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叔孙通是纵横家

叔孙通是纵横家

时间:2022-0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叔孙通,生卒年不详。于是,赏赐了叔孙通丝绸二十匹、衣服一套,任命为博士。等项梁来到薛郡,叔孙通便跟从了他。叔孙通穿着儒生的衣服,汉王厌恶他。对此,刘邦非常厌恶。一个多月后,叔孙通说:“皇帝可以来检查观看了。”等典礼结束,再举行正式的宴会。前后共斟九次酒,谒者便宣布“宴会到此为止”。

叔孙通是纵横家——品躲过“焚书坑儒”灾难的纵横家叔孙通

叔孙通,生卒年不详。秦末汉初儒生。薛(今山东枣庄薛城北)人。曾为秦博士。秦末农民战争中,先为项羽部属,后归刘邦,仍任博士。

本书前面在讲“纵横家子贡”一篇时,已引征毛泽东读《智囊·子贡》的批语,其中有一句:

孟轲、韩非、叔孙通辈,都是纵横家。(《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65页)

毛泽东认为叔孙通“是纵横家”。

其实,毛泽东在别处也关注到叔孙通。1964年8月30日,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讲到黄河流域的水利建设时,说到齐桓公和秦始皇,随便提到叔孙通:

秦始皇是个好皇帝,焚书坑儒,实际上坑了四百六十人,是属于孟夫子那一派的。其实也没有坑光,叔孙通就没被杀么。(陈晋:《毛泽东之魂》,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287页)

秦始皇焚书坑儒而叔孙通未被杀害,这是秦二世以前的事。应该是发生在叔孙通青少年时期的事情。

叔孙通在秦末时,以文章博学而被征举,等着被诏封为博士。

几年之后,陈胜在山东一带起兵,使者把这件事报告给朝廷。秦二世召集博士中的儒生们提问说:“从楚国征调的戍边的士兵攻打蕲县,进入了陈县,在你们看来应该怎样办?”

博士儒生三十余人上前说道:“做国君的臣属不能心有异念,心有异念就是反叛,这是死罪,不能赦免。希望陛下赶快调发军队击溃他们。”

秦二世生气了,露出难看的脸色。

叔孙通上前说:“他们讲得都不对。现在天下已经统一成一体,毁掉了郡县的城堡,熔化了他们的武器,向天下表示不再征用它们。而且上面有英明的君主,下面有明确的法令,能让人人尽责,各方统一,哪里还胆敢有反叛的人!现在这些不过是一伙像鼠、狗一样偷窃的盗贼罢了,哪有什么必要在嘴上谈论他们。郡守、郡尉都正在抓捕他们,并给他们定罪,还有什么值得担忧的。”

秦二世高兴地说:“好。”他又向所有的儒生提出问题,他们有的说是反叛的罪名,有的说是偷盗的罪名。秦二世便让御史清查那些说是反叛罪名的儒生,交给执法的官吏惩办,原因在于这不是他们应该说的。而说是偷盗罪名的儒生都没有再追究。

于是,赏赐了叔孙通丝绸二十匹、衣服一套,任命为博士。叔孙通既已出宫,返回到馆舍,儒生们说:“先生讲话怎么这样的投合君王的口胃呀?”叔孙通说:“各位不知道,我几乎是没有能够逃出虎口!”说罢,他便逃离而去。

叔孙通来到薛郡,薛郡已经投降了楚军。等项梁来到薛郡,叔孙通便跟从了他。项梁在定陶战死,叔孙通就跟随楚怀王。楚怀王做了义帝。迁到长沙,叔孙通留下来事奉项王。

刘邦后称汉高祖。高祖二年,刘邦率五个诸侯的军队攻入彭城,叔孙通投靠了汉王。汉王失败向西逃走,他因此最终跟从了汉军。叔孙通穿着儒生的衣服,汉王厌恶他。于是他改变装扮,穿上短衣,依照了楚人的样子,汉王才高兴起来。

叔孙通投降汉王之后,跟从的儒生弟子有一百多人,可是他并没有推荐过谁,而只是专门挑拣过去的那些盗伙中强悍的人推荐上去。弟子们都私下里骂说:

“事奉先生好几年了,侥幸得以投降了汉朝,如今却不能推荐我们,反而专讲那些刁顽之辈,是什么原因?”

