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公元前8世纪后期,周平王东迁,西周灭亡,进入春秋战国时期,这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巨大的社会变动,传统的天命神权观念被动摇,统治者为了斗争和兼并的需要,开始注重人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促使历史家们总结研究历史,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做出评价,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于是出现了编年纪事的《春秋》。
春秋后期,尖锐的斗争、频繁的战争、阶级的升沉、人事的多变,加深了人们对社会历史的认识,仅仅记载诸侯各国历史大事的《春秋》已不能满足统治者的需要,于是历史学家和政治人物又自觉地采集史料,编修史籍,因而出现了新的历史著作《国语》、《左传》、《战国策》等。记言记事由《春秋》的大事纲要到这些规模巨大、内容丰富的宏篇巨制,由简括而发展为细致复杂;写人物,由一般的言行记录发展为多方面的刻画描写;语言由质朴艰涩发展为明白晓畅、富于文采。这三部历史著作,有同有异,各有特点,各具风采,对以后的史传散文、辞赋,以及唐宋散文都有很大的影响。
二
战国时期,时移世变,学在官府变为学在民间之后,士阶层兴起壮大,私人著述讲学之风盛行,文化广为传播,意识形态发生大变化,出现各种学术流派和思想潮流,皆欲救世之弊,在继承殷周文化的“六经”的基础上,百家争鸣,务为创造,各成一家之言,即时反映现实的散文蓬勃发展,出现了丰富多彩的诸子散文。
诸子散文发展的第一阶段:《论语》、《老子》、《墨子》,由简短的语录体散文,向带有议论性的散文过渡。语言上,有文有质,韵散间杂,不重修饰,言辞简要,旨意深远,讲求逻辑。
诸子散文发展的第二阶段:《孟子》和《庄子》,由对话式的论辩散文,开始向专题论文发展,注意文章的形象性和感染力,语言生动流畅。修辞手法的运用,论辩的犀利透辟、铺张扬厉、气势磅礴、汪洋恣肆、奇丽诡谲是其风格特点,是后世论辩散文和形象化哲理散文的开山。
诸子散文发展的第三阶段:《荀子》和《韩非子》,专题论述,重在说理,结构严密,讲究修辞。文章的朴实浑厚,说理的细密周详,文风的严峻峭拔、锋芒毕露,语言的排比对偶、辞采丰富和大量寓言故事的运用,是其主要特点。
先秦时期的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共同的趋向是由简到详,由质朴到富赡,它们都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实和矛盾斗争,为现实的政治服务。善于叙事,说理透彻,描写生动,语言精练形象,风格多种多样,是我国古代散文的典范。
此外,战国后期,吕不韦的门客集体编写的《吕氏春秋》,总结先秦思想文化,博采诸家学说之长,是一部有严密系统的散文著作。它记录和保存了许多诸家学说中的上古神话、历史传说和寓言故事,表现各家不同的思想倾向和文章风格,被称为“故事的渊薮和寓言的宝库”。还有一些散文著作,非成书于一时,难以判定其中文章产生的具体时间。例如《管子》,有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章,也有秦汉时期的文章。书中记管子供事遗文和其他闻见资料,内容丰富,大部分是议论文和说明文,有的文章记叙生动、情节新颖,有夸张铺叙的特点。《晏子春秋》是专记晏子生平事迹的散文著作,可能成书于战国中前期,有人认为成书在《国语》、《左传》之后,是最早集中写一个人物传记的著作,有形象的描绘,有艺术的创造。《礼记》为“六经”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多为议论说明文。其中《檀弓》由几十个小故事组成,如《苛政猛于虎》、《不食嗟来之食》等长期传颂的小文章即源于此。各则小故事,形式简短,含义深刻,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周礼》原是周代的职官志,分为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大概是战国末期学者所作,到了汉初,《冬官》亡佚,河间献王刘德乃以《考工记》补入,所以后世又名《冬官考工记》。也有学者以为其出于春秋末年,或战国初年。《考工记》全文7000多字,记述先秦时期各种手工技艺制作方法和技术,被视作一篇“标准的说明文”,条理清楚,描绘物态十分细致,文字很质朴。《易传》是解释《易经》的著作,或以为产生于西周之初,或以为产生于春秋之末或战国之初,还有的认为其中少数文章产生于秦末汉初。《易传》的文章是从卜辞、卦爻辞向系统的说理文方向发展的,其中有许多是具有相当水平的哲学论文,论事说理,结构谨严,吸收了许多故事传说、歌谣谚语,富于文学因素。
三
战国诸子和纵横策士为宣传自己的学说主张,游说诸侯,他们从民间故事、历史典籍和先秦以来各种艺术手法中汲取营养,以寓言为叙事说理的重要手段,创作了大量的寓言故事,成为诸子散文的有机组成部分。
先秦寓言源于人类口头创作的古代神话、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是比喻、谐隐的发展,后世逐渐成为一种表情达意的特殊文学形式。寓言最早见于文字记载,一般认为《左传》宣公十一年(前598)楚国申叔时谏楚灭陈的“牵牛以蹊人之田,而夺之牛”的故事,是寓言的滥觞。到战国,《墨子》书中出现一些寓言,故事情节简略,未脱离比喻形态。《孟子》中寓言增多,一部分仍似比喻,一部分则趋于成熟。《庄子》中寓言大量出现,寓意深刻,新颖奇特、丰富多彩,昭示寓言的发展成熟。《荀子》不大重视寓言的运用和创造,书中很少涉及。到《吕氏春秋》,用许多神话传说故事作为寓言,讽喻时事,寄托教训,论证命题,明理达意,显示出寓言已趋于独立。就形式而言,它上承《庄子》,下启《韩非子》的《内外储说》。《韩非子》集先秦寓言之大成,内容广泛,现实性强,艺术特色鲜明。
先秦“六经”、历史散文、诸子散文和《易传》中的论说散文等,都用了许多排比对偶句式,是后世骈文的发端。荀子第一个以“赋”名篇的《赋》,铺陈描写以及散文中间带“兮”字的楚辞体韵文,成为汉代散体赋的源头。
四
先秦散文的发展,在远古散文的基础上,经历了两个阶段。从春秋到战国初为第一阶段,新的历史散文著作出现,规模大,内容更加广阔丰富,结构布局、叙事描写、语言修辞都达到较高的水平。战国中后期是第二阶段,百家争鸣,诸子散文大量出现,论辩说理散文成为主要形式,体制由对话语录发展为论辩散文和专题论文,论事说理,结构严密,讲求逻辑修辞,风格多种多样,反映了说理散文的高度成就。
先秦散文的特点是,第一,文、史、哲合而为一,许多作品,既是历史、哲学著作,又是富有文学意味的散文作品。第二,这时期的散文著作,无论是历史散文,还是诸子散文,都是政治、思想斗争的产物,与社会现实密切联系,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第三,富于创造性。由于社会变化错综复杂,百家争鸣,斗争激烈;由于思想自由,无所限制,人们可以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去研究现实,提出问题,敢想敢说,放言无忌,发而为文,形式、风格和语言艺术,都各具特色,多种多样,百花齐放。第四,各种体裁的散文已经具备。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诗教上》中说:“战国为文章之盛”,“盖至战国而文章之变尽”,“战国之文……其源皆出于六艺”,“后世之文,其体皆备于战国”。这时期的散文,文体繁富,样式众多,思想艺术都与“六艺”有关,是后世不同形式的散文的发端,它对后代散文的影响是深远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