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止足第十三

止足第十三

时间:2022-0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宇宙可臻其极,情性不知其穷,唯在少欲知足,为立涯限尔。我衷心信服并将其牢记在心,认为这是至理名言。因此,只有在使自己减少欲望、知道满足的基础上加以限制。知止知足,是中国传统思想修养和处世哲学的重要内容,也是颜家的一种传统家风。颜氏在这里说的“知足”二字指的是“知足免害”。当他七十三岁时,生活仍然十分贫寒,甚至不得不卖掉家中的酒杯以度日。

【原文】

《礼》云:“欲不可纵,志不可满。”宇宙可臻其极,情性不知其穷,唯在少欲知足,为立涯限尔。先祖靖侯戒子侄曰:“汝家书生门户,世无富贵;自今仕宦不可过二千石,婚姻勿贪势家。”吾终身服膺,以为名言也。

【译文】

《礼记》上说:“不可以放纵欲望,不可以志得意满。”宇宙那么大还有边缘呢,但是人的情性则没有个尽头,只有自己减少欲望,知道满足,并加以限制。先祖靖侯告诫子侄说:“你家是书生门户,世世代代都没有出现过大富大贵的人;今后做官不可超过太守的职位,子女婚配不能贪图权势显赫之家。”我衷心信服并将其牢记在心,认为这是至理名言。

【原文】

天地鬼神之道,皆恶满盈。谦虚冲损,可以免害。人生衣趣以覆寒露,食趣以塞饥乏耳。形骸之内,尚不得奢靡,己身之外,而欲穷骄泰邪?周穆王、秦始皇、汉武帝,富有四海,贵为天子,不知纪极,犹自败累,况士庶乎?常以二十口家,奴婢盛多,不可出二十人,良田十顷,堂室才蔽风雨,车马仅代杖策,蓄财数万,以拟吉凶急速,不啻此者,以义散之;不至此者,勿非道求之。

【译文】

天地鬼神之道,都厌恶骄傲自满。谦虚淡泊,可以免害。人生穿衣服的目的只是为了御寒,吃东西的目的只是为了填饱肚子以免饥饿乏力而已。身体本身尚且不求奢侈浪费,自身之外,难道还要无穷尽地追求高贵的地位和奢侈的生活吗?周穆王、秦始皇、汉武帝富有四海,贵为天子,但是他们不懂得适可而止,所以最终给自己带来败累的生活,更何况普通百姓呢?我常常认为二十口之家,则其奴婢最多不可超出二十人,良田不要超过十顷,堂室只求遮挡风雨,车马足够驾驶以代替步行。再积蓄上几万钱财来应对不时之需,就可以了。超过这个标准的,就拿出来行善救济别人;还没有达到这个标准的,也千万不要用不正当的办法去寻求。

【原文】

仕宦称泰,不过处在中品,前望五十人,后顾五十人,足以免耻辱,无倾危也。高此者,便当罢谢,偃仰私庭。吾近为黄门郎,已可收退;当时羁旅,惧罹谤,思为此计,仅未暇尔。自丧乱已来,见因托风云,徼幸富贵,旦执机权,夜填坑谷,朔欢卓、郑,晦泣颜、原者,非十人五人也。慎之哉!慎之哉!

【译文】

做官做得不能太高,最妥当的是处在中品,前面可见五十个人,后面可以望见五十个人,这样足以避免耻辱,同时也不会有什么风险。高于中品这个等级的,应该谢绝,回家里享清闲。我最近任黄门郎,本来应该引退的,但是无奈客居他乡,害怕遭到诽谤和非议;心里想着告退,但是却没有机会付诸行动。自天下大乱至今,我看见乘机得势,侥幸获取显贵的人,早上还大权在握,晚上却陈尸山谷了。月初像卓氏、郑氏那样快活的富豪,到了月底却像颜回、原思那样寒苦的贫士了,这样的人不止五个、十个啊!要谨慎啊,千万要谨慎啊!

【评析】

《礼记》说:“欲不可纵,志不可满。”宇宙之大,尚有边际,但是人本能的欲望是无穷尽的。因此,只有在使自己减少欲望、知道满足的基础上加以限制。颜氏一开篇就阐述了自己对人的本能欲望的认识和对祖先的“知足”观念的推崇。知止知足,是中国传统思想修养和处世哲学的重要内容,也是颜家的一种传统家风。颜氏“止足”思想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因素,既有对宇宙间自然法则的遵循,也有历经祸患后的人生体验;既有对儒家中庸之道的坚信不疑,也有道家学说的影响,比如“止足”二字,就是取自老子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之说,而其直接原因则是对颜家传统家风的继承。颜氏在这里说的“知足”二字指的是“知足免害”。他告诫子孙,无论是从自然法则,还是从人的实际生存的需要,还是从历史人物的教训来说,无限度地追求物质享受都是非常有害的。

