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秦帝鲁连耻

秦帝鲁连耻

时间:2022-0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张良家族五世为战国时韩国大臣,秦灭韩后,他力图恢复韩国,曾经派刺客在博浪堆刺杀秦始皇未果;“秦帝鲁连耻”,鲁连即鲁仲连,他说服赵、燕等国反对暴秦的故事已见前引。毛泽东此次引用《临川被收》诗句,只是为了深入分析谢灵运的矛盾心理,其实,谢灵运的造反与张良、鲁仲连的抗秦还不在一个精神层面上。毛泽东对他的政治作为并非持同情态度,对他的思想品德也不是肯定的。

毛泽东一生满溢爱国情怀,鲁仲连“义不帝秦”使他永难忘怀,时常提起。

据整理毛泽东遗留图书的张贻玖介绍:

毛泽东爱读谢灵运的诗。在一部清代武英殿版的二十四史《南史·谢灵运列传》中,他仔细阅读并圈点了有关谢灵运及其家族的记载,对谢灵运的生平、思想、志向、作为等都做了详细的考察。

在《古诗源》《汉魏六朝三百名家选》《昭明文选》等诗文集中,对谢灵运的诗,他都有许多圈点,多次阅读。《古诗源》收谢灵运诗二十四首,毛泽东作了圈画的就有二十二首。对谢灵运那些刻画自然风物的清丽诗句,如《邻里相送至方山》中的“解缆及流潮,怀旧不能发。析析就衰林,皎皎明秋月”;《过始宁墅》中的“剖竹守沧海,枉帆过旧山,山行穷昼顿,水涉尽洄沿。岩峭岭稠叠,洲萦渚连绵”;等等,毛泽东都在句旁画着直线、曲线或曲线加直线,在句下还连画着两三个圈。该书编者注释中,评论谢灵运诗歌“一归自然”“匠心独运”“在新在俊”,以及“别绪低徊”“触景自得”等处,毛泽东都画着曲线和圈。

毛泽东在一本1957年文学古籍刊行社出版的《古诗源》中,对谢灵运《登池上楼》这首诗,几乎逐句句末都画着圈或双圈,句旁画满着重线和曲线。在“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句末连画两个圈后,在天头和行间批注了一百多字,指出他“通篇矛盾”,“一辈子生活在这个矛盾之中”:

通篇矛盾。“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见矛盾所在。

此人一辈子矛盾着。想做大官而不能,“进德智所拙也”。做林下封君,又不愿意。一辈子生活在这个矛盾之中。晚节造反,矛盾达到极点。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是造反的檄文。(《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3—4页)

谢灵运在南北朝时期的刘宋朝,先做太子左卫率(太子手下属官),后做侍中,只作文学侍从,不做大官。后出外做临川(在江西)内史(地方长官),游山玩水,不理政务,被地方官弹劾,说他“谋反”,朝廷派人去逮捕,他拘执去逮捕的人,真的起兵反叛,作《临川被收》诗,其中“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等诗句,明白地表示了对刘宋王朝的反抗。朝廷派兵把他捉住,流放广州,后在广州被杀。

毛泽东在批语再次引用了谢灵运《临川被收》这首诗,并指出这首诗的创作主旨和思想倾向“是造反的檄文”。

谢灵运的名篇《登池上楼》,全诗尽管有精彩的景物描写,但重在昭示诗人进退两难的矛盾心理和对谪迁的不满心绪,反映谢灵运出任永嘉太守时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心态。毛泽东通过“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这两句诗,结合诗人的身世经历,深刻地剖析了他的政治态度和思想实质,指出他的矛盾是“想做大官而不能”,“做林下封君(指隐士),又不愿意”,而且这一矛盾支配了诗人的一生,最后导致诗人的自我毁灭。

毛泽东对《登池上楼》一诗作批注,不仅引该诗中“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予以说明诗人的心态情致,而且引其起兵反叛时作的诗《临川被收》为证,这就对该诗的创作主旨和创作心绪做了进一步的揭示,是对该诗的深层蕴含独具慧眼的审美阐释。“韩亡子房奋”,子房即帮助汉高祖刘邦打天下,被封为留侯的张良。张良家族五世为战国时韩国大臣,秦灭韩后,他力图恢复韩国,曾经派刺客在博浪堆刺杀秦始皇未果;“秦帝鲁连耻”,鲁连即鲁仲连,他说服赵、燕等国反对暴秦的故事已见前引。毛泽东此次引用《临川被收》诗句,只是为了深入分析谢灵运的矛盾心理,其实,谢灵运的造反与张良、鲁仲连的抗秦还不在一个精神层面上。谢灵运的谋反是由于自己的权力欲望得不到满足,铤而走险,是统治阶级内部的冲突与倾轧,他以张良、鲁仲连自喻,不过是自我粉饰。毛泽东对他的政治作为并非持同情态度,对他的思想品德也不是肯定的。

作为历史人物,谢灵运诗歌创作是成功的,而其政治态度却是不可取的。毛泽东结合他的身世经历,解说他的诗词并做出评价,对他的前者持欣赏态度,对他的后者持批评意见,并分析了造成悲剧的原因。

毛泽东第三次引用鲁仲连,价值在于解谢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