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宗不二法门

南宗不二法门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湖北黄梅县五祖寺直奔几千里到达广东韶关市南华寺的师生们,不禁感慨现代交通工具大大缩短了空间的距离,但也遗憾不能体会当初慧能北上求法的执着和南下逃亡的匆忙的感受。“看来,在佛教的历史上,其实南华寺的地位不让少林寺,只是少林寺有了‘武林胜地’的影响,其名声就大大超过了南华寺。”

从湖北黄梅县五祖寺直奔几千里到达广东韶关市南华寺的师生们,不禁感慨现代交通工具大大缩短了空间的距离,但也遗憾不能体会当初慧能北上求法的执着和南下逃亡的匆忙的感受。

南华寺坐落于广东韶关市的曹溪之畔,庙宇依山而建,殿堂在同一中轴线上,结构严密,主次分明。

第一道山门曹溪门的牌楼门柱上,镌刻着两副楹联,姚老师指着其中一副让同学们辨读:

宝林道场承东山法门衣钵真传留圣旨,黄梅心印授南方樵子风幡非动泄玄机。

“上联的‘宝林道场承东山法门’和‘衣钵真传’与下联的‘黄梅心印授南方樵子’都是指五祖弘忍传法慧能的故事,但‘留圣旨’和‘风幡非动泄玄机’是指什么?”刘晨率先问道。

“我们先说‘风幡非动泄玄机’的故事。”姚老师接续在湖北未说完的故事,“自从慧能逃到广东隐居已经有十多年了,慧能觉得时间这么久了,风波应该已经平息了,他确信此时出去传法应该不会再有生命危险了。于是他出山来到了广州法性寺。这天,正值印宗法师在讲《涅槃经》,下面有两个和尚上课不认真,看着庙宇旗杆上的旗帜在争论为什么旗帜在动。一个和尚说是因为风动的原因,一个和尚说是旗帜(幡)自己在动。两个和尚正争论得不亦乐乎,在他们旁边的慧能说了一句:‘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

“大家要想想这句话包含着什么思想。”郑老师赶紧插了一句,“‘仁者心动’深刻地刻画出万物皆空无、一切唯心造的‘大乘’佛教的根本教义。”

“所以不仅是那两个争论的和尚,其他和尚听了慧能的这句话,全都非常惊讶,认为这句话内蕴丰富,见解深刻,有独到之处。”姚老师继续讲,“印宗法师听了,也觉得慧能非平凡之辈,便请他到禅堂,探问深义。慧能当即回答,言简理当,对答如流。印宗法师深为折服,就问:‘久闻黄梅衣法南传,莫非就是行者?’慧能于是出示五祖传给他的衣钵,以证身份。印宗法师本就折服于慧能对佛法的精深见解,此时更相信他是弘忍大师的传人。于是印宗法师为慧能剃发受戒。从此,慧能才算是正式出家当了和尚,时年39岁。然后印宗法师再拜慧能为师。这就是‘风幡非动泄玄机’的故事。”

“之后不久,慧能带着他的弟子们来到曹溪南华寺,在这里传法37年,是‘南宗禅法’的发源地。我们再看这座牌楼的另外一联。”郑老师指着对联让同学们认读。

曹溪净域法乳源流天下禅风以此播,宝林道场慈云弥布个中消息自西来。

“这副对联的‘天下禅风以此播’是指慧能的弟子众多,有行思、怀让、神会、法海等40多人,法海等人收集慧能的言行编成了一本《六祖坛经》,就像孔子的弟子编著了《论语》一样,形成了‘南宗禅法’。而自从五祖弘忍圆寂后,慧能又隐居,神秀就在北方成为佛教领袖,20多年来也是门人云集,被称为‘北宗’。后来慧能的弟子神会先后到南阳、洛阳宣扬‘南宗’的佛法理论,逐渐取代了‘北宗’,成为禅宗正统,并成为中国佛教的最大流派,使得‘禅宗’几乎成为中国佛教的代名词。因此才有‘天下禅风以此播’的效果。”

