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时间:2022-0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是庄子对人生大彻大悟后得出的结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尽的,是没有边际的。“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这是庄子提出的养生必须遵照的基本原则。因为名誉有害心性,刑罚有害生命。毛泽东开篇即讲:子维庄生有言:吾生也有涯,而智也无涯。苟有志于学问,此实为必读而不可缺。

熟悉庄子的人都知道,庄子是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养生学家。《庄子》内篇有《养生主》一文,专论养生。他在文章开头即说: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庄周先生此段话的大意是,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穷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知识,势必劳心伤神,感到困惑,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追求知识,那可真是十分危险的了!做了好事不要贪图名声,做了坏事不至于触及刑罚。依循自然之理,把它作为处世的常法,这就可以保养形体,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养护精神,就可以尽享天年。

这里,庄子主要谈养生之道。这段话居文章之首,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可视为庄子养生学的思想大纲。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是庄子对人生大彻大悟后得出的结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尽的,是没有边际的。在无限的时空中,人生若白驹之过隙,是那么的短暂。人生的“有涯”和认识的“无涯”之间的矛盾,是摆在每一个人面前,谁都得面对、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如果以人生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人们企图在短暂的人生中去认识无穷的世界,那真是太危险了!

“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既然知道如此危险,却还要不停地追求无穷的知识,这岂不是更加危险了吗?

庄子正视这一矛盾,感叹人生之短暂、世界之无穷。慨叹人生的有限性和时空的无限性。时空自身是无限的,但对某一具体的人是有限的,因而谁也无法突破时空的局限,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知识的局限。可世上偏偏有许多人,无视人生的有限性与世界的无限性。他们或心高志远,要穷尽真理;或欲壑难平,汲汲于功名利禄。庄子向世人大声疾呼:既然知其危险,为何还要孜孜不倦地追求呢?意在要人们悬崖勒马,迷途知返。

庄子的意思不是“反知识”,而是要人“超越知识”。他认为学知识是以了解养生的道理,也就是了解自然变化的道理为主。了解之后,便应顺应自然的变化,不要再追逐多余的知识。否则便是迷路了。

在庄子看来,什么功名利禄,什么穷尽真理,与生命比起来都不重要。唯生命比什么都宝贵,所以要精心养护。“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这是庄子提出的养生必须遵照的基本原则。前两句意为:养生之人,不可为善,因为善就要接近名誉;也不可为恶,因为恶就会刑戮加身。意即忘掉善恶,顺应自然。即使为善为恶,也要做到做好事不追求名誉,做坏事不触犯刑罚。后一句意为:顺应自然的中道,把它作为处世的常法。可见庄子的养生理论亦包括处世哲学

庄子处于战国时期,生遭乱世,保住生命,不掉脑袋,是庄子养生的关键。“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则是养生的根本对策。因为名誉有害心性,刑罚有害生命。为保住心性和生命,就要“缘督以为经”,在名与刑之间找出一条出路来。

庄子认为遵照他所提出的养生的基本原则,就可以实现养生的四大目标:保身、全生、养亲、尽年。“保身”是免遭刑罚,自我保护。“全生”即保全心性或自然天性。“养亲”的“亲”,即指人的精神。“养亲”即养护精神。人的形体、心性、精神都保养好,就可以享尽天赋的寿命。庄子提出的基本养生原则,谈养生强调养神,但也谈养形和养性,三者是统一的。

青年毛泽东对庄子的养生学说是赞同的,尤其对“吾生也有涯,而智也无涯”这句名言十分欣赏。

1917年夏,他在为同学萧子升的《一切入一》读书笔记写的序言中,引用了《庄子》这句话。毛泽东开篇即讲:

子维庄生有言:吾生也有涯,而智也无涯。今世学问之涂愈益加辟,文化日益进步,人事日益蕃衍,势有不可究诘者。惟文化进矣,人之智慧亦随而进,则所以究诘之者,仍自有道也。顾究诘也同,而有获有不获,则积不积之故也。(《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82页)

