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未济卦第六十四

未济卦第六十四

时间:2022-0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未济卦》的全部爻位都不正当,但阳刚阴柔却能相应,则还是能够成功的。卦象为火在水上之表象,火在水上,水未能扑灭火,所以把它叫作《未济卦》。初看起来,未济卦的“濡其尾,吝”与既济卦“曳其轮,濡其尾,无咎”似乎相矛盾。在未济卦中,它的象征意义是:未成功,但因受挫而难以继续行进。

【原文】

未济:亨。小狐汔济,濡其尾。无攸利。

《彖》曰:“未济,亨”,柔得中也。“小狐汔济”,未出中也。“濡其尾,无攸利”,不续终也。虽不当位,刚柔应也。

《象》曰:火在水上,未济。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译文】

《未济卦》:亨通。小狐狸眼看就渡过河了,却沾湿了尾巴。没有什么利益。

《彖传》说:《未济卦》,亨通,因为柔弱者能坚守中正。“小狐狸眼看就渡过河了,”但还在水里,未脱离危险。“小狐狸的尾巴被河水浸湿了。没有什么利益”,说明促使事物成功的努力不能持续下去。《未济卦》的全部爻位都不正当,但阳刚阴柔却能相应,则还是能够成功的。

《象传》说:《未济卦》,是离在上、坎在下,离为火、坎为水。卦象为火在水上之表象,火在水上,水未能扑灭火,所以把它叫作《未济卦》。君子有鉴于此,要谨慎辨别事物的本质,使万物各得其位。

【启示】

《未济卦》告诉我们,在事业还未成功时,不可冒进。

【原文】

初六:濡其尾,吝。

《象》曰:“濡其尾”,亦不知极也。

【译文】

初六:小狐狸过河时尾巴被水沾湿了,会有遗憾。

《象传》说:小狐狸过河时尾巴被水浸湿了,也不知道结果如何。

【启示】

这一爻告诉我们,在条件还不成熟时,如贪功冒进,就会陷入危险中。

【原文】

九二:曳其轮,贞吉。

《象》曰:九二贞吉,中以行正也。

【译文】

九二:拖着车轮倒着走,去占卜获得吉利的预兆。

《象传》说:九二爻辞讲之所以可获吉祥,是因为九二阳爻处于下卦中位,坚守正道。

【启示】

这一爻告诉我们,坚守中正,不做无谓的冒险。

【原文】

六三:未济,征凶,利涉大川。

《象》曰:“未济,征凶”,位不当也。

【译文】

六三:渡不了河,出征有风险,有利于涉水渡河。

《象传》说:“渡不了河,出征不利”,说明此时的处位不当。

【启示】

这一爻告诉我们,在自己已积累了一定的力量时,要敢于冒险。

【原文】

九四:贞吉,悔亡。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

《象》曰:“贞吉,悔亡”,志行也。

【译文】

九四:去占卜得到吉利的预兆。悔恨消失。经过多年的激烈战斗,即将胜利,用雷霆之师去攻打鬼方国,被封赏为大国的诸侯。

《象传》说:“卜问吉祥,悔恨消失”,说明自己的意愿得以实现。

【启示】

这一爻告诉我们,在即将胜利时,更要一鼓作气。

【原文】

六五:贞吉,无悔。君子之光,有孚吉。

《象》曰:“君子之光”,其晖吉也。

【译文】

六五:去占卜得到吉利的预兆,没有悔恨。君子获得荣光,并且有诚信,吉利。

《象传》说:“君子获得殊荣”,光芒四射,带动老百姓去干大事,自然吉利。

【启示】

这一爻告诉我们,在即将成功时,更要有诚信。

【原文】

上九:有孚于饮酒,无咎。濡其首,有孚失是。

《象》曰:“饮酒濡首”,亦不知节也。

【译文】

上九:信任别人,安闲饮酒,没有什么灾祸。饮酒逸乐如小狐狸的头被沾湿了,那是过分相信别人,将失去正道。

《象传》说:“饮酒逸乐而被酒淋湿了头”,这是不知节制的结果。

【启示】

这一爻告诉我们,要想从未济转变到既济,不能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因为这样会造成过分相信别人,从而失去正道。

【疑难解析】

濡其尾,吝

初看起来,未济卦的“濡其尾,吝”与既济卦“曳其轮,濡其尾,无咎”似乎相矛盾。但细细思考一下,它们一点也不矛盾。

“濡其尾”的大意是:小狐狸渡河时,尾巴被沾湿了。而尾巴被沾湿了,就不利于行进。所以,在既济卦中,它的象征意义是:在成功后,不妄动,谨慎守成。在未济卦中,它的象征意义是:未成功,但因受挫而难以继续行进。很显然,成功后,能谨慎守成,是不会有灾害的;未成功,就难以行进,容易遭遇灾害。再说,未济卦的“濡其尾,吝”是初六爻的爻辞,而初六是阴居阳位,这就意味着此时的小狐狸尾巴被沾湿是因为它在自己力量不足时,急功冒进。

有孚于饮酒,无咎。濡其首,有孚失是

“有孚于饮酒,无咎”的大意是:信任别人,安闲饮酒,没有什么灾祸。这就表明一个人十分信任别人,放手让别人为自己办事。这样做是明智的做法吗?