“前一副对联中的‘留圣旨’是指慧能的‘南宗禅法’大盛后,武则天多次恭请慧能北上弘法,但慧能都推辞了。后来武则天就专门御赐了慧能圣旨一道。”

“看来,在佛教的历史上,其实南华寺的地位不让少林寺,只是少林寺有了‘武林胜地’的影响,其名声就大大超过了南华寺。”赵蕾以自己的感受分析道。

“是的,我们来看山门上的楹联。”姚老师一字一句念道:

庚岭继东山法脉,曹溪开洙泗禅门。

“‘洙泗’不是指洙水和泗水吗?‘洙泗渊源一脉长’,我记得在孟子故里的时候有关‘天镇井’的一首诗就提到过。”周婧雨说道。

“是的,是的!”孟子故里的导游者张翔连忙证实。

“你们说得没错。这是借孔子对儒家的贡献来比拟六祖慧能对于禅宗的功绩的。”姚老师肯定道。

大家穿过放生池以及五香亭,来到宝林山门前,看门上楹联:

东粤第一宝刹,南宗不二法门。

“我知道‘不二法门’是个成语,就是独一无二的途径和方法。”

“用在世俗的学习生活中,这是没问题的。但在佛教理论中,这个‘不二法门’却是大有讲究的。”

“哦,是怎么讲究的?”同学们都很有兴趣。

“在佛家用语中,对事物认识的规范,称之为‘法’;修道的圣人都是这里证悟的,又称之为‘门’;‘不二’的内涵很丰富,是‘非此非彼又即此即彼’‘众生平等’‘自他平等’‘心佛平等’等,是佛教认知世界万事万物的方法与观念,演绎阐述的是世间万物本质与表象的关系。‘不二法门’是指平等而无差异的途径和方法,是那种不靠言语传授,只靠内心思考求得大彻大悟的修道门径和方法。在佛教理论中,有八万四千法门,‘不二法门’是最高境界。入得此门,便进入了佛教的圣境,可以直见圣道,也就是达到了超越生死的涅槃境界。”

“这个‘不二法门’,简单地说,就是‘见性成佛’的‘顿悟’思想,这是禅宗的修行观。佛在哪里,佛到底是什么,慧能通过自悟认为,通过‘顿悟’就可以成佛,人的心中自有佛的存在,人自己的佛才是真的佛,而所谓成佛实际就是‘明心见性’,所以中国禅强调自性是佛。这个‘不二法门’就是禅宗开创的通过禅修,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直觉思维方式,或者可以说是一种直觉的辩证法。”

“原来这个成语还有这么深刻的含义呀!”同学们感叹道。

大家穿过山门,来到第一进大殿——天王宝殿,殿内当头处供奉弥勒佛像,像两侧有对联:

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越信心时将何物供养;

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试问这头陀得意处有么来由。

“这是弥勒佛。”看着弥勒佛大肚开怀的样子,大家都很熟悉。

“弥勒佛是佛教中的未来佛,但他的形象却是中国的布袋和尚。同学们看,布袋和尚敞怀开颜,不拘礼法,供奉在这里,我觉得倒恰与禅宗的一个重要特点相吻合。”郑老师说道。

“什么特点?”

“就是禅宗不仅不十分讲究正正经经的‘坐禅’,而且反对坐禅,认为坐禅不但不能使人成佛,反而会使人离佛更远。禅宗既然是‘见性成佛’,那么就不执着于形式,只要做到‘无念’,能够‘见性’,就体现了禅定的功夫。这是对禅学理论的重大发现。”

“难怪他能‘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同学们想起了形容弥勒佛的另一副有名的对联。

“而且禅宗的修行与世俗生活结合起来,无修为修,无门为门,担水劈柴,无非妙道,动静施为,皆是菩提,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这么说来,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等都是在参禅悟道,我们的这种研学旅行更是如此。”同学们心有所悟。

“当然,因为这是你们的‘不二法门’!”郑老师和姚老师都异口同声。

师生们在大雄宝殿参拜了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和药师佛三尊大佛像后,直接来到了寺庙的最高处的灵照塔。

大家站在高台上,看四周南方风景又与之前大家一直转悠着的中原风景有所不同。高大的菩提树,青翠欲滴的竹林,使大家真有“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的感觉。

“同学们,大家这几天真是太辛苦了!从河南洛阳的白马寺到龙门石窟,到登封的少林寺,再到湖北黄梅的五祖寺,现在到了广东韶关的南华寺,三天之内,大家奔波了几千里,对佛教和佛学的源流以及思想教义都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请哪位同学结合这几天的经历,总结一下佛教的基本理论?”

