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沈约“八病说”之我见

沈约“八病说”之我见

时间:2022-0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如沈约本人所言:“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第一例首句的“轩”与“时”都是平声。以上均犯蜂腰病。随着“八病说”对后世的影响,七言律诗也出现了四联出句尾字“平、上、去、入”四声兼备的现象,这一诗例是以佐证作者讲究诗歌艺术技巧的纯熟与精湛。如定要遵循其说,依笔者之见,“绝”宜改为“断”,则为去声,不致犯病,但也反映了作者对“八病说”的取向。

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诗歌由原来的自由化状态开始向格律化突破,实现了外在形式的飞跃,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如果把这一突破视为诗体学的一次革命,恐不为过。时人沈约、谢朓、王融、周颙等功不可没。

沈约,字休文,历南朝宋、齐、梁三代,《四声谱》作者,永明体奠基人。他提出了作诗的八种弊病,今据日僧空海(法号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之述。

一、平头

五言诗第一字不得与第六字同声,第二字不得与第七字同声。同声者,不得同平上去入四声,犯者名为犯平头。平头诗曰:“芳时淑气清,提壶台上倾。”(如此之类,其病也)上句第一字与下句第一字,同平声不为病,同上去入声一字即为病。若上句第二字与下句第二句同声,无问平上去入,皆是巨病。

上述文字说明了“芳时”(平平)与“提壶”(平平),犯了平头病;仅“芳”与“提”同是平声,不为病,而同为上声,同为去声,同为入声,皆属犯了平头;上句第二字与下句第二字,不论平上去入,只要同声,都犯了巨病。究其实质,第一字与第六字同用平声,可以放宽,同为上去入声则要禁止;第二字与第七字凡是同声不论平上去入都要严禁。阐述了五言诗的一句中第二字是关键,是节奏点,务必要遵照平对仄,仄对平的对仗规则。正如沈约本人所言:“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否则,便犯弊病。今依此说,举例评析。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入)日(入)依山尽,黄(平)河(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上下句相当工整,未犯平头病。

夜送赵纵

杨炯

赵(上)氏(上)连城璧,由(平)来(平)天下传。

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

未犯平头病。相思

王维

红(平)豆(去)生南国,春(平)来(平)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第一字“红”与第六字“春”,同是平声不为病,未犯平头。新嫁娘

王建

三(平)日(入)入厨下,洗(上)手(上)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第二字“日”与第七字“手”失对,犯平头巨病。

二、上尾

五言诗中,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名为上尾。诗曰:“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如此之类,是其病也)又曰:“荡子别倡楼,秋庭夜月华。桂叶侵云长,轻光逐汉斜。”(若以“家”代“楼”,此则无嫌)或如陆机诗曰:“衰草蔓长河,塞木入云烟。”(“河”与“烟”平声)此上尾,齐梁以前,时有犯者。齐梁以来,无有犯者。此为巨病。唯连韵者,非病也。如“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是也。

以上是说,第一句尾字与第二句尾字,不属于同一个韵部的平声字相押,即犯上尾巨病,而同一个韵部的平声字相押,则非病也。上去入声相押,也同样如此,韵脚必须限制在同一个韵部,如“草”与“道”是连韵。今举例评析。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平),疑是地上霜(平)。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第五字“光”与第十字“霜”,同一韵部平声字相押,未犯上尾。

岁暮归南山

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平),南山归敝庐(平)。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第五字“书”与第十字“庐”,同一韵部平声字相押,未犯上尾。

登城春望

王勃

物外山川近(去),晴初景霭新(平)。

芳郊花柳遍,何处不宜春

第五字“近”与第十字“新”不同声,未犯上尾。

过酒家

王绩

此日长昏饮(去),非关养性灵(平)。

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

第五字“饮”与第十字“灵”不同声,未犯上尾。

三、蜂腰

五言诗一句之中,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言两头粗,中央细,似蜂腰也。诗曰:“青轩明月时,紫殿秋风日。瞳眬引夕照,晻暧映容质。”又曰:“闻君爱我甘,窃独自雕饰。”又曰:“徐步金门出,言寻上苑春。”又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声,亦不能善。此虽世无的目,而甚于蜂腰。如魏武帝《乐府歌》云:“冬节南食稻,春日复北翔。”

第一例首句的“轩”与“时”都是平声。第二例首句的“君”与“甘”都是平声,第二句的“独”与“饰”都是入声。第三例第二句的“寻”与“春”都是平声。以上均犯蜂腰病。后又引申为第二字不得与第四字同声,如魏武帝《乐府歌》中首句的“节”与“食”都是入声,第二句的“日”与“北”都是入声,亦犯蜂腰病。今举例评析。

