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臧哀伯谏纳郜鼎(桓公二年《左传》)

臧哀伯谏纳郜鼎(桓公二年《左传》)

时间:2022-0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臧哀伯劝诫鲁桓公不要把受贿而来的郜鼎陈放于太庙之内,他认为这样做有违礼制,会给国家带来祸殃。他这番劝谏说得有理有据,有服人的力度和论辩的风采。他的这一思想,赋予了当时的礼法以进步的内涵。鲁桓公是以杀逆当了国君的,视杀逆为常事,他不知道宗庙的礼法是子孙所世守、百官所瞻瞩的,并没有接纳臧哀伯的劝谏。但是臧哀伯的进谏比起他的父亲臧僖伯,在政治、社会方面有着巨大的进步意义。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1〕,纳于大庙,非礼也。

臧哀伯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是以清庙茅屋〔2〕,大路越席〔3〕,大羹不致〔4〕,粢食不凿〔5〕,昭其俭也。衮、冕、黻、珽〔6〕,带、裳、幅、舄〔7〕,衡、紞、纮、綖〔8〕,昭其度也。藻、率、鞞、鞛〔9〕,鞶、厉、游、缨〔10〕,昭其数也。火、龙、黼、黻〔11〕,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钖、鸾、和、铃〔12〕,昭其声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俱而不敢易纪律。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13〕,义士犹或非之〔14〕,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公不听。

周内史闻之,曰:“臧孙达其有后于鲁乎!君违,不忘谏之以德。”

【注释】

〔1〕郜:国名,姬姓,故都在山东成武东南。当时已被宋国吞并。

〔2〕清庙:太庙,祭祖必肃穆清静。

〔3〕大路:亦作“大辂”,天子乘以祭天的车子,朴素无装饰。

〔4〕大羹:同“太羹”,肉汁。不致:不另加调味品。

〔5〕粢:黍(黍子)稷(粟)合称粢,当时主要食粮。

〔6〕衮:天子和最高级官吏祭祖的礼服。冕:最尊贵的黑色礼帽。黻:熟皮做的蔽膝。珽:玉做的朝板。

〔7〕幅:斜裹的小腿上的布。舄:有复底的鞋。

〔8〕衡:使冠冕固着在头发上的簪子。紞:帽子两边悬挂玉饰的细绳。紘:纽带。古人戴帽时,用一笄(jī,簪子)把帽别在发髻上,再用紘由颔下挽上,系在笄的两端。綖:冕上的长方形的版,外包黑布。衡等四物都是冠饰。

〔9〕藻率:放玉的衬垫,熟皮制作。鞞、鞛:都是刀鞘的装饰物。

〔10〕鞶:皮做的束衣带。厉:垂着的大带子。游:旌旗上的飘带。缨:马头上的皮带。

〔11〕黼黻:礼服上所绣花纹。

〔12〕钖、鸾、和、铃:都是车马上装饰的铃铛之类。

〔13〕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以为传授政权的国宝。雒:同“洛”。

〔14〕义士:指伯夷、叔齐这类不肯臣服周朝的人。

美文共赏

臧哀伯劝诫鲁桓公不要把受贿而来的郜鼎陈放于太庙之内,他认为这样做有违礼制,会给国家带来祸殃。他这番劝谏说得有理有据,有服人的力度和论辩的风采。

“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是全篇的主题思想,他认为作为君王就应该发扬美德、堵塞邪恶,做百官和人民的表率。他的这一思想,赋予了当时的礼法以进步的内涵。

鲁桓公是以杀逆当了国君的,视杀逆为常事,他不知道宗庙的礼法是子孙所世守、百官所瞻瞩的,并没有接纳臧哀伯的劝谏。但是臧哀伯的进谏比起他的父亲臧僖伯,在政治社会方面有着巨大的进步意义。

本篇名句

“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

国家衰亡的原因在于官员腐败;官员丧失道德,是由于受宠的臣子公然接受贿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