大家公推刘晨来概括,刘晨也不扭捏,大大方方地阐述道:

“我们在白马寺知道了佛教传入中国的‘永平求法’的典故;在龙门石窟探讨了佛教产生源于乔达摩·悉达多对于人生痛苦的思考,他提出了‘苦、集、灭、谛’的思想,认为人有七种痛苦,而痛苦的根源是‘五取蕴’,为了要达到‘涅槃’的境地,须进行修行才行。佛教的世界观则是‘生死轮回说’和‘因果报应说’,只有进行了修炼的人才能摆脱这生生世世的‘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我们在少林寺讨论了修行的主要方法是‘戒、定、慧’;我们在少林寺的达摩洞了解了禅宗的来源;在五祖寺研学了弘忍大师传法慧能的故事以及故事中的禅宗含义;在南华寺则讨论了禅宗的几种主要思想。总之,禅宗认为一切佛性相等,人们只要见‘性’就能顿悟成佛,觉悟解脱。禅宗算得上是印度佛教的理论与中国文化具体相结合的产物,是典型的中国化佛教,不仅对中国佛教的演变产生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对于中国哲学的发展也有重大的影响。”

刘晨思路清晰,叙述完整,又清脆动听,让师生们都回忆起这几天的行程与思考,不禁有些痴了。

此时太阳的七彩光芒照射在灵照塔上,仿佛一道佛光笼罩在塔尖上,让人感受到佛法的无处不在,引起人们对人生深深的思考……

1.佛教产生的根源

佛教的产生源于乔达摩·悉达多对于人生痛苦的思考,他把消除痛苦和获得幸福的方法总结为四种:苦(人生是苦)、集(苦产生的根源)、灭(灭苦求乐)、道(灭苦的方法)。

悉达多把人生之苦分成七种,即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人生的所有这些苦都是由“五蕴”,也即人们对于五种事物的贪嗜造成的。这五种事物就是:色(物质)、受(感情、感觉)、想(理性活动、概念活动)、行(意志活动)、识(统一前几种)。各类都是由众多因素积聚在一起形成的,故谓之“蕴”。“五蕴”与“取”(一种固执的欲望)联结在一起,又名“五取蕴”。为了要消灭痛苦产生的根源,达到“涅槃”的境地,要进行修行才行。

2.佛教的世界观: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

佛教认为,人的精神,或者说灵魂是不死的,死亡的只是人的肉体,而灵魂则不断地进行轮回,转世再为人或为畜生。每个人都是在生死轮回中反复轮回的。因果报应指事物的起因和结果,种什么因,结什么果,此生为什么贫穷,或者富贵,都是因为上世所做的善事和坏事的多少而定的。只有进行了修炼的人才能摆脱这生生世世的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

3.修行的方法:戒、定、慧

佛教认为人有贪、嗔、痴三毒,所以要以“戒、定、慧”三学加以对治。佛教制定戒律,是为了消除烦恼,清净身心。“定”是致力于内心平静的方法,如打坐等。智慧是由“戒、定”之后产生的。

4.禅宗的产生与基本教义

禅宗的诞生有“拈花一笑”和“衣钵真传”的典故。达摩东渡,作为中国禅宗初祖进行传法,至六祖慧能发扬光大,后成为中国佛教第一大流派。

禅宗认为一切佛性相等,人们只要见“性”就能顿悟成佛,觉悟解脱。禅宗是印度佛教理论与中国文化具体相结合的产物,是典型的中国化佛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