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奉献血汗与脊梁的人们

奉献血汗与脊梁的人们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他们有着汹涌江水般的激情,用血汗与脊梁铸造着事业的丰碑。黄部长在新建大楼的动员大会号召,创业是艰辛的,但我们有的是血汗与脊梁!

编者按:今天,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把一个无私奉献、艰苦创业的集体——秭归县人武部推向大家的面前。秭归县人武部是许多先进人武部中突出的一个,他们在“建窝”与“创业”之间、“过路”与“扎根”之间做出了属于共产党人应有的崇高选择;他们奔走在峡江之畔,因此,脚步像峡水一样在艰难曲折中一往无前;他们在石坡上辛勤地工作,因此,工作像石头一样过硬;他们奉献的是自己的血汗和脊梁,铸造的是党和人民的事业。如今,人武部建设的步伐已迈进了新的里程,大家一定会从秭归县人武部的突出事迹中得到启示和鼓舞,从而肩负起神圣使命,开拓前进,再创辉煌!

峡江汹涌,峡门巍峨。在长江西陵峡云遮雾绕的山水间,有一个众口皆碑的人武部。他们有着汹涌江水般的激情,用血汗与脊梁铸造着事业的丰碑。

是建窝还是创业,是过路还是扎根,是苦熬还是奋斗?咱们自己说了算——部长黄大国的话。

1986年4月,黄大国从部队调进秭归县人武部当部长。当时,这个县的年财政收入仅有一千多万元,人均年收入刚过200元。地方穷,民众苦,人武部也很清贫,6万多元的债务重压在身;干部职工拥挤在“干打垒”的旧房子里;一年一次乡镇武装部长工作会无经费不敢开;县民兵训练基地建在长江对岸、离县城15公里的郭家坝镇,简陋破旧,既不能满足训练,也无分文收益,每年还要支付1000多元守场费。面对这些困难,自然是人心浮动,情绪低落。黄部长和原政委陶发波针对干部职工中存在的守摊子、建窝子、熬日子和外籍干部“跑门子”的思想实际,提出了“建窝还是创业,是过路还是扎根,是苦熬还是奋斗”三个掷地有声的问题,并开展讨论,统一了大家的思想:干!

搞建设,干事业,缺钱成了首要问题;而解决这个首要问题的首要问题却只有一个:艰苦创业。

他们看准秭归未来旅游发展前景,决定卖掉老基地,在人武部院内建新的。训练基地大楼建起后,在能满足民兵训练的同时,还能开展以劳养武活动,搞对外创收。黄部长在新建大楼的动员大会号召,创业是艰辛的,但我们有的是血汗与脊梁!

1987年2月的这一天,部长政委扛着钢钎,掂着铁锤,往工地上一站,一道无声的命令!党委成员来了,干部职工来了。正月的长江西陵峡,风大气冷,人武部的同志个个举锤挥铲,挖基地,平场地,苦战半个月,与施工队一起拿下了大楼基础开掘工程。

建筑离不开砂石料,他们就冒着凛冽的寒风到长江里去挖。一个搞建筑的包工头来到黄大国身边,递上一支烟,悄声说:“县级干部挖沙采石太掉价了,交给我来办,保你们领导不吃亏。”黄大国接过话茬:“我没有足够的钱交给你办。”

在汉口码头,几辆满载钢筋的汽车等待卸货装船,这是秭归县人武部在武汉买到吨价比市场上便宜700元的40吨钢材,准备运走。装卸队要价3800元。随船到汉口购钢材的黄大国对身边的秦仕益说:“你是后勤科长,过日子算账比我懂行,你看……”秦科长深知黄部长的脾气和作风,认准了的事,什么苦都能吃。于是,他们请来几个民工帮忙,搬了两天两夜,硬是把40吨钢材装到了船上。钢材磨穿了他们的军衣,磨破了肩上的皮肉,铁锈和血汗把洁白的衬衣都染红了。累啊,累得他们随船返回时,连饭都不想吃,上船就睡,整整睡了一天一夜。

安装训练基地的锅炉,按秭归的报价,卸车带安装不能低于1.6万元,人武部拿不出这笔钱,便一个劲地与包工头讨价还价。包工头气急了:“3吨多重的家伙,还有28米高的烟囱,弄不好要出人命的。有能耐,你们自己干!”干部职工不信邪,值班员哨子一响,全部的同志都来了,连家属也参加了。黄部长站在高处喊:“安装锅炉要一万多元钱,大家说,是自己干还是花钱?”“自己干!”众人回答。20多号人,用钢钎、木棍、绳索,人拉肩扛,一寸一寸把锅炉移到了位。在请来的技术员指导下,他们借助院内的一棵梧桐树,把轮滑拴在树杈上,一节一节地把烟囱竖起来了,锅炉也安装好了。这栋预算要120万元的大楼,实际只用了88万元。节约下来的32万元,全是他们用血汗换来的。

他们还利用新建的训练基地对外创收,创办了兴武实业总公司,还清了所欠债务,固定资产已达240多万元,去年盈利超过65万元,成为宜昌军分区所属人武部中的头号“富裕户”,被湖北省政府、省军区评为“以劳养武先进单位”。

我们秭归山高石多,人武部在“岩石”上干出了跟岩石一样过硬的工作——县领导的话。

秭归县山大人稀,交通落后,至今尚有两个乡不通汽车,全县466个村级民兵连分布在2427平方公里的高山和半高山上。从1988年开始,他们实行了部领导包片、科室领导包乡、专武干部包村的责任制,并坚持每年组织四、五批工作组深入基层,他们乘公共汽车,不通车的就步行,翻山越岭,走乡串村,把全县所有的民兵连都跑遍。

