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愚公移山,改造中国”

“愚公移山,改造中国”

时间:2022-0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1957年10月9日,毛泽东的一则批示,使山东省莒南县一个名叫厉家寨的小山村一举名扬全国。但是经过残酷的战争洗礼,到新中国成立前后,树木已被砍伐殆尽。农田面貌大为改观,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厉家寨人开山辟地的豪气和经验,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重视。

“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1957年10月9日,毛泽东的一则批示,使山东省莒南县一个名叫厉家寨的小山村一举名扬全国。

这个村在成立合作社以后,依靠集体的力量,开山劈岭,填沟整地,改造自然,使山乡面貌焕然一新,粮食产量逐年提高,提前八年实现农业发展目标,成为当时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颗新星。

从莒南县城东去35公里,有一座海拔五百多米的山,名字就叫大山。山脚下散布着厉家寨、张家寨、徐家寨、大山河、寨子河五个山村。当年闻名全国的厉家寨公社大山农业社就是由这五个山村组成的。西面是怪石嶙峋的大山,中间是葡萄山,东面有座秋牧山。自西而东排列着东岭、小岭、魏家岭、东北岭、水红岭五道沙岭。山洪在山坡上冲出了一百多条干沟,大山河、寨子河分别从大山北和葡萄山东蜿蜒而下。人们称大山农业社的自然形势是:“三山环抱,五岭起伏,沟壑纵横,两河贯穿。”

这里的6500亩耕地,被这些山、岭、河、沟分割得零零碎碎,“瓢一块,碗一块”,有的十几块才能凑成一亩地。在这些土地中,有5400亩是歪歪斜斜的山岭梯田,只有1100亩地比较平展。有九成的土地是青石渣子、黄石渣子、红石渣子地,土层只有二三寸厚。

过去这里的山上,经过世世代代的栽种,曾经有许多树木。但是经过残酷的战争洗礼,到新中国成立前后,树木已被砍伐殆尽。巍峨的大山上,只剩下一些耸立的巨大黑石,成了刀削般的悬崖峭壁。由于水土保持不好,这里的土地既不抗旱又不抗涝。每逢下大雨,山洪暴发,河沟漫溢,洪水卷石挟沙,横冲直撞,常常有一间屋那么大的石块,从山上滚落到沟底,石山撞击,地动山摇。因此,年年都有三五百亩地连庄稼带熟土被水冲走。

有一年,一场大雨过后,农民厉永谦家租种的五亩地,全部变成了沙滩,只好全家出走要饭。厉月秀的五亩地被冲毁,全家被迫逃荒到东北。大山河从前只是一条十几米宽的水沟,几十年的时间就冲成了一条百多米宽的大河,河床淤高了五米。当地的“农民诗人”厉守禄这样描绘厉家寨当时的自然环境:

穷山恶水种地难,

又怕涝,又怕旱,

十年就有九年歉。

沙子岭,旱龙岗,

石头渣子上种谷粮;

耕地碰断犁,

锄地叮当响。

在这样的地里种庄稼,产量很低。种麦子每亩不过收四五十斤,种高粱也不过打百十斤,农民生活极为贫困。有70户常年要饭,180户当雇工,90多户逃荒到东北,大多数农民都是半年糠菜半年粮,能够吃饱瓜干、高粱的就算是富裕户了。十冬腊月里,十家就有三四家没有被子,百分之三十的妇女穿不上棉裤。当时的农民都说:穷人有三条棍——先放羊,后放牛,拉几年要饭棍到了头。

医治贫穷靠奋斗。新中国成立后,厉家寨农民以空前高涨的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来。1953年厉家寨成立农业合作社以后,向自然界展开了大规模斗争的积极性更高。他们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与自然抗争。

寨里有个叫厉月举的农民,带领社员开始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使当年粮食亩产显著增长。1955年,厉家寨由十三个初级社合并成大山农业社,厉月举被推选为社长兼党支部书记。为了夺取全社农业高产,他提出“让河流改道,叫土地翻身”的口号,掀开了整山治水战天斗地的新篇章。

是年冬,他看到高级社比初级社具有更大优越性,土地归集体所有,打破了原来的地界、山界、河界,大牲畜、生产农具等归集体所有,劳动更加集中,生产更加齐全,实行按劳计酬。过去想办但办不到的事,现在依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就可以办到了。他以更大的决心决定大规模地更高质量治岭整地、治山治水。

随后,他带领全社干部群众齐上阵。厉家寨人先是治水,在大山河上游修建了两座水库——东风水库和龙门水库,并建成了长140多米的地下拦河坝,抬高水位修成石渠,把河水引出来流入村南一片平原地浇灌农田。经过努力,清清的河水穿村而过,把几百年的灾害河变成兴利河。1955年年底,厉家寨人苦战一个冬春,在三座岭上凿通四条溢洪道,修建四座连环水库,迫使竖水横流。四座连环库里的余水流往寨子河,座座水库能蓄、能排、能灌,既留住了水,又保住了土。当时的口号是:“冰冻三尺,雪下一丈,寒风刺骨,不当败将。”

