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留侯论(苏轼)

留侯论(苏轼)

时间:2022-0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刘邦当时处境危急,因此发怒,经张良提醒,乃封韩信为齐王,使其出兵攻灭项羽。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张良圯下受书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的策略的重要性。文章结构首尾呼应,文笔纵横捭阖,行文雄辩而富有气势,体现了苏轼史论汪洋恣肆的风格,显示了苏轼杰出的文学才华,千百年来成为立论文章的典范。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1〕,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2〕,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3〕,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4〕,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5〕,无所获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6〕。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

千金之子〔7〕,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之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8〕。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迎〔9〕。庄王曰:“其主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句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10〕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是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11〕。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注释】

〔1〕节:气节,操守。

〔2〕卒:同“猝”,突然。

〔3〕圯桥:故址在今江苏睢宁北。相传张良遇黄石公于圯上,老人故意折辱他,他都忍气顺从,遂授以兵书,说:“读此可为王者师。”

〔4〕镬:一种烹饪器具,形似大鼎而无足。古代有以鼎镬烹人的酷刑。

〔5〕贲、育:古代勇士孟贲、夏育。

〔6〕一击之间:张良曾与刺客同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误中副车。

〔7〕千金之子:指富贵人家子弟。

〔8〕鲜腆:无礼。

〔9〕肉袒:脱衣露体,表示谢罪。事见《左传》。

〔10〕当淮阴破齐:淮阴指韩信,他平定齐地时,请求刘邦封他为“假王”。刘邦当时处境危急,因此发怒,经张良提醒,乃封韩信为齐王,使其出兵攻灭项羽。

〔11〕称:适合,相当。

美文共赏

本文是苏轼在二十五岁为应制科考试而呈上的《进论》之一。

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张良圯下受书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的策略的重要性。文章开篇即亮出了“文眼”:“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这句话凝结了青年苏轼对世事人生波折的经验,然后文章以“忍”字为纲,明写留侯之忍,实际上是以古喻今,告诫自己不能锋芒太露,面对复杂人生,只有隐忍才能成就大业。作者广征史实,不仅引用了郑伯肉袒迎楚、勾践卧薪尝胆等善于隐忍的正面典型,而且引项羽、韩信等不善于隐忍的反面典型,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发挥。文章结构首尾呼应,文笔纵横捭阖,行文雄辩而富有气势,体现了苏轼史论汪洋恣肆的风格,显示了苏轼杰出的文学才华,千百年来成为立论文章的典范。

本篇名句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故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