两河口镇二甲村是全县最偏远的山村。前年冬天,政委乔全贤和机关的同志到该村进行民兵整组验收,遇到大雪封山,当时山上气温零下15摄氏度,树是雪树,山是冰山,山路早已被厚厚的冰雪覆盖。镇领导再三劝他们不要去,但他们执意不改变计划。一路上,他们每人拄着一根木棍,翻山过沟,步行4个多小时,按期对这个民兵连进行了点检。他们每次到屈原镇、磨坪乡、杨林桥镇等几个海拔1700米以上的村寨抓民兵基层建设,都吃住在农户家;吃的是玉米饭和烤土豆,常常是半个月里没沾荤,没吃几口新鲜蔬菜;白天实地检查,晚上在煤油灯下和村干部、民兵连长一起研究工作,使这几个贫困村的民兵连建设按要求落实到了实处。

在新形势下,民兵外出务工经商的增多,且流向多、流量大、流动频繁,给民兵工作“三落实”带来了新的课题。他们先后派出3个调查研究小分队,深入到16个乡镇的120多个民兵连,寻找良策,探索总结出了对流动民兵实行“三清、三定、三表”的管理办法。即:基干民兵外出时间、地点、目的清;定联络办法,定往返时间,定管理规定;建立流动民兵登记表、鉴定表、年度政审表。这一做法效果显著,使征兵工作连续12年无退兵、无换兵、无事故;军事训练达到100%,两次参加省军区、三次参加宜昌军分区组织的民兵大比武,次次名列前茅。

为适应正规化军事教学和服务经济建设,1992年,他们从生产收益中拿出6.5万元制作了平战结合、军民兼容,在全省县级人武部有一流水平的电动军事指挥沙盘,为保证教学,制定移民规划、抢险救灾、保护长江防护林等提供了诸多方便。国务院以及省市领导多次到秭归检查了解移民等工作时,都是借助这个沙盘进行部署的。

从1991年开始,该部组织人(专)武干部实行定点包片扶贫60个,已脱贫46个;发动民兵建立联系扶贫户4700多户,已使2006户约8000余名群众摆脱了吃粮靠供应、生活靠救济的贫困面貌,过上了温饱生活。并且,先后组织3.1万多名专武干部和民兵义务投工50多万个,修建山区扶贫公路578公里,挖水渠、建水池2740多个(条),安装自来水管20余万米,使长期困扰山区群众的交通难、饮水难、用电难的疾苦得到了有效缓解。

高峡出平湖之时,便是秭归县城全部淹没之日,过去的将成为历史。我们人武部的建设将从零开始——摘自人武部党委工作报告。

兴建三峡,举世瞩目。近几年来,秭归县人武部紧紧抓住兴建三峡工程这一历史机遇,成建制组织民兵投身“服务大三峡,建设新秭归”的伟大工程。长江截流后,秭归县城和大部分乡镇将成一片汪洋,该县人武部用血汗建起来的家业随之付诸东流,东迁建部,资金缺口大,部党委决心励精图治,一边组织民兵参加三峡建设,重建家园,一边带领干部职工进行新武装部的建设。

5平方公里的新县城建设工地,除了遍地砂石,没有一棵树。为了新武装部的建设,副部长熊作林、基地办公室主任秦学礼和政工科副科长熊佳仁最早来到这里工作。他们选地址,推山头,平场地,筹建材,集资金。

他们发现将被大坝施工填土方埋没的河砂对今后建设有用,就组织人员日夜突击运回了6000多立方,为新武装部的建设节省开支20多万元。三峡坝区内的移民能否按时搬迁,关系到三峡各项工作建设的如期开工。为此,他们组织力量到坝区民兵挨家挨户做工作,动员他们带头移民搬迁。1992年11月,茅坪镇基干民兵韩献接到移民搬迁通知书后,他故土难离,涌出了泪水,但他想到民兵应以国家的需要为重,便毅然说服父母,第二天就拆房搬迁。市三峡工委和移民办向韩献颁发了“三峡坝区移民第一家”的镜匾,中央几家大新闻单位相继宣传了他的事迹。在韩献的带动下,先后有156个民兵家庭提前搬迁。两年来,县乡级武装部组织民兵义务投工3.5万多个,垦荒1.5万亩,建柑橘茶叶梯田230亩,可安置移民1万余人,帮助移民盖新房460多间;为移民搬迁户执勤巡逻,确保他们的财产安全,为三峡移民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受到了李鹏总理的赞扬。

1993年12月6日,修建秭归县城东迁进场公路的战斗打响了。公路全长1800米,但要赶在12月26日新县城开工前完成。在这之前,几家实力雄厚的施工单位参与投标,一嫌标价低,二嫌施工难度大而撤退了。没有施工队接标,急得县领导团团转。政委乔全贤、茅坪镇武装部长颜道金、民兵营教导员周功彪得知这一消息后,主动请战,以低于标的40万元的价格接标。48小时内,他们从民兵工程团中抽调了750名精兵强将,开赴施工现场。经过民兵们16个昼夜不停而紧张艰苦的战斗,挖填土石方16万多平方米,提前4天完成了任务。新县城开工那天,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市领导连连称赞秭归县的民兵是没有军衔的“神兵铁军”。1996年4月1日发表在广州军区《战士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