元代吴澄《岳麓书院重修记》所载 :“自此之后,岳麓之为书院,非前之岳麓矣,地以人而重也。”按现行的说法,那叫“焕然一新”。在《重修石鼓书院记》中,引朱熹的话“予惟前代庠序之教不修,士病无所于学,往往相与择胜地,立精舍,以为群居讲习之所。而为政者,乃成就而褒表之。若此山、若岳麓、若白鹿洞之类是也。”我想这个“若此山”也含有阁皂山的,“若……之类是也”亦涵盖了紫阳书院了。

前一段时间读朱志经先生的《中国古代书院述要》,其中有一段写紫阳书院 :“紫阳书院要各备日录一本,记日行何事,接何人,存何念,读何书,吐何论”,以便于“查实录,定赏罚,登记考核”。这让我想起朱熹所总结的“白鹿洞揭示”的“五目三要”,五目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三要”即:“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处事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接物之要:己所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尔后又提出为学之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进一步提出“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知其理之当然,责其身以必然”。朱熹一生经历了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寿七十一载,但在朝仅四十日,为官约十载,其余四十余年全部致力于书院的建复,朱熹去世后,“凡所居之乡,所仕之邦,莫不师尊之,以求讲其学,故书院尤盛”。

当离开紫阳书院,我踏过鸣水桥,走出阁皂山山门时,我在想,一个人无论多么的伟大,他的生命都和常人一样不会永生,但他所种植的文化之树、思想之树却植根于土地,扎根于人心。

站在紫阳书院门前,仰望“道德宫”,原来“道德文章”才是永留人世的经典。

朱熹即紫阳,紫阳亦朱熹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