古人说:“用者不疑,疑者不用。”这也告诉我们,不要胡乱猜疑别人。而且,胡乱猜疑别人很可能引起两种结果:一种是别人因他的胡乱猜疑而不能安心为他做事,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因为人一旦遭猜疑,可能就害怕自己的举动引起更多的误解,因此不敢放开手脚干事。另一种是别人因他的猜疑走向与之相对立的一面。因为人遭到了猜疑,就有可能去向自己的领导或朋友表明自己的心迹,当表明了自己的心迹之后,还不能得到信任,他就认为自己认错了人,心里充满了愤恨,不由自主地走向了与之相对立的一面。相反,如充分相信别人,别人就有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使命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克服困难。

我们常说“做事要有分寸”,相信别人也不例外。因为过分相信势必给我们带来危害。那么怎样避免过分相信呢?一般来说,有意识的过分相信别人发生的概率很小,大部分是无意识地过分相信别人,而静止地看人是造成无意识地过分相信别人的主要原因,所以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人。

“濡其首,有孚失是”的大意是:饮酒逸乐如小狐狸的头被沾湿了,那是过分相信别人,将失去正道。小狐狸的头被沾湿了,小狐狸是不能行进的,这就好比一个人用静止的眼光看人。而静止地看人很可能造成无意识地过分相信别人,给自己带来危害。

相信别人包括两个方面的相信:一是相信别人的才能;二是相信别人的人品。从时代的进步性来看,一个人的才能在此时是适合此岗位,如他不随着时代而进步,那么在彼时就不适应此岗位了。再说,引起一个人的人品发生变化的因素很多,特别是在事业还未成功时,小人特别多,被相信的人难免会因小人而变节。更何况,事业还未成功,被相信的人的心迹究竟怎样有待于事实证明。

此时,我们不难看出,过分相信别人的才能,其事业就会因别人不能胜任而以失败告终。过分相信别人的人品,其事业就会因别人的变节而毁于一旦。

所以说,我们不要用静止的眼光看人,而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人,即因时而异,因地而异。

【事例】

“贞吉,悔亡。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暗示我们,宜将剩勇追穷寇。窦武一夜离宫铸成千古恨,就是因为违背了这一古训。

功亏一篑 铸成千古恨

封建社会中,每次帝王更迭,朝廷中都会产生一些骚动。尤其是年幼的皇帝登基,更容易引起骚动。

东汉永康元年十二月丁丑日(公元168年1月26日),年仅36岁的汉桓帝刘志死在德阳前殿,陈蕃、窦武等拥立解渎亭侯刘宏嗣位,是谓灵帝,时年仅12岁。

当时的局势是灵帝太小,遇事无主见,事事要依太后,太后又委政于自己的父亲窦武,这样窦武以大将军的身份掌握了朝政。他提拔征召李膺、杜密、刘猛、陈实等名士共掌朝政,志在诛除宦官,踌躇满志,大权在握,形势有利于窦武。窦太后目光短浅,想调和双方,先后封授曹节、王甫等人为官。这样,宫廷内部宦官的势力则大于窦武等人了。

太后不征得窦武、陈蕃的同意就随意授官,而且所授之人,皆是阉党之徒。陈蕃向来疾恶如仇,此时已年近80,又身担太傅要职,不忍袖手旁观,就去找窦武商量。建议窦武早下决心,千万不要姑息迁就,一旦宦官势力养成,则必然祸乱天下,后果不堪设想。窦武点头称是。陈蕃走后,窦武当即进宫去见太后,要求窦太后诛杀心怀鬼胎的宦官。窦太后优柔小仁,没有答应窦武的请求。

陈蕃知道窦武已经向太后请求要诛杀曹节、王甫几个阉党首恶,等了几天没有动静,又有些忍耐不住,上疏复申窦武的意见,请求诛杀宦官曹节、侯览、王甫、郑飒等人。窦太后则又按下不批。

