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牛弹琴”

“对牛弹琴”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许多人都知道“对牛弹琴”这句古语。“对牛弹琴”这句话,含有讥笑对象的意思。“对牛弹琴”一语,经过毛泽东妙手翻新之后,深入浅出地说明了以下道理:弹琴必须看听众,写文章务必看清读者对象。

许多人都知道“对牛弹琴”这句古语。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引用了这句古语。此文是1942年2 月8日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的演讲词,是指导延安整风运动的一篇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献,是集中反映毛泽东写作理论和写作艺术成就的经典著作。

“无的放矢,不看对象”,是毛泽东为党八股开出的第三条罪名。毛泽东写道:

许多人常常以为自己写的讲的人家都看得很懂,听得很懂,其实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因为他写的和讲的是党八股,人家哪里会懂呢?“对牛弹琴”这句话,含有讥笑对象的意思。如果我们除去这个意思,放进尊重对象的意思去,那就只剩下讥笑弹琴者这个意思了。为什么不看对象乱弹一顿呢?何况这是党八股,简直是老鸦声调,却偏要向人民群众哇哇地叫。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吗?[7]

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对“对牛弹琴”的含义,作了出人意料的发挥,明显地不同于常人。

他时刻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把读者的利益放在重要位置,所以他没有沿袭约定俗成的用法,而是进行了创造性的翻新和语意的倒置。先把“讥笑对象”的意思,改成“尊重对象”;再把原本尊重弹琴者的意思,置换成讥笑弹琴者,这一“翻新”一“倒置”,完全变换了批评和讽刺的对象,使这个成语立刻“活”了起来,从而赋予“对牛弹琴”以全新的意义,取得了巧妙鲜明的表达效果。仔细揣摩毛泽东的这段文章,我们眼前会出现一个目无群众,两眼朝天,根本不顾群众是否听得懂,欢迎不欢迎,“无的放矢,不看对象”,只管一个劲儿地在那里“乱讲一顿”的宣传者形象。毛泽东还用调侃的语调,把党八股式的文章和讲话比喻成“哇哇”不停、令人心烦腻味的老乌鸦声调。

作这样的比喻简直太形象了,真正说出了受众对象的心里话!

令人遗憾的是,“对牛弹琴”的现象远未绝迹:有人讲话无的放矢,不看对象;有的领导作年终总结让人欲听不忍、欲罢不能;很多人害怕开会,不是怕别的,就是怕那些“车轱辘话”,怕那些索然无味的刻板语言,怕那些毫无效用的老生常谈。难怪有人针对空洞乏味、啰里啰唆的讲话深有感触地说:“听这种报告,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对牛弹琴”一语,经过毛泽东妙手翻新之后,深入浅出地说明了以下道理:弹琴必须看听众,写文章务必看清读者对象。不顾受众对象的特点,尽管好话说了一大车,文章写了一大摞,又能顶什么用呢?一味地埋怨听众和读者水平差、层次低,而不从自身找原因,就根本做不好宣传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