静夜思

李白

床前(平)明月光(平),疑是(上)地上(上)霜。

举头(平)望明(平)月,低头(平)思故乡(平)。

首句第二字“前”与第五字“光”都是平声。第二句第二字“是”与第四字“上”都是上声。第三句第二字“头”与第四字“明”都是平声。第四句第二字“头”与第五字“乡”都是平声。此诗句句皆犯蜂腰病。

赐房玄龄

李世民

太液(入)仙舟(平)迥(上),西园(平)隐上(上)才(平)。

未晓(上)征车(平)度(去),鸡鸣(平)关早(上)开(平)。

第二句第二字“园”与第五字“才”都是平声。第四句第二字“鸣”与第五字“开”都是平声。犯了蜂腰病。

杂诗

王维

君自(去)故乡(平)来(平),应知(平)故乡(平)事(去)。

来日(入)绮窗(平)前(平),寒梅(平)著花(平)未(去)?

第二句第二字“知”与第四字“乡”都是平声。第四句第二字“梅”与第四字“花”都是平声。犯了蜂腰病。

行宫

元稹

寥落(入)古行(平)宫(平),宫花(平)寂寞(入)红(平)。

白头(平)宫女(去)在(去),闲坐(上)说玄(平)宗(平)。

第二句第二字“花”与第五字“红”都是平声,犯了蜂腰病。

以上四例,无一例不犯蜂腰病。

四、鹤膝

五言诗第五字不得与第十五字同声。言两头细,中央粗,似鹤膝也,以其诗中央有病。诗曰:“拨棹金陵渚,遵流背城阙。浪蹙飞船影,山挂垂轮月。”又曰:“陟野看阳春,登楼望初节。绿池始沾裳,弱兰未央结。”取其两字间似鹤膝。若上句第五“渚”字是上声,则第三句末“影”字不得复用上声,此即犯鹤膝。如班姬诗云:“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素”与“扇”同去声是也。此曰第三句者,举其大法耳。但从首至末,皆须以次避之,若第三句不得与第五句相犯,第五句不得与第七句相犯。犯法准前也。

第一例的第五字“渚”与第十五字“影”均是上声。第二例的第五字“春”与第十五字“裳”皆为平声。第三例的第五字“素”与第十五字“扇”同属去声。以上三例都犯了鹤膝病。今举例评析。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上),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去),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上),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入),王孙自可留。

此诗的“后”与“照”虽都是仄声,但“后”是上声,“照”是去声,未犯鹤膝病;后面第五句与第七句的“女”与“歇”也同样如此,未犯鹤膝病。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平),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上),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去),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入),白帝城高急暮砧。

随着“八病说”对后世的影响,七言律诗也出现了四联出句尾字“平、上、去、入”四声兼备的现象,这一诗例是以佐证作者讲究诗歌艺术技巧的纯熟与精湛。

渡汉江

李频

岭外音书绝(入),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入),不敢问来人。

此诗第五字“绝”与第十五字“怯”都是入声,犯了鹤膝病。如定要遵循其说,依笔者之见,“绝”宜改为“断”,则为去声,不致犯病,但也反映了作者对“八病说”的取向。

问刘十九

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上),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入),能饮一杯无?

第五字“酒”与第十五字“雪”不同声,未犯鹤膝病。

五、大韵

五言诗若以“新”为韵,上九字中,更不得安“人”、“津”、“邻”、“身”、“陈”等字,既同其类,名犯大韵。诗曰:“紫翮拂花树,黄鹂闲绿枝。思君一叹息,啼泪应言垂。”又曰:“游鱼牵细藻,鸣禽哢好音。谁知迟暮节,悲吟伤寸心。”今就十字内论大韵,若前韵第十字是“枝”字,则上第七字不得用“鹂”字,此为同类,大须避之。通二十字中,并不得安“籭”、“羁”、“雌”、“池”、“知”等类。除非故作叠韵,此即不论。

第一例前两句以“枝”为韵,前九字中的“鹂”是同类字。第二例前两句以“音”为韵,前九字中的“禽”是同类字。以上均犯大韵病。后引申为二十字内不得有同类字,除非故作叠韵者。今举例评析。

(以下●表示同一韵部的字)

终南望余雪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动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此诗第十字“端”与前面的九字以及“寒”前面的九字均无同类字,未犯大韵病。