叔孙通听说后,便对他们说:“汉王正在冒着矢石打天下。你们难道能够有力量参加到那些争斗中去吗?所以要首先推荐那些能够杀敌斩将举旗奋进的人。你们这些人暂且等我一等,我是不会把你们忘掉的。”

汉王任命叔孙通为博士,称号是“稷嗣君”。

汉高祖五年,已经统一了天下,诸侯共同在定陶拥戴汉王当皇帝。

群臣多起自布衣,不懂礼仪。宫廷饮宴之际,饮酒争功,醉了便狂呼乱叫,甚至拔剑斫柱,丑态百出。对此,刘邦非常厌恶。做这样的皇帝也没有什么乐趣呀!

叔孙通知道皇帝越来越厌恶这种事情,便建议皇帝说:

“那些儒生难于和他们夺取天下,但是可以与他们守护成业。我愿意征集鲁地的众位儒生,和我的弟子们一起制定朝会的礼仪。”

高祖说:“该不会太烦难吧?”叔孙通说:“五帝的乐制都有所变化,三王的礼法全不相同。礼制是根据时世人情的状况为大家制定的言行上的规范。所以,夏、商、周各朝的礼制经过继承、删减、增补而能够推知出来的情形,说明各代的礼制是不会相互重复的。我想大致地采取古代礼制和秦朝仪法相结合的办法来完成这件事。”

刘邦把秦朝烦琐的礼仪法令全都废除掉,只要求简便易行。他说:“可以尝试着这样做,但是要容易理解,估计是我所能够做到的,照此来办吧。”

于是,叔孙通奉命派遣使者,召集鲁地儒生三十多人。

鲁地有两个儒生不愿意参加进来,说:“您前后事奉了近十位君主,都靠着当面的逢迎而得到了器重和尊贵。如今国家才算平定下来,死的人还没有来得及安葬,受伤的人还不能动弹,又想着要制定礼乐。礼乐的产生,是要经过上百年的德行积累才能出现。我们不忍心去做您所要开始干的事情。您所要做的并不符合古代的情形,所以我们不去。您还是走吧,别玷污了我们!”

叔孙通笑道:“你们真是些见识短浅的儒生,不懂得时势变化的道理。”

于是,叔孙通和所征召的三十人向西而行,还有皇帝刘邦周围有学识的人,以及叔孙通的弟子共一百多人,在野外拉上围绳,进行演习。一个多月后,叔孙通说:“皇帝可以来检查观看了。”皇帝来观看后,让他们演示礼仪,说:“我能够做到这些。”便命令群臣学习操练,准备10月举行朝会。

汉高祖七年,长乐宫建成,诸侯、大臣们都前来参加10月的朝会。仪式是这样的:天亮之前,由谒者主持典礼,引导着大家按顺序走入殿门,在殿廷上陈列着战车、骑兵、步卒、侍卫,装备着武器,竖立起旗帜。有人传令“向前迈进”。殿下的郎中夹着台阶站立,台阶上共有几百人。功臣、列侯、将军和军吏则按次序排列在西面,面向东方;文官从丞相以下排列在东面,面向西方。大行设置九个接待宾客的官员,从上向下传达命令。这个时候皇帝才乘坐着辇车从屋中出来,侍官们举着旗帜传呼警戒,引导着侯王以下直到六百石级的官员按次序朝拜皇帝。从侯王们以下无不感到整肃敬重。等典礼结束,再举行正式的宴会。所有陪坐在殿上的官员都俯着身,低着头,按官位的高低次序站起身给皇帝敬酒道福。前后共斟九次酒,谒者便宣布“宴会到此为止”。

御史负责执行法令,对于那些不是按照仪式要求做的人,就要把他带出去。在整个朝会和宴会的过程中,没有人敢大声喧哗,违反礼节。

刘邦马上得天下,一向鄙视书生,拿儒巾当尿壶。这次,他不得不求助于儒生,大儒叔孙通制定了一系列礼仪制度,自此,群臣入殿举止有礼,稍有怠慢,便有吃板子的危险,喧哗失礼的事就此绝迹。

刘邦大乐,说:“我今天才知道当皇帝的尊贵啊!”便任命叔孙通做太常,赏赐了黄金五百斤。

叔孙通乘机建议说:“众弟子儒生跟从我已经很长时间了,和我一块参加制定朝仪,希望陛下您给他们授予官职。”刘邦将他们全部任用为郎官。叔孙通从宫中出来,把五百斤黄金全都赏赐给众儒生。众儒生都高兴地说:“叔孙通真是个有圣人之德的人,懂得什么才是当今朝廷要重视的事情。”