灵帝元年(公元169年)八月。太白星犯房之上,将入太微天官。侍中刘瑜,颇知天象。借机上奏太后,说天象示警,不利将相,应当紧闭宫门,防备突来的变化。又给窦武、陈蕃写信,略言星象错谬,劝他们早决大计。窦武忙找陈蕃商议,要马上进行部署。先任命朱为司隶校尉,刘祜为河南尹,虞祁为洛阳令,全面地控制京师大权。然后用属于自己一党的小黄门山冰取代原黄门令魏彪,控制了宫廷内的一部分权力。接着窦武又奏请太后收捕了长乐尚书郑飒,送进北寺狱中审问。陈蕃建议窦武不必拷问,一律将作恶的宦官收监处死,窦武不同意,还想按一定程序处理此事。

郑飒受刑不过,招供了同伙们贪赃枉法等罪恶,把曹节、王甫等巨阉牵了进去,而这正是窦武、陈蕃所需要的。窦武见曹节、王甫等人的罪证已拿到手中,心中大喜。当即写好奏章,并郑飒的口供一起拟交太后审批,然后就可名正言顺地大规模诛杀这批作恶多端的阉党。只因当日天晚,窦武觉得从洛阳令到司隶校尉都是自己的人,只要明日早朝公布曹节等人的罪行便可大功告成。便把写好上封的密奏交侍中刘瑜,让他转呈太后。窦武连日操劳,感觉有些疲乏,当晚离开宫廷回府休息。不料这就好像扼住豺狼脖子的手已松开一样,给恶狼以喘息的机会,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绞杀已接近最高潮。这一天是九月辛亥日(公历10月25日)。

窦武回到家中,吃完晚饭后酣然入睡。宫廷内则忙乱起来。刘瑜把窦武写的奏本交给一名内侍,让他转呈太后。本来这些太监们都感觉到几日来气候不对,郑飒被抓及招供的事他们也有些耳闻,故反应都很敏感。那位送奏疏的小太监并未把奏疏送进宫中,而是先拿着去交给长乐宫内的五官史朱宇看。朱宇也是宦官当中的小头目,自郑飒被捕,心怀疑惧,与曹节、王甫等互相倚托,当然格外留心。一听说窦武有奏疏,忙接过启封偷看。此时也顾不得什么犯法了。看了几行,已经大为恼怒,待阅完全文,早已是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因奏章中要诛杀的名单中有他的大名,便立刻大声对周围的几名太监说:“陈蕃、窦武奏自太后,要废帝为逆,这还了得,我们一定要保护皇帝。”说罢,忙让人去召集长乐宫的所有太监,共计有张亮、共普等17人,朱宇手持奏疏,慷慨陈词地煽动一番,其他人也无暇去看原文。17人歃血为盟,共同谋杀窦武、陈蕃。接着又去通知曹节、王甫。曹节、王甫负责皇帝宫中事务,听后大惊,连忙带人进入灵帝内室撒谎说:“外间喧嚣,恐怕不利圣躬,请速出御口德阳前殿,宣诏平乱!”灵帝刘宏当时才13岁,被人从热被窝中拉起,晕头转向,乳母赵娆也怂恿他快走,他没什么主见,也就跟着众人风风火火地出御前殿。曹节等人见控制了皇帝,心中有了主意,立刻命人关闭宫门,又命人拿着明晃晃的刀逼着尚书官属起草诏书。王甫带人先去假传圣旨杀了山冰,又到北寺狱放出了郑飒,宦官已控制了整个宫中。王甫放出郑飒后,又进长乐宫劫迫窦太后取走了印绶。

众太监忙乱了大半夜,天亮时派郑飒带人去收捕陈蕃、窦武等大臣。至此,宦官势力已经占绝对优势。他们控制着小皇帝,可以随意写诏书。陈蕃闻宫中有变,带领官属80余人奔尚书省而来,途遇王甫用圣旨调来的御林军,两下力量相差悬殊,80余人大多束手就擒,被押进了郑飒刚刚住过的北寺狱。

窦武闻变,忙骑马驰入步兵营,与窦绍联手拒捕,射死数人,召集北军几千人屯守都亭,当众宣布黄门常侍造反,要求众将士合力除奸。众人半信半疑。不一会儿,王甫矫诏调来张奂及五营兵士前去攻讨窦武。张奂在当时也是较有声望的名将,王甫又确实带着圣旨。窦武一方的官兵见状,先已夺气,纷纷逃出。窦武、窦绍父子逃到洛阳都亭时被追兵围住,惶恐万分,先后拔剑自杀。至此,窦武、陈蕃发动的诛讨宦官的斗争彻底失败了。

窦武诛杀宦官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他在最后的关键时刻离开宫殿,给了敌人以反扑的机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