在军登城楼

骆宾王

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

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

此诗第十字“寒”前九字无同类字,“安”前九字也无同类字,未犯大韵。

和宋之问寒食题黄梅临江驿

崔融

春分自淮北,寒食渡江南。

忽见浔阳水,疑是宋家潭。

明主阍难叫,孤臣逐未堪。

遥思故园陌,桃李正酣酣。整诗四联各韵脚前的九字,均无“覃”韵同类字,末句“酣酣”是故作叠韵,故未犯大韵病。

听弹琴

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此诗以“寒”为韵脚,除“寒”与“弹”外,其余十八字均无同类字,未犯大韵病。

六、小韵

除韵以外,而有迭相犯者,名为犯小韵病也。诗曰:“搴帘出户望,霜花朝瀁日,晨莺傍杼飞,早燕挑轩出。”又曰:“夜中无与悟,独寐抚躬叹。唯惭一片月,流彩照南端。”若第九字是“瀁”字,则上第五字不得复用“望”字等音,为同是韵之病。小韵者,五言诗十字中,除本韵以外自相犯者,若已有“梅”,更不得复用“开”、“来”、“才”、“台”等字。若故为叠韵,两字一处,于理得通,如“飘遥”、“窈窕”、“徘徊”、“周流”之等,不是病限。

第一例上联中除韵脚“日”外,九字中的“望”与“瀁”为同一韵部。第二例上联中除韵脚“叹”外,九字中的“悟”与“寐”为同一韵部,“中”与“躬”亦为同一韵部。以上都犯了小韵病,但故为叠韵者,则不算弊病。小韵虽非巨害,以避为美。今举例评析。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此诗除韵脚“新”以外,前九字中的“舟”与“愁”是同一韵部,犯了小韵病。

听筝

李端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去),时时误(去)拂弦。此诗中的“时时”是故作叠韵,不算弊病。下联韵脚“弦”前九字中,“顾”属去声遇韵,“误”亦属去声遇韵,故是同韵,构成了声律不谐,犯了小韵病。笔者认为,李端为大历十才子之一,这首五绝是表现一位女性风情、具有真情实感且韵味深长的流传佳作。下联则典出陈寿《三国志·卷五十四·吴书九》:“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如定要遵循其说,宜把“误”改成“怠”,则属去声宥韵,声律自当改善,这也同样反映了此诗作者对“八病说”的认同度。

怨情

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娥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此诗除韵脚“眉”与“谁”以外,前九字都无同一韵部的字,未犯小韵病。

何满子

张祜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此诗除韵脚“年”与“前”之外,前九字皆无同一韵部的字,未犯小韵病。

七、傍纽(又称“大纽”)

五言诗一句之中有“月”字,更不得安“鱼”、“元”、“阮”、“愿”等之字,此即双声,双声即犯傍纽。诗曰:“鱼游见风月,兽走畏伤蹄。”(如此类者,是又犯傍纽病)又曰:“元生爱皓月,阮氏愿清风。取乐情无已,赏玩未能同。”“鱼”、“月”是双声,“兽”、“伤”并双声,此即犯大纽,所以即是,“元”、“阮”、“愿”、“月”为一纽。凡安双声,唯不得隔字,若“踟蹰”、“踯躅”、“萧瑟”、“流连”之辈,两字一处,于理即通,不在病限。

以上是说,一句内凡双声两字一处,不算弊病;隔字双声,即犯傍纽病,如上述第一例中的“兽”与“伤”,按现代汉语拼音,前者为shòu,后者为shāng,声母相同。今举例评析。

秋夜寄丘员外

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此诗每句五言都未用同声纽的字,未犯傍纽病。金陵新亭

李白

王公何慷慨,千载仰雄名。

“慷慨”双声两字一处,此两句未犯傍纽病。

北征

杜甫

挥涕恋行在,道途犹恍惚。

“恍惚”双声两字一处,此两句未犯傍纽病。

别张十三建封

杜甫

眼中万少年,用意尽崎岖。

“崎岖”双声两字一处,此两句未犯傍纽病。

八、正纽(又称“小纽”)

五言诗“壬”、“衽”、“任”、“入”,四字为一纽;一句之中,已有“壬”字,更不得安“衽”、“任”、“入”等字。如此之类,名为犯正纽之病也。诗曰:“抚琴起和曲,叠管泛鸣驱。停轩未忍去,白日小踟蹰。”又曰:“心中肝如割,腹里气便燋。逢风回无信,早雁转成遥。”(“肝”、“割”同纽,深为不便)就五字中论,即是下句第九、十双声两字是也。除非故作双声,下句复双声对,方得免小纽之病也。若为联绵赋体类,皆如此也。或曰:正纽者,谓正双声相犯。其双声虽一,傍正有殊,从一字纽之得四声,是正也。如云:“我本汉家子,来嫁单于庭。”(“家”、“嫁”是一纽之内,名正双声,名犯正纽者也)傍纽者,如:“贻我青铜镜,结我罗裙裾。”(“结”、“裙”是双声之傍,名犯傍纽也。)

