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周易》的起源

《周易》的起源

时间:2022-0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说起《周易》的起源,不得不提中华民族的三位“圣人”,即伏羲、周文王和孔子,正如《汉书·艺文志》中所言:“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所谓“文王演《周易》”,其实是为八八六十四卦作了卦辞,其第四子周公又作了爻辞。“伏羲画八卦”与“文王演《周易》”读书人大概都知道,而孔子对《周易》的贡献非研究《周易》的人士却鲜有人知。

说起《周易》的起源,不得不提中华民族的三位“圣人”,即伏羲、周文王和孔子,正如《汉书·艺文志》中所言:“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周易》的起源应追溯到约6600年前的中华祖先伏羲时代,“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系辞传》)。“包牺氏”即指伏羲,这一段文字是说伏羲通过观天察地画出了八卦,八卦恰是《周易》的基本构件。在那蛮荒时代,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有限,故只有更好地顺应自然,人类才能更好地繁衍生息。所以,画八卦恰是为占卜而画。不仅如此,伏羲作八卦,开辟了中华文字的纪元,也已成国人的共识。

商末周初,应该是中华文化兴起的时期,所以有“文王演《周易》,是中华文化的开端”一说。所谓“文王演《周易》”,其实是为八八六十四卦作了卦辞,其第四子周公又作了爻辞。多说一句,这个周公名旦,在思想文化方面是文王十八个儿子中最有成就的一个,也是西周时期最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被后世誉为儒学的奠基人,是孔子一生最为崇敬的圣贤之一,以致经常梦见,在《论语·述而篇》中便有记载:“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曹操在《短歌行》中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其周公也是指这个周公。《史记》中记载周公自谓:“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贤。”(洗一次澡多次挽起头发,吃餐饭多次将口中的食物吐出,为的是及时接待贤达之仕,唯恐怠慢而失去。)

自古有一种观点认为伏羲画八卦,文王将八卦重为六十四卦,其实这是错误的。在《系辞传》中记载:伏羲氏及神农氏时就有“盖取诸‘离’”、“盖取诸‘益’”、“盖取诸‘噬嗑’”等现象,显然那时已出现了重卦,还有了“益”、“噬嗑”等重卦卦名。所以,重卦之事一定不是文王所为,还应该是伏羲氏的功劳才更合情理。

春秋战国,是中国思想文化领域是空前绝后的繁荣时期,出现了老子、孔子、孟子荀子、墨子、曾子、庄子等多位思想家、哲学家,正是这时,孔子及其门人为《周易》作了传,产生了号称“十翼”的《易传》。关于《易传》十篇中某些篇章的作者古来也多有争议,有说产生于战国时期,甚至还有观点认为出现在秦汉时期。然而,不管谁作,作于何时,其哲学价值是众口一词、毋庸置疑的。

所以,现在所说的《周易》,应该是三位圣人——伏羲、周文王与孔子(包括其门人)共同智慧的结晶。

“伏羲画八卦”与“文王演《周易》”读书人大概都知道,而孔子对《周易》的贡献非研究《周易》的人士却鲜有人知。

《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论语·述而篇》第十七章又说:“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对上述两段记载的理解存有争议,孔子是五十岁开始学习《周易》吗?说上述话的时间是孔子多大岁数的时候?笔者赞同孔子是在七十岁左右的晚年说的这句话,意思是:如果能再给我一些时间,五年也好,十年也罢,我对《周易》的研悟就会更深了,就不会犯大错误了。因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是在六十八岁回到鲁国后发表的上述感慨,这样,把五十当成五十岁,与理不通。不过,上述这些论述足以证明了孔子不但喜欢《周易》,研究《周易》,而且“韦编三绝”,即多次将串《周易》竹简的牛皮绳磨断。孔子对《周易》的最大贡献是将《周易》在占筮功能的基础上又附加了哲学的内涵,使《周易》由一部纯卜筮之书变成了一部哲学经典,从而使之成为“群经之首”。

经常听中年朋友说自己学不了《周易》了,因岁数太大了,每当这时我都用孔子晚年才开始喜欢《周易》来鼓励他,增强其学《易》的信心。

关于《周易》起源的其他杂说也很多,比如是史前文明,是外星智慧等等,因无从考证,本书不予多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