竖水横流工程让厉家寨人尝到了甜头,接着治山,削岭,修梯田。无论是炎炎的夏日,还是浓浓的雨夜,厉家寨人头戴草帽,或戴着苇笠、身披蓑衣,肩扛铁锨,筑河坝、修水库,改河道,开山辟地,治理旧山河。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动力,没用一斤炸药,厉家寨人凭着“愚公移山”的精神,全靠每个人的一双手,两个肩,一把镐头,一张铁锨,车推人挑,大干苦干拼命干,兴修农田水利,完善综合性水土保持工程。

厉家寨几年艰苦奋斗,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凿通了三道岭,削平十一个岭头,填平二十一个大汪(坑)、三百多道水沟,将五条山河改道,把上千块零碎土地连接成片,扩大耕地面积192亩。修水库10座,砌成86眼井,闸山沟2000多条,整成高标准“三合一”梯田1520亩,粮食由互助组的亩产230斤到初级社的亩产400斤再到高级社的亩产550斤。

厉月举是个好带头人。他带领群众改河道,削岭头,建水库,闸山沟,砌石井,并地块,整梯田,科学种田,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通过兴修水利,大搞梯田和生物措施紧密结合,把4000多亩山岭地变成了水平化、绿化、水利化的“三化”梯田。农田面貌大为改观,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1956年,全社粮食亩产达到276公斤,提前十年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指标,被誉为“英雄的大山社”。

1956年年底,厉家寨农业社社长厉月举出席了山东省首届社会主义农业建设积极分子大会。1957年2月,他光荣地出席了全国首届农业劳动模范代表会议,荣获“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称号,受到毛泽东、周恩来、陈云、邓小平、彭德怀、邓子恢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

显然,这是一个现代“愚公移山”的故事。

厉家寨人开山辟地的豪气和经验,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重视。1957年,厉月举参加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回来后,根据会议要求,制定了本社增产计划,编写了厉家寨治山治水事迹材料,上报到县委办公室,县委将这两份材料合并整理成《山东省莒南县厉家寨大山农业社千方百计争取丰收再丰收》的报告,并以中共莒南县委工作组的名义逐级上报。

同年10月9日,毛泽东看了这个报告后欣然批示道:

此件值得一阅。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请同志们在今冬明春每县选一个好例寄给我,准备编一本书。请在1958年2月底以前直接寄我。要的是经过考察无虚假内容的一个合作社的生动叙述。如蒙做到,十分感谢。此外,省、地、县三级的农业计划纲要,也请你们同时寄给我。尚未做好的,可在1958年5月1日寄给我。(《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六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599页)

当时,中共中央八届三中全会正在北京举行。毛泽东同时批示:把中共莒南县委工作组的报告和他对这一报告的批语,立即付印,发给与会代表每人一份。

1957年12月,继毛泽东的批示后,国务院授予厉家寨“英雄社战胜了穷山恶水”的锦旗。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莒南县委书记杨雷介绍了大山农业社的先进事迹,还展览了莒南县制作的《英雄社战胜穷山恶水》的沙盘模型。厉家寨人民战天斗地的事迹,先后被新华社、《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大众日报》多次报道。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海燕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厉家寨事迹的专题片。

全国各地各级组团到厉家寨参观的人群络绎不绝。

《人民日报》1957年10月13日长篇报道是:《开山劈岭填沟挖渠改造自然——大山农业社做出建设山区的好榜样》。这个报道是在毛泽东做出批示4天后上报的,所附编者按是这样写的:

大山农业社成功的事实,使我们更加相信:只要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合作制度的优越性,只要无限地发扬广大群众的集体力量和集体智慧,只要有愚公移山的坚强的毅力,任何贫困、落后的山区面貌,都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过来。

毛泽东的批示传到厉家寨,人们欢喜若狂,奔走相告。“农民诗人”厉守禄高兴地编了这样一段快板:

毛主席表扬咱移山,咱要更把干劲添。

愚公精神代代传,永不骄傲不自满。

前段成绩算开头,挖山不止永向前。

勤劳、智慧、勇敢的厉家寨人,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极度的贫困,敢于整山治水,战天斗地,在山岭薄地上修整创造出“三合一”梯田,使粮食亩产量大幅度上升,赢得粮食大丰收,提前十年实现国家粮食发展纲要指标,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业绩。他们发扬愚公移山精神,为全国的山区农田基本建设闯出了一条新路。

“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的批语,传播到各地。后来,人们截取了“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八个字,作为治山治水的口号,响遍全国,至今给人以震撼和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