上述文字“衽”、“任”、“壬”、“入”指四声虽不同而声母与韵母相同或非常相似的字,四字为一纽,有了“壬”字,如其他字出现便犯了正纽病。第一例下联的“踟蹰”二字是双声,即犯了正纽,除非故作双声,另句再以双声相对,方可免除。(笔者认为,这一提法与上述“傍纽”的表述是相互混乱矛盾的,当有其历史原因造成。)第二例子的“肝”与“割”同纽,隔字出现,犯了正纽。第三例的“家”与“嫁”,是指四声不同而声母与韵母相同的二字在一联中出现,名正双声,犯了正纽。第四例的“结”与“裙”是指声母与韵母结构相近的二字在一句中出现,是犯傍纽,以此来区分“正纽”与“傍纽”之别。

对“踟蹰”一例因与“傍纽”之说互相矛盾,众多诗人多不随其说,今举例评析。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杜甫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这四句诗是传世名句,“惆怅”二字是双声,但并非故作双声,上句也无双声相对,岂非犯了正纽病?

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

李白

哀哀歌苦寒,郁郁独惆怅。

“惆怅”二字是双声,非故作双声,上句也无双声相对,岂非犯了正纽病?

九日登山

李白

齐歌送清扬,起舞乱参差。

“参差”二字是双声,非故作双声,上句也无双声相对,岂非犯了正纽病?

南池

杜甫

驻马问渔舟,踌躇慰羁束。

“踌躇”二字是双声,非故作双声,上句也无双声相对,岂非犯了正纽病。

同从弟销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王昌龄

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荏苒”二字是双声,下句以双声叠韵“澄澄”二字相对,严格地说,仍犯正纽病。

合江亭

韩愈

长绠汲沧浪,幽蹊下坎坷。下句“坎坷”二字是双声,下句以叠韵“沧浪”相对,岂非犯了正纽病?

(以上诗例与前面“傍纽”举例有悖,应从“傍纽”之说为宜。)

对于“我本汉家子,来嫁单于庭”两句,因正双声,犯了正纽病,可顺其说,再举一例:

怨情

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娥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下联“痕”与“恨”二字,声母与韵母相同,四声不同,前者是平声元韵,后者是去声愿韵,故此诗犯了正纽病。

综观上述,“八病说”在运用四声和声母韵母来制约、规范五言诗向严格的格律诗发展上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这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大发展,其深远影响,不可低估。然而,“八病说”毕竟讲究太过,束缚太甚,有的提法比较笼统模糊甚至矛盾,因此,初唐以来诗人们并非完全遵循其说,而是择善而从,善于变通,不拘泥于定论。比如前述李频《渡汉江》一诗,押韵、平仄、对粘完全符合律绝规定,从“八病说”角度看,却犯了“鹤膝病”,但具体如何指向,时人与后人也有不同的解释,《渡汉江》中的“绝”与“怯”虽都是入声,但前者属屑韵,后者属洽韵,韵部不同。据此,这也可能是该诗作者对沈约理论并不完全认同的表现。

再以诗歌豪迈,个性鲜明,具有突出浪漫主义特色的李白为例,在“以词害意”情况下,当然不会受沈约主张的约束,他的《静夜思》第三句的第二字与第四字同是上声,都落在节奏点上,虽不妥,仍拗。但是,以李白《秋浦歌》第八首为例: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此诗一反《静夜思》,从“八病说”观点看,简直无可挑剔,看来李白作诗同样会受到沈约理论的一定影响。

齐梁时代是“永明体”促使古体诗向格律诗发生重大转折的时期,虽说沈约理论是针对五言诗,但必然也会深刻地影响七言诗从早期柏梁体的原始风貌向严谨格律化的重大转变。其特征除了音律谐调,对偶工整,还与博奥典重的晋宋诗风有所不同,总体上呈现出清丽流畅的平易风格,这也应归功于沈约提倡“易见事”、“易识字”、“易读诵”的诗歌“三易说”。

沈约本人也说:“宫商之声有五,文字之别累万,以累万之繁,配五声之约,高下低昂,非思力所学。又非止若斯而已,十字之文,颠倒相配,字不过十,巧历已不能尽,何况复过于此者乎?”(《答陆厥书》)八病提倡者尚畏难而不能全部遵守,何况他人呢?事实上,自唐以来,许多诗人对八病说的“见贤思齐,从善如流”,正是采取了一分为二的正确态度,这是完全值得肯定的。清康熙帝曾说:“沈约之声韵,后人不无訾议。”此评是比较公允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