汉高祖九年,皇帝迁调叔孙通担任太子太傅。

叔孙通订立朝仪;遂使刘邦对儒术改变看法,演成高祖十二年过曲阜时首以太牢大礼祭祀孔子

高祖十二年,刘邦想要让赵王刘如意来替换太子,叔孙通向皇帝进谏说:“从前晋献公由于宠爱骊姬的缘故而废黜了太子,册封奚齐,结果晋国混乱了几十年,被天下人嘲笑。秦朝由于不能在早些时候确定扶苏为太子,使赵高得以用欺骗的手段拥立了胡亥,自己导致了宗祀的灭绝,这是陛下亲眼所见的事情。如今太子仁义孝顺,天下人都听说了;吕后同陛下您经过磨难,吃着粗淡的饭食,难道能够背弃吗!陛下您如果一定要废黜嫡子而册立小儿子的话,我倒愿意首先遭受死刑,用脖子上的血来涂染地面。”

刘邦说:“您不要说了,我只不过是讲着玩的罢了!”叔孙通说:“太子的事是关乎天下的根本问题。根本一旦出现动摇,天下便会为之震动,怎么能够拿天下大事开玩笑!”高祖说:“我听您的劝告。”等皇帝举行宴会,看到留侯张良招来的客人跟从着太子进来拜见,皇帝便没有更换太子的想法了。

汉高祖去世,惠帝即位,便对叔孙通说:“有关先帝的陵墓寝庙的事情,臣子们不熟悉。”把他调任为太常,负责制定宗庙方面的礼仪法令。后来,逐渐制定出汉朝的各种礼仪法令,这都是叔孙通担任太常时所讨论和写定的。

汉惠帝因为要到东面的长乐宫去朝见,有时还有小的会见,经常要清道而使百姓感到不方便,就建造了阁道,正好建在储藏兵器仓库的南边。叔孙通奏报事情时,乘机找个空隙,说:“陛下为什么要自己做主,在高祖陵寝的通道上建造阁道呢?高祖的祠庙,是汉朝始祖的所在,怎能够让后代的子孙迈过宗庙的通道而在上面行走呢?”惠帝感到很害怕,说:“那就赶快把它们拆毁了。”叔孙通说:“皇帝是没有过失的。如今已经这样做,百姓都知道了这件事,现在把它们毁掉了,就是告诉大家皇帝有过失。希望陛下在渭河的北面再建造新庙,让高祖陵寝的衣冠每月出游到那里,增加扩大宗庙的规模,这才是扩大孝道的根本。”皇帝便下诏让有司建造新庙。

惠帝曾在春天外出到离宫游玩,叔孙通说:“古代的时候有一种在春季到来品尝鲜果的典礼,现在樱桃正好成熟。可以进献,希望陛下出游时,乘此机会拿着樱桃进献给宗庙。”皇帝便同意了这样的建议。各种进献鲜果的典礼从此产生了。

终观叔孙通一生,他曾经游说秦二世、项梁、霸王项羽、高祖刘邦和汉惠帝,特别是制定汉朝朝仪,对稳定西汉政局给民众以休养生息的生存环境,起到了较好作用,是个神通广大的说客谋臣。毛泽东说他是纵横家,是就他一生政治生涯的主要特点而言的。

司马迁于《叔孙通传》后评论道

语曰:“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信哉!夫高祖起微细,定海内,谋计用兵,可谓尽之矣。然而……叔孙通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大直若诎,道固委蛇”,盖谓是乎?(《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司马迁的意思是说:古语讲:“价值千金的毛皮衣,不是靠一条狐狸的腋毛完成的;高楼广殿的椽柱,不是用一根树木的枝干造成的。三代的鼎盛事业,不是凭借一个士人的智谋成就的。”的确如此啊!高祖出身于低微的身份,平定了天下,在运用谋略、率兵打仗方面,可以说是达到了极致的程度。然而……叔孙通迎合世情,考虑事务,制定礼仪,去留根据时势的变化而与之相适应,最后成为汉朝儒家的宗师。“最直的好像是弯曲的,因为所谓的道本来就是在曲折发展的”,这大概说的就是上面的情形吧!

毛泽东对纵横家叔孙通还是取肯定之义。叔孙通给秦二世没出好主意,在项梁、项羽处表现不详,给汉高祖、汉惠帝可是出了有价值的主意,证明他是个有作为的纵横家。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都有叔孙通篇幅不短的传记,可证明两位大史学家也给予了他相应的地位。

有一点需要讲明:叔孙通不在先秦诸子之例,他的纵横家生涯主要在秦汉交替之时。毛泽东论述纵横家,在孟子、韩非之后,即举出他,可见重视此人。连类而及,写下此文以助其传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