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淘书胜地今复来

淘书胜地今复来

时间:2022-0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闻悉上海旧书店将在福州路上复业,欣喜无以言说。时过七十多年,施老对日记的精辟论述,仍堪称经典。因着施老的这篇序言,就没有不买此书的理由。而更为重要的是,上海又多了一处淘书胜地,令人兴奋难抑。现在,上海旧书店移到四楼重新开业,以国管民营的形式登台亮相,店堂的格局亦更为文明规范,体现出旧书店的新品位新气象。这给步履维艰的旧书经营业注入了新的希望。

闻悉上海旧书店将在福州路上复业,欣喜无以言说。六月二十六日恰逢周六,早早从云洲地摊抽身赶去,移师再战。稍候片刻,就随一拨旧书爱好者蜂拥而入四楼店堂。三百多平米的空间,被整齐地分隔成十多个书铺,经理殷小定在热情照应着各方书友。我颇觉新鲜,随意在各家书铺前走走看看。眼之所视,心之所系,并非宋版清刻,而是相熟的书友及旧书经营者。爱好旧书的朋友,在旧书店里遇见,是知音加缘分。其次才是漫无边际地淘书。若与喜爱的旧书偶遇一二,亦心满意足矣。

一本《域外文人日记抄》躺在书架上,简洁的封面上,竖式的书法体书名吸引了我,遂将此书翻至版权页,一看为施蛰存先生编译,立马决定买下。此书铺为张宗祥先生主持,人颇熟识,曾多次交谈旧书业话题,知其是一位精通旧书版本的经营者。主人虽不在,收银员仍给打了八折。此书由天马书店印行,初版于民国二十三年十月,到十一月便再版,可见当年颇受读者欢迎。书品尚可,只是装订线有些许松动,然印刷用纸却厚实考究,书捧在手上,就有沉甸甸的感觉。此书选译了域外托尔斯泰、乔治·桑等七位作家日记。可贵的是,编译者撰有一序,在这篇序言中,施老坦陈了自己对日记写作的观点。他认为:“写日记是一种习惯,凭着这种习惯,在晚上临睡之前,随意地写几句,把一日来的行事思想大略地作一个纪录。因为并不是预备给别人看的,所以文字不必修饰,辞句不必连贯,而思想也不容虚伪了。”时过七十多年,施老对日记的精辟论述,仍堪称经典。因着施老的这篇序言,就没有不买此书的理由。八十年代此书由百花文艺出版社重版,改书名为《外国文人日记选》,施老在《重印后记》中讲道:此书至今五十多年,幸存者已寥寥无几,连我自己的藏本也早已亡失,好不容易觅到一本,自己重新看了一遍,随手把译文稍稍润改了一下。

在另一书铺,有一白硬纸自制封面的书,书脊上用蓝钢笔写着“文坛史料”四字,翻开一看,正是此书的书名。书前有序、再版小言、三版赘言,编者为杨之华。三版出版于一九四四年三月。内容按关于鲁迅、作家评传及印象、文坛逸话、文艺社团史料及附录分类。尤其是第二部分作家评传及印象,是作家眼中的作家,将五十余位当时颇负盛名的作家几乎“一网打尽”,史料十分丰富。可惜的是,此书缺目录第一页,书尾亦缺七八页之多。这样一本品相不佳,少正式封面且缺页的破书,也许会被藏书家与书商所不屑一顾,而我却偏爱之,花了三十元毅然拿下。这就可以看出,我之淘书,实用始终是放在第一位的,此书有那么多现代文学史料,于我求之不得也,对我写作与查阅资料大有裨益。

另有一册薄薄的诗集《歌唱北京城》,典型的五十年代初出版物,其版式与民国旧平装别无二致。封面是一幅线描画,从天安门城楼下奔出一队劳动者,他们手挽着手,显示出团结的力量。这是诗人邵燕祥出版于上海的第一部诗集,收诗歌十五首,均创作于四九年至五〇年间,此书由华东人民出版社于一九五一年八月初版。此时诗人才十八岁,已在诗坛上崭露头角,因诗集中无前言后记,难以知晓诗人的创作心情,以后亦未见诗人提及,是否有悔少作,就不得而知。诗人在五八年被错划右派。后曾任《诗刊》副主编,著有《在远方》、《献给历史的情歌》等十多部诗集。近年来诗人致力于杂文创作,新著迭出,文笔犀利。我与诗人多有通信,亦多次承诗人题签。在辛笛先生创作七十周年研讨会上,幸得一晤,同桌就餐并交谈,甚为难得。

在旧书店复业的第一天,我还淘得《上海文史》(《世纪》前身)创刊合订本共八期、《红楼梦学刊》创刊号、《近现代百家书法赏析》等多册可观之书。而更为重要的是,上海又多了一处淘书胜地,令人兴奋难抑。曾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去福州路,这里的门楣上高悬着“上海书店”匾额,是茅盾先生俊秀飘逸的手写体。进得一楼店堂,一隔为二,左面是旧书,右面是旧刊,令淘书人目不暇接。现在,上海旧书店移到四楼重新开业,以国管民营的形式登台亮相,店堂的格局亦更为文明规范,体现出旧书店的新品位新气象。我见一些旧书经营者忙得不亦乐乎,便一边拍照,一边与他们闲聊:第一天的营业情况如何,他们笑而不答,看来是业绩不俗啊。这给步履维艰的旧书经营业注入了新的希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