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答复子路和冉有不一样

答复子路和冉有不一样

时间:2022-0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子路、冉有和公西华都是孔子的学生。毛泽东对孔子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方法十分赞赏。同一个问题,他答复子路的跟答复冉有的就不一样。子路是急性子,对他的答复就要使他慢一些;冉有是慢性子,对他的答复就要使他快一些。这点对毛泽东影响很大。毛泽东所讲的这点,正是中国的教育长期存在的一大弊端。毛泽东认为当好先生,首先要先当学生。孔子就是很了解他的学生的,他对子路和冉有两位学生的性格、思想、做派就了如指掌。

论语·先进篇》第二十二章: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路、冉有和公西华都是孔子的学生。子路(前542—前480年),姓仲名由,字子路,一字季路,春秋末期鲁国之卞(今山东泗水县东)人。冉有(前522—?),姓冉名求,字子有,亦称冉子,鲁国人。公西华(前509—?),姓公西,名赤,字子华,亦称公西华,鲁国人。

本章大意是:

子路问:“听到了就去做吗?”孔子说:“有父亲和兄长在,怎么能听到就随便去做呢?”

冉有问:“听到了就去做吗?”孔子说:“听到就去做。”

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就去做吗,您回答说‘有父兄在’;冉求问听到就去做吗,您说听到了就去做。我有些被弄糊涂了,冒昧地来请教。”

孔子说:“冉求做事往往退缩不前,所以我鼓励他大胆去做;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要抑制他慎重做事。”

本章记述了孔子在教学活动中,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方法施行教育,也就是所谓“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孔子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教学。“由也兼人”,由,指仲由,即子路。兼人,兼有两个人的胆量。是说子路遇事鲁莽,所以当他提出“闻斯行诸”,孔子就用抑制的办法“退之”,说有父兄在,怎么能立即去做呢?而冉有提出同一问题时,因冉有平时遇事退缩,孔子就用鼓励的方法“进之”,说“听到了就立即去做”。对于同一个问题,对不同的人给予不同的回答,这是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的生动体现,对今天仍然具有启发借鉴意义。

同样,孔子在答复别人“问仁”“问孝”“问政”“问学”时,常常因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情形,做出不同的回答。如《论语·为政》篇记载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和子夏四人“问孝”,孔子的回答因人各不相同。宋朝程子注释说:“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朱熹《四书集注·论语集注》)孔子对不同的人提出的同一“问孝”问题,都予以不同的解答,这种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反映了孔子对认识和教育规律的深刻理解,对中国教育有深远影响。

毛泽东对孔子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方法十分赞赏。1944年3月,毛泽东在关于陕甘宁边区文化教育问题的讲话中说:

在教学方法上,教员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讲课。教员不根据学生要求学什么东西,全凭自己教,这个方法是不行的。教员也要跟学生学,不能光教学生。现在我看要有一个制度,叫作三七开。就是教员先向学生学七分,了解学生的历史、个性和需要,然后再拿三分去教学生。这个方法听起来好像很新,其实早就有了,孔夫子就是这样教学的。同一个问题,他答复子路的跟答复冉有的就不一样。子路是急性子,对他的答复就要使他慢一些;冉有是慢性子,对他的答复就要使他快一些。(《毛泽东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16页)

孔子办学有弟子三千,诚如毛泽东所说,“程度不齐是事实”,孔子的办法便是因材施教。

毛泽东很赞赏这个办法。即同样一个性质的问题,他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用不同的方法对不同的人进行教育。

孔子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不同的教学。这点对毛泽东影响很大。受其影响,毛泽东在讲话中谈到学校的教学方法时,他强调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即教员要根据学生的要求来教学。这是坚持以受教育者为本位,是教育工作中应当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毛泽东认为“教员不根据学生要求学什么东西,全凭自己教,这个方法是不行的”。毛泽东所讲的这点,正是中国的教育长期存在的一大弊端。即中国的教育是以教育者为本位的,即以教师等施教者为中心,教师讲课的好坏是以同行听课的效果来判断的,教学的内容则主要是以施教者认为是否有用。

毛泽东在讲话中还强调一个教学方法,即他主张“教员先向学生学七分,了解学生的历史、个性和需要,然后再拿三分去教学生”。也可以看作七分学三分教,教学相长的问题。毛泽东认为当好先生,首先要先当学生。作为一个老师,除了书本知识课堂教学之外,还要求做到深入学生中去,和学生打成一片,做他们的朋友,了解他们的性格和要求,了解他们的历史,以及各自的特长和弱项,从而按照不同对象,有针对性地教诲。孔子就是很了解他的学生的,他对子路和冉有两位学生的性格、思想、做派就了如指掌。

由此可见,毛泽东在谈到教育工作问题时,是十分注意因材施教的,他一向反对“八股式”的千篇一律的教条主义方法。现代教学提倡尊重学生个性。不可否认,现在许多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尊重学生个性,使学生成为无个性的机械人。因此,毛泽东对“因材施教”的看法对于今天的教育来说,仍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