中国人向来推崇“俭以养德”。曾国藩就曾对“俭”做了这样的解释:“凡多欲者不能俭,好动者不能俭。多欲如好衣、好食、好声色、好书画古玩之类,皆可浪费破家。”君子都能做到恬淡寡欲,安于贫贱。因为人的欲望是没有穷尽的,一旦染指,便不能自拔。所以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适可而止,不要任由自己的欲望发展下去。

古人意识到欲望给人带来的危害,所以有见识的人都很注重规范自己的德行,并教育子孙后代节制欲望,知足止足。陆游就是这样教育子女的。

陆游常常以诗歌来教育子女,这也是他诗歌的一大特色。在当时,人们都怀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陆游却毫无这种陈腐的观点。他曾劝儿子们不要讨厌锄犁,不要看不起种菜种地;他不要求儿子一定要走科举考试这一条终南捷径,以便挤进官场,捞个一官半职。在《放翁家训》中,陆游告诫子女:“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如此十许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吾此言,后人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陆游不要求儿子才锐(即具有突出的才能),只告诫儿子熟读经典,宽厚恭谨,是有深刻道理的。所谓“佼佼者易污”,过于突出,反而会遭灾惹祸。

陆游自己品行高洁,他也教育儿子不要贪求。当他七十三岁时,生活仍然十分贫寒,甚至不得不卖掉家中的酒杯以度日。但是,当儿子子龙去吉州任司理时,他仍做诗谆谆告诫儿子谨记廉洁为官。诗中写道:“我老汝远行,知汝非得已。驾言当送汝,挥涕不能止。人谁乐离别,坐贫至于此(坐:因为)。……汝为吉州吏,但饮吉州水。一钱亦分明,谁能肆谗毁……”他要求儿子除了饮吉州之水以外,即使一文钱也要清清楚楚,不能贪得,这是何等高贵的清廉品德啊!在他的家训中,他还告诫儿子:“世之贪大,溪壑无餍……至若常人之情,见他人服玩,不能不动,亦是一病。大抵人情慕其所无,厌其所有。但念此物若我有之,竟亦何用?使人歆羡,于我何补?如是思之,贪求自息。”说到底,陆游就是为了告诫儿子们要做到清廉自守,毫不贪求。

陆游对子女的教育始终都离不开节俭,因为讲究节俭,就会少有过失,而如果讲究奢侈,则必然会有无休止的欲望。欲望又会让人不走正路,从而导致灾祸甚至家破人亡。所谓“成由俭,败由奢”大概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吧。

老子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也就是用无所作为的心理去有所作为,用不滋事的心态去做事,用无味淡然的心态去品尝天下滋味。不然的话,任何事情只要有了开始,就有了愿望,就不会有终止。比如有的人自认为是非常淡泊名利的,这就说明他还没淡泊;因为到了真正淡泊的时候,是连这“淡泊”二字也感觉不到的。所以这些人的淡泊是相对于别人说的。因此不以清静为清静,不以无为为无为,不以无事为无事,不以无味为无味。老子还说:圣明的人始终不会妄自尊大,因此才能成为真正伟大的人。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意思是说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侮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这样才能长久。因为过度贪婪吝惜必然会招致大的损耗,过多地收藏必然会招致大的损失。他还指出:“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意思是说,没有比放纵欲望更大的罪恶了,没有比贪心更可怕的祸患了,所以懂得满足的人,才会得到永远的满足。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被强烈的物质欲望所左右。在对物质和名利的追求中身败名裂的例子不是没有。层出不穷的贪官,居高不下的犯罪率,乃至于世界各地频繁的战争,说到底,都是由于欲望的驱使。由此可见,贪心和不知足只会给我们带来不幸和灾难,而带来一丝一毫的好处。相反,如果知道满足,最终会得到永远的满足和幸福!我们常说“知足常乐”,现在看来,知足能够避祸,当然就会给我们带来长久的快乐了。

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很重要,尤其是有了一定物质基础的人,若不注意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没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则他的各种欲望就会恶性膨胀,这样不仅会毁掉他的财富,也会使他自己的精神处于崩溃状态,而自毁其生。世界可以满足我们的需求,但是却无法满足我们的贪欲。因此,我们应该向古人学习他们那种“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精神追求。不仅自己不要有贪欲之心,还要教育子女不要有贪欲之心。从孩子小时候起,就注重培养他们淡泊名利、勤俭节约的作风,因为这是培养孩子美德的一个关键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