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乡村教师发展面临诸问题的对策

关于乡村教师发展面临诸问题的对策

时间:2022-0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乡村教师发展面临的诸问题,学者们提出了相关的对策。[12]笔者在《中国乡村教师发展研究》中提出,我国关于乡村教师发展问题的解决对策有其特殊性,主要遵循四个规则:一是退出规则。其目标是发扬乡村教师特殊性,使乡村教师“有用”,突出乡村教师之于农村的价值。管理学的视角,直观地描述了乡村教师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如乡村教师的数量、质量、结构、效益、生活待遇与生存环境问题。

基于乡村教师发展面临的诸问题,学者们提出了相关的对策。笔者认为比较全面、系统、实用的研究主要是文冬茅(2001)在《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均衡化的政策选择》一文中,提出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均衡化的备选政策:一是着眼于数量的政策:(1)定编定岗、余缺互补政策;(2)编制优惠政策;(3)定向培养政策。二是着眼于质量的政策:(1)教师工作轮换政策;(2)教师电脑派位政策;(3)定期支教政策;(4)对口支持政策;(5)跨校兼职政策;(6)待遇优惠政策;(7)师资培训政策;(8)教师资格政策。三是着眼于结构的政策:因岗定编,按编聘用。[10]这一成果发表虽然已经相距十多年,但直到今天仍然一针见血、入木三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如此好的建议似乎总是纸上谈兵,为什么就没有被决策者采纳呢?

田慧生(2003)在《关于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思考》中提出的对策是:加快乡村教师发展制度和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是解决农村师资问题的前提;以县为主,多方支援,确保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提高工资待遇,实施贫困和边远农村地区教师特殊津贴制度;加快乡村教师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不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乡村教师发展的核心:加快师范教育改革,建立符合农村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师教育体系;转变观念,建立新型乡村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大力加强乡村教师校本培训,不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11]新三片地区基础教育发展水平研究课题组(2003)认为,教师队伍建设应以师德塑造为核心,骨干教师为重心,全员培训为基础,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12]

笔者(2005)在《中国乡村教师发展研究》中提出,我国关于乡村教师发展问题的解决对策有其特殊性,主要遵循四个规则:一是退出规则。其目的是使不合格教师“出得去”,这不仅是解决目前我国乡村教师发展“超编”问题的关键,也是解决以上其他问题的前提。退出不合格教师,有赖于借鉴并建立一些基本的制度,如教师教育机构资格认定制度、教师教育机构质量的评价制度、教师教育课程的鉴定制度、教师教育者资格的认定制度、教师资格证书更新制度和中小学教师聘任制度的实施等。二是吸入规则。其目标是使优秀人才“进得来”、“愿意来”,同时解决乡村教师“缺人”与“人才溢流”的双重问题。这要围绕乡村教师发展的诸多特征展开,目的是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同时把“人才溢流”与“缺人”、“素质提高难”与“人力资本贬值”等问题联系起来考虑。三是价值规则。其目标是发扬乡村教师特殊性,使乡村教师“有用”,突出乡村教师之于农村的价值。这有利于解决“劳动效益低”与“投入不高等问题”。四是提高规则。目的是使乡村教师“提得高”,克服乡村教师发展中的“人力资本贬值”、“缺人”、“素质提高难”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把“教育机构的各自为政、未承担或承担不了乡村教师发展的责任”与乡村教师的“学习进修走不出大山”、“享受教师教育资源的不对称性”等特征联系起来考虑,方能收到好的效果。

沈亚芳等(2011)在《中国农村教育贫困与教育补偿机制研究》中认为,教育分化对社会分层、社会福利和公民权利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需要对弱势地区的弱势群体实施补偿的政策。[13]笔者(2005)在《中国乡村教师发展研究》中提出了乡村教师的补偿机制。由于农村的弱势,一方面,预算约束使乡村教师不具有教师教育的投资能力;另一方面,在没有更好选择的情况下,随着现代教育的日新月异,乡村教师对自己教育投资的意愿又非常高。当前,我国教育均衡协调发展的政策环境为乡村教师参与现代教师培训提供了各种可能,如果政府公益财政对乡村教师进行一些经济补偿,在社会学上可以起到知识的社会流动与知识的社会交换的功能,并能够弥补城乡教师之间的差距,甚至可以弥补社会裂痕,推进社会公平。

因为,中国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在于农村的现代化,这一点我们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重视。彭拥军(2011)提醒我们:“农村发展的滞后虽有农业文明被工业文明取代的宿命性因由,但也不能无视农村所承受的现代化进程中的诸多代价,不能任凭农村发展与现代社会相断裂。实际上,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我国真正的现代化。”[14]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那里的教育投入本身就不如城市,特别是东部沿海城市,他们仅有的少部分投入所培养的义务阶段毕业生,最后也不得不注入发达地区的城市,并成为他们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但是城市,尤其是发达地区的城市,并没有因此给中西部农村地区予以教育成本的补偿。而城乡或中西部地区人才的这种溢出,拉大了城乡或中西部差距。所以,要实现教育的均衡,这种差距只有通过国家来补偿,通过政策杠杆来实现。

应该说,以上两种研究视角是非常理性与客观地论述了教师发展的理论模式与现实问题,在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化发展、整体师资结构调整、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有许多积极意义。教育学的视角,虽然描述了乡村教师教育的模式,为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但它过于理性与强调普适价值,因而,它从某种程度上说并不适合乡村教师,或者它对于乡村教师的有效性不高。管理学的视角,直观地描述了乡村教师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如乡村教师的数量、质量、结构、效益、生活待遇与生存环境问题。许多研究已经非常深刻,如对乡村教师中的民转公教师群体进行了历史分析与现实关注;对于尊重差异、体现公平与实现补偿等建议,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笔者以为,如果只看到乡村教师发展状况的艰难性、差异性与不均衡性,采取物质上的补偿措施,仍然是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标不治本的策略。那么,以上两种研究视角的问题究竟在哪里?如果真的有问题,未来乡村教师发展的新视角又是什么?这是笔者在下面要思考的问题。

[1] 陈逖先,纪芝信.中国农村教育体制改革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189-190

[2] 余永德.农村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344-354

[3] 田慧生.关于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3(8)

[4] 袁桂林.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指标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180-181

[5] 袁桂林.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指标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115

[6] 魏峰.弹性与韧性:乡土社会民办教师政策运行的民族志[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212

[7] 王铭铭.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闽台三村五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121

[8] 沈亚芳.中国农村教育贫困与教育补偿机制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152

[9] 沈亚芳.中国农村教育贫困与教育补偿机制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152

[10] 文冬茅.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均衡化的政策选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1)

[11] 田慧生.关于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3(8)

[12] 新三片地区基础教育发展水平研究课题组.江苏农村教育现代化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3(8)

[13] 沈亚芳.中国农村教育贫困与教育补偿机制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157

[14] 彭拥军.走出边缘——农村社会流动的教育张力[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