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长长的周公河

长长的周公河

时间:2022-01-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的家乡,在周公河的源头。一条长长的周公河,在我心中奔流,激起一层层碧波,溅起一朵朵雪浪。父亲说,解放军与原先驻在周公庙的国民党中央军校第七分校,就是不一样。后来,我的父亲还给我说了个与清水泡馍恰恰相反的一段当地民谣——这是西野大军闪电来到周公庙的前夕,当时周公庙驻扎着国民党中央军校第七分校的官兵。这是周公河古老的源头,也是周公河的长流不息的新鲜脉搏。

祝喜堂

一、周公河·润德泉

公元前1169年,古公亶父率领周部族的一万多民众,从北方狄人的侵袭和抢掠的刀剑下,突围出来,翻过旬邑、彬县(今地名)的层层群峻山岭,涉过泾河,南下迁陡:“至于岐下”(今周公庙),栖居在水草丰美、喷涌如河的山泉畔上。这处天池般的山泉,经过唐代大规模的砌石雕刻,并赐名“润德泉”。

它有时干涸,复又喷水,向南涌流,流成一条波翻浪卷的周公河,滋润着周原广袤肥沃的土地。我的家乡,在周公河的源头。

我喝的是河中水,吃的是岸边粮,就在古卷阿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我长大成人。一条长长的周公河,在我心中奔流,激起一层层碧波,溅起一朵朵雪浪。

二、一口大锅

1965年,我在周公庙中学读书时,一有空闲,就去看教室外边锈迹斑斑的这一口大锅。它安放在润德泉畔,碑亭西侧,直径2米,高约1米,厚达10公分。这口大锅铸刻着清晰可见的一篇铭文——周原的乡亲们,在清代康熙初年,为了怀念西周先祖,在古卷阿创业的辉煌历史,而铸造了这口大锅。铭文写道,西周先祖当年,遗留给后世的一口青铜大锅,毁于元末战乱,因此,重新铸成这口大锅,昭示后人。透过铭文的斑斑锈迹,我真切地看到,三千年前,古公亶父率领他的部族民众,第一步踏入古卷阿这块水草丰茂的土地,第一眼惊喜地看到这个天池般的冒水泉;那一队千里南下的难民,疲困焦渴的百姓——双手掬起清冽甘甜的救命水,一喝再喝,水花拌着泪花,流进心中,化成一曲曲《诗经》中的民歌和史诗。

透过铭文,我真切地看到,古公亶父带领部族民众,挥动铜刀、石斧,在周公河畔,开荒垦田,播种五谷;他手上的老茧,与民众手上一样厚硬;他的汗水与民众流在一起,点点滴滴,流进周公河水里……

太阳落山了,繁星满天,周公河畔,燃起一堆熊熊的篝火,火堆上支架着一口大锅(当时是铜质的),锅中煮着野菜和谷米,古公亶父和开荒的民众,在大锅里,同搅一把勺,同吃一碗饭,同做一个梦……由此,这口大锅,像传家宝一样留在了人间,留给了后人——虽然,它没有玉器那么值钱,没有铜鼎那么华贵,但它却不朽地长留在周公河的源头,像周公河一样,万古不灭。

三、清水泡馍

1948年4月12日,西北野战军在彭总的率领下,兵分三路,从陕北南下关中。其中一路大军,巧合地奔走在当年古公亶父的南征之路上,涉过泾河,翻越北山,“至于岐下”周公庙休整小憩。

我的老父亲,不止一次给我说过,全村人蜂哄了,齐抬脚,跑向周公河畔,去看彭老总,去看天兵天将。家家户户,给解放军亲人送上一篮又一篮白馒头。父亲说,解放军与原先驻在周公庙的国民党中央军校第七分校,就是不一样。无论当官的、当兵的,分不出差别,他们都和咱老百姓一个心。那天夜里,他们都睡在周公庙门前的河水两岸上,就怕打扰老百姓。第二天晌午,周公河两岸,一河滩唱歌的、说笑的。父亲说,他亲眼看到解放军咋样吃饭,咋样快活。一个个战士,拿着洋瓷缸子,盛上周公河水,泡上白酥酥的馒头馍,香甜地吃着。当中,有个战士边吃边说快板,还用筷子敲着瓷缸,叮叮当当。至今,我还记得父亲给我说过的一段快板,原原本本,是当年解放军战士所说的:

西野官兵真好汉,

千里南下如闪电;

翻北山,过泾河,

打得马匪无处逃;

周公河边歼胡匪,

竹板一响只说“泡”;

为啥战士不叫苦,

为啥官兵心牢靠?

战士脚板打血泡,

彭总脚板也起泡,

彭总的战马送病号。

彭总和咱开的一个灶,

都是一碗清水泡。

清水泡馍真个嘹,

赛过西安羊肉泡……

我的父亲,又给我说了见到彭总的兴奋时刻——当时,乡亲们在周公河两岸,互相询问:“你见了彭总”。

我父亲说,我见到了,他是一个大将军,和当兵的一模一样,实在叫人认不出是个当大官的。他当时笑眯眯地端着洋瓷缸子,吃的也是清水泡馍,听当兵的说,马上要集合,开到眉县去。短短一瞬间,彭总就和战士们撒离了周公河岸,向南跑步进军了。

后来,我的父亲还给我说了个与清水泡馍恰恰相反的一段当地民谣——这是西野大军闪电来到周公庙的前夕,当时周公庙驻扎着国民党中央军校第七分校的官兵。民谣唱道:

第七分校,白天睡觉,黑了拆庙;

砖瓦不要,单要木料,拉牛抢道,

吃喝赌嫖,腰缠金条。

第七分校,瞎无人道;碰到彭总,

鬼哭狼嚎,逃到阴曹,阎王不要;

周公河发笑:清水泡馍,胜过金条

……

由此,我从这首民谣想到平常而又不寻常的清水泡馍,想到平凡日子不平凡的一口大锅……我从彭总与西野大军的身影,看到三千年前,古公亶父对部族百姓的爱民之情。这是周公河古老的源头,也是周公河的长流不息的新鲜脉搏

啊!故乡的周公河!长长的周公河!

(祝喜堂,家住陕西岐山县陵头村,现为自由撰稿人。著有长篇《任步武传》,文学研究两部:《曹雪芹与脂砚》《石头记新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