庄子谈“生有涯”与“知无涯”的关系,意思是人生有限,知识无尽,要养生长寿就不要用有限的生命去寻求无尽的知识。他的养生观有消极避世的一面,是“无为”的一种表现。

青年毛泽东为学友萧子升的《一切入一》笔记作序,则对庄子“生知论”做正面理解和引申。认为今世学问、文化、人事都在发展,“人之智慧亦随而进”。在探讨和研究学问过程中,随时都会遇到疑点和难处,而要攻克读书上的困难,唯有不断地获得和积累,以人生有限的生命,孜孜不倦地追求无穷的知识,才能日积月累,积久成学。这是为学者应持的态度和精神。

庄子的“生知论”是排斥求知的,毛泽东的“生知论”是推动求知的。

毛泽东一生勤奋好学,是个终生与书为伴的人,这是大家所熟知的。毛泽东曾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从湖南一师求学时代起,毛泽东就立志探寻宇宙的大本大源,想读尽天下书。他曾在给萧子升的信中写道:

经之类十三种,史之类十六种,子之类二十二种,集之类二十六种,合七十有七种。据现在眼光观之,以为中国应读之书止乎此。苟有志于学问,此实为必读而不可缺。然读之非十年莫完,购之非二百金莫办。(《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37页)

毛泽东虽然没有购买并读完这些经史子集,但已读了不少,故对“国学”造诣很深。先秦诸子百家学说,宋明理学,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历代史著,以及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人的学说等,他都做过认真的研读。

青年时代毛泽东曾写过一副自勉联:

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

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这副联语是化用明代学者胡居仁所撰的对联: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这副对联体现了毛泽东对积学贵有恒精神的称道。

因而,从青年时起毛泽东立言以身心之修养、学问之研求为主,用功读书,持之以恒。

还是在为同学萧子升读书札记作的序中,毛泽东在说明积不积学问与有获有不获的重要关系后,进而把读书积学比作修筑百丈之台,须从一砖一石开始,更显露出其积学贵有恒的观念。他继续写道:

“今夫百丈之台,其始则一石耳,由是而二石焉,由是而三石四石,以至于万石焉。学问亦然。今日记一事,明日悟一理,积久而成学。高以下基,洪由纤起,在乎人之求之而已。等积矣,又有大小偏全之别,庇千山之材而为一台,汇百家之说而成一学,取精用宏,根茂实盛,此与夫执一先生之言而姝姝自悦者,区以别矣。”(《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82页)

毛泽东一生读书积学,恒久而不间断。他那似百丈高台的渊博学识,正是一砖一石日积月累地筑起来的。

毛泽东自幼时起饱读诗书,且终生吟诗赋词不间断。

自少年时代起,毛泽东就善于挤时间看书学习。长沙求学时期他勤学苦读,如在一师读书期间,他曾把屈原的《离骚》一丝不苟地抄录到笔记本上。

革命战争年代他利用战争空隙争分夺秒地研读。在延安时期,他读艾思奇的《哲学与生活》一书时,曾亲笔作了三千余字的摘录,还致信艾思奇虚心求教,等等。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更加嗜读。1958年,在游览成都武侯祠时,他曾将祠中的数十副对联全都让随行人员抄写下来。他曾多遍读《资治通鉴》,经常翻阅卷帙浩繁的“二十四史”……

中南海毛泽东的故居更是书天书地,居室的书架上摆满了书,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连厕所里也摆放着书。

为了读书,毛泽东把一切能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可以说毛泽东一生从未放弃对书本的钟爱。病重临终之前,在弥留之际,他仍在坚持看文件、听工作人员给他读书、读文件……直到离世。

青年毛泽东引用《庄子》“吾生也有涯,而智(知)也无涯”这句名言,目的是与同学共勉。

这也是毛泽东青年时代即立下的积学贵有恒的精神。

他一生认真读书,勤学不倦,体现了“生有涯而知无涯”的学习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