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本人“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本人“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时间:2022-0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卫灵公向孔子请教行军布阵之法,他回答说“未之学也”。在离开中村之前,毛泽东向全体指战员讲话时说:上级让我当师长,但是,本人“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毛泽东认真履行师长职责,召集会议鼓励大家说:上级让我当师长,但是,本人“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又借助俗语,启迪大家都来当参谋长,群策群力打好仗。“军旅之事,未之学也”,也并不完全是毛泽东的谦虚之词。

许多人都以为孔子只是个文质彬彬的儒者,不知道他也曾经指导过战争。各诸侯国国君也与孔子讨论军事问题。《论语·卫灵公篇》第一章记载: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

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明日遂行。

卫灵公:姓姬名元,卫国国君。孔子周游到卫国时,他是在位国君。

陈:同“阵”。军队作战时布列的阵势。

俎豆之事:“俎”和“豆”都是古代祭祀时的礼器,举行礼仪时用它们。俎豆之事,指礼仪一类的事情。

军旅之事:军和旅皆为古时军队编制单位。《周礼·地官司徒》:“五旅为师,五师为军。”孔子以军旅合称,以借指军事、战争。

本章大意是:卫灵公问孔子,军队怎样排兵布阵。孔子回答说:“祭祀礼仪一类的事情,我曾经听说过;军队作战方面的事情,我没有学习过。”第二天,孔子便离开了卫国。

“军旅之事,未之学也。”郑玄《论语正义·卫灵公》条注释:“军旅末事,本未立,不可教以末事。”那么,什么是本事?宋邢昺疏:“本者,谓先教民使得所养,知尊君亲上之义也。本立,乃教以兵事。”

孔子这里“俎豆之事”与“军旅之事”对举,而且声明对前者“尝闻”,对后者“未学”,此中大有深意,后儒邢昺和郑玄关于“本事”与“末事”的解释基本合于孔子之意。卫灵公是“无道”之君(《论语·宪问篇》第十九章),他来“问陈(阵)”,要发动战争,孔子当然反对。孔子说你要了解以礼治国我学过,你要了解兴兵打仗我没学过!让卫灵公碰了个软钉子。

其实,孔子说自己“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只是一种借口。他即指导过鲁国抗齐战争(《左传·哀公十一年》),又指导过鲁国平息内乱的战争(《左传·定公十二年》《公羊传·定公十二年》),这说明孔子有战争指导大才。而且,孔子还教给学生军事技能。孔子所谓“六艺”教学,即礼、乐、射、御、书、数,它侧重于才能和技术训练。其中射,指射箭;御,即驾车。均为军事技能,用于兴兵打仗之事。

卫灵公向孔子请教行军布阵之法,他回答说“未之学也”。孔子不是真不懂,是他反对战争,尤其是不义之战。“子不语”,从来不讲。

毛泽东运用孔子“军旅之事,未之学也”这句话,是在他带领红军在井冈山创建革命根据地时期。

1928年3月底,毛泽东在中村得到了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失利的消息后,便立即率领部队继续向湘南方向前进,以接应和掩护朱德、陈毅的部队同湘南农军向井冈山转移。在离开中村之前,毛泽东向全体指战员讲话时说:

上级让我当师长,但是,本人“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可是,中国有句俗话;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三个臭皮匠,凑成诸葛亮。我们有这么多战士,这么多干部,大家都来当参谋长,大家都来当师长,只要群策群力,不愁打不好仗! (高凯、于玲主编:《毛泽东大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532页)

南昌起义之后,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领导发动了秋收起义。这次起义没有沿用国民革命军的番号,而将起义部队统一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下辖三个团,共约5000余人。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领起义军转入江西,在永新县的三湾村进行了改编(即三湾改编),由原来的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随后,得到当地武装袁文才和王佐的帮助,上了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7年11月中旬,在共产国际代表罗米纳兹主导下,中央临时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批评湖南省委在秋收起义指导上“完全违背中央策略”,指责毛泽东应负严重的责任,决定撤销其政治局候补委员和湖南省委委员职务。

1928年3月上旬,中共湖南特委派了周鲁来到井冈山,贯彻执行中央会议决议和12月31日给湖南省委的指示。周鲁指责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前委“工作太右”,“烧杀太少”,批判毛泽东是“右倾逃跑”、“枪杆子主义”。周鲁下车伊始,就发号施令,取消前委,另行成立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党委,由何挺颖任书记,毛泽东任师长,还错误地传达了临时中央对毛泽东的党内处分,将“开除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宣布为“开除党籍”。

3月中旬,根据湖南特委的指示,毛泽东被迫率领部队离开井冈山向湘南挺进,配合湘南暴动。毛泽东率部进驻湖南酃县南部中村,在这里开始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实际行动。毛泽东认真履行师长职责,召集会议鼓励大家说:上级让我当师长,但是,本人“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又借助俗语,启迪大家都来当参谋长,群策群力打好仗。

毛泽东上过师范学校,未进过军校半步,他耍笔杆子不愿摸枪。据陈士榘上将回忆,他只见过一次毛泽东挎枪。就是这次改任师长之时。4月,毛泽东与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会师后,曾戏谑地对朱德说:“挎上盒子枪,师长见军长。”

“军旅之事,未之学也”,也并不完全是毛泽东的谦虚之词。他虽然在辛亥革命后,在湖南新军当过半年兵,只学过点“步法”和“肩枪”等简单军营日常生活知识。毛泽东没有进过军事院校,他先后读了“六年孔夫子”,又在“一师”学了五年。他的军事理论和军事指挥才能,完全是后来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学来的。大革命失败后,在汉口党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1935年遵义会议上,凯丰批评毛泽东说:无非是靠《三国演义》《孙子兵法》指挥作仗。毛泽东反问道:你说《孙子兵法》一共有多少篇?第一篇的题目叫什么?请你讲讲。凯丰顿时语塞,答不出来。于是,毛泽东批驳说:你怎么晓得我就熟悉《孙子兵法》呢?

延安初期,为了总结十年内战时期在军事斗争上的经验教训,毛泽东才比较系统地读一些军事著作。他通过多种渠道从国民党统治区购买并仔细研读了一批军事方面的书籍。如德国克劳塞维茨写的《战争论》,日本人写的军事操典,苏联人写的论战略、多兵种配合作战等,并仔细地研读了《孙子兵法》。1936年12月,毛泽东撰写出《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部军事著作,以及后来的《论持久战》,等等。这成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代表作。

孔夫子讲“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是以此为借口批评卫灵公治国舍本逐末,图谋发动战乱;毛泽东讲“军旅之事,未之学也”,虽然也暗含对临时中央主观决策乱处罚的批评,但是主要在于突出红军官兵群策群力是“诸葛亮”,他不懂军事被迫当师长依靠大家也能打好仗、打胜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