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抵制糖衣炮弹

抵制糖衣炮弹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李自成的教训震撼着毛泽东。[10]看得出,毛泽东忧心忡忡。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的预言成了不争的事实。这更加看出毛泽东的超前思维是何等英明伟大!今天,重读毛泽东的报告,体会他发出的关于警惕糖衣炮弹的告诫,仍然感到很亲切。值得中国人民庆幸的是,毛泽东恰恰是一位擅长超前思维的历史巨人!看起来,调查研究和总结经验是毛泽东超前思维艺术炉火纯青的重要保障。毛泽东就是这样一位高明而神奇的建筑师。

1949年3月,中国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夜。

解放战争的炮声还在隆隆作响,战争的硝烟还在大地上弥漫。此时,擅长超前思维的毛泽东又走到了时代的前沿。他殚精竭虑,正在精心绘制新中国的宏伟蓝图。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就是这套宏伟蓝图中最为精彩壮美的篇章之一。

毛泽东的报告高屋建瓴,总揽全局,提出了促进革命迅速取得全国胜利和组织这个胜利的各项方针,规定了党在夺取全国政权以后,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这幅激动人心的美好蓝图,无疑具有很强的预见性,对于即将取得最后胜利的全党和全国人民具有巨大的鼓舞作用。

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变化,并没有使毛泽东感到些许的轻松,相反却使他的那颗叱咤风云的心更加沉重起来。他的脑海里,反复演绎着李自成建立大顺王朝后,因为胜利而骄傲,因为骄傲而腐败,因为腐败而亡国的兴衰史。李自成的教训震撼着毛泽东。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的艰苦奋斗,付出了巨大代价,中国革命眼看就要成功了,革命重心将由农村转入城市,他的内心怎能平静呢?面对花花绿绿的城市,在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影响下,革命队伍中难免出现一些意志薄弱者和蜕化变质分子。对此必须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决不能掉以轻心,决不能让革命半途而废。

毛泽东的报告明显运用了超前思维艺术。

他根据大量的历史经验和共产党掌握政权后国内外阶级斗争将会出现的新形势,做出了科学预见,给全党同志打了防止蜕化变质的“预防针”。

他不无忧虑地写道:

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点已经得到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10]

看得出,毛泽东忧心忡忡。他不愿看到千百万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胜利果实被葬送,他号召全党切实做好迎接糖弹挑战的思想准备。

他告诫全党和全国人民:

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在过了几十年之后来看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就会使人们感觉那好像只是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1]

这是何等的胸怀!这是何等的气魄!这是何等的远见卓识!

面对全国的胜利,毛泽东没有丝毫停下脚步的意思,更没有任何得意忘形的举动。历史上那些历尽艰辛打下江山,却难以持久的人和事,构成无数前车之鉴,时刻警醒着毛泽东;超前思维方式,也促使他保持着异常清醒的头脑。所以,在人们欢呼胜利的同时,他意识到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胜利,也只是第二步、第三步。他所要做的是为中国革命描绘更加壮丽辉煌的宏图,领导全国人民去创造新的更加伟大的事业。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三反”“五反”运动中揭露出来的贪污腐败等犯罪事实,触目惊心。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的预言成了不争的事实。相当一批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在糖衣炮弹面前败下阵来,甚至像刘青山、张子善这样的高级干部也被资产阶级俘虏,成了人民的罪人,这是非常令人痛心的。我们设想,如果没有毛泽东的事前告诫,那么处在襁褓中的共和国,一定会受到更大的威胁和冲击,甚至重蹈李自成覆辙的危险也不是不存在。这更加看出毛泽东的超前思维是何等英明伟大!

今天,重读毛泽东的报告,体会他发出的关于警惕糖衣炮弹的告诫,仍然感到很亲切。那些蜕化变质的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纷纷倒在正义枪口下,难道不正说明了反腐倡廉的斗争仍然任重而道远吗?

实践证明,缺乏超前思维意识,就难以产生科学的预见;没有科学预见,就很难形成正确而富有远见卓识的决策。那样,人们就要在黑暗中摸索、徘徊,就像在茫茫大海中航行而没有航标一样,难免触礁沉船,酿成“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惨剧。值得中国人民庆幸的是,毛泽东恰恰是一位擅长超前思维的历史巨人!

