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回中牡丹爲雨所敗二首

回中牡丹爲雨所敗二首

时间:2023-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水亭邊的牡丹因雨而感到寒意,雖然鋪羅燒香還不暖和。這兩首詩寫牡丹被雨打落,從驚弦裏表達了惆悵、傷心的惜花之情。一開頭就用下苑與西州對比,再用重陰來同舊圃對比,即用曲江的牡丹盛况同回中的牡丹零落構成對比。所以覺得雨中牡丹粉態猶新,這裏有進一步的感嘆。這一切通過雨中牡丹表達出來,顯示他的工于用形象來透露情思。這裏指出,他的感嘆是結合雨中牡丹來寫的,是具體的,又是有寓意的,是情景結合,所以無一滯筆。

回中牡丹爲雨所敗二首〔一〕

下苑他年未可追,西州今日忽相期〔二〕。水亭暮雨寒猶在,羅薦春香暖不知〔三〕。舞蝶殷勤收落蕊,有人惆悵卧遥帷〔四〕。章臺街里芳菲伴,且問宫腰損幾枝〔五〕

〔一〕回中:在安定郡高平縣,即今甘肅固原縣。

〔二〕下苑:即曲江,見《病中早訪招國李十將軍》注〔一〕。西州:指安定郡。長安曲江的牡丹過去見過已無可追尋,今天在安定忽然看到牡丹。期:會。

〔三〕《漢武帝内傳》:“(帝)以紫羅薦地,燔百和之香,以候雲駕。”水亭邊的牡丹因雨而感到寒意,雖然鋪羅燒香還不暖和。

〔四〕蕊:花蕊,兼指花瓣