透过毛泽东的大量著作,我们可以看出超前思维自有一些规律可循。

毛泽东之所以料事如神,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准确把握事物未来发展的走向,首先源于他那缜密的富有超凡智慧的战略头脑和科学的理论思维。他是具有非凡天赋的人,是世上难得的谋略家。其次在于他深入革命斗争实践,擅长调查研究,注意总结经验。他亲自参加并领导了中国的农民运动、工人运动的伟大实践,对中国社会进行了长期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十分了解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认识中国社会的本质特征。他超前思维的每一个环节及其支撑这种思维的全部素材,都与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密不可分。

毛泽东的超前思维艺术,从表面上看,是超越了实践的发展;从实质上看,正是在对前一段实践进行总结和反思后得出的必然认识与结果。正如他曾经说过的那样:“凡是忧愁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去调查研究。”他还曾对人说过:“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看起来,调查研究和总结经验是毛泽东超前思维艺术炉火纯青的重要保障。此外,还因为他掌握了超前思维所必需的科学根据、科学态度、科学方法。这就是坚持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分析形势,力戒片面性和孤立地看问题;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避免一厢情愿和感情用事;善于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一切事物,防止一成不变地看问题;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拨开云雾见太阳,避免被假象迷惑。真正做到这些,对于一般人来说,是很不容易的,对于毛泽东而言,却成了很自然的事情。这是因为,毛泽东有着长远的历史眼光,深邃透彻的洞察力,敏锐的分析判断能力;因为毛泽东是一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战略家。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经指出:“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毛泽东就是这样一位高明而神奇的建筑师。他的高明与神奇之处,在于他能够让思维超越人类实践的脚步,常常处于“将来进行时态”。他运用超前思维方式写成的文章,总能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哪怕是革命遇到最艰险、最困难,甚至处于最低潮、最黑暗的时候,他的文章,总能给人民带来希望的曙光,重新燃起人民心中不熄的革命火种。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研究、学习、借鉴和继承毛泽东超前思维的精神遗产,必须对毛泽东积极的超前思维与其晚年的急躁冒进倾向作严格区分。晚年的毛泽东出于富民强国的良好愿望,发动了“大跃进”运动,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大干快上、超英赶美。这一貌似超前思维的善良动机,同当时中国的现实环境和国情严重不符,实质上是一种违背客观规律的急躁冒进,最终给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灾难。今天,研究、学习、借鉴和继承毛泽东的超前思维,首先要从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目标出发,在准确把握超前思维内涵的同时,更要增强领导组织能力、预测判断能力、风险评价能力、危机管理能力,务必要遵循客观规律,践行科学发展,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目标,坚决防止滥用超前思维名义重犯盲目冒进的错误。

综上所述,毛泽东的超前思维包容在毛泽东的战略思维之内并影响着他的战略思维,蕴涵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之中并完善和支持着他的思想体系。毛泽东在长期的领导实践中,卓有成效地运用了超前思维,使他始终站在时代最前列,为中国革命的历史巨轮把握航向,为中国共产党提供思想武装,为人民政权制定战略策略,为广大的中国人民谋求根本利益。他俨然一位超级棋手,当对手忙于应付眼前局面时,他根据自己的分析和判断,正在细心筹划下几步棋该怎样走,甚至已经预见到了最终结局。

毛泽东的领导实践证明,领导者掌握了超前思维方式,便于对客观事物做出科学预见,有助于构建战略思维格局;领导者擅长科学预见并积极运用超前思维,有助于制定正确的、符合客观规律的、具有远见卓识的决策方案,引导革命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并最终取得成功。认真研习并运用超前思维,对于应当走在时代前列和人民群众前面的广大领导干部而言,既非常必要,又大有裨益。

[1]《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二卷。

[2]参见《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二卷,472—473页。

[3]《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四卷,1334页。

[4]《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四卷,1335页。

[5]同上,1136页。

[6] 同上,1137页。

[7]《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一卷,179—180页。

[8]《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四卷,1365页。

[9]《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四卷,1366页。

[10]《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四卷,1438页。

[11]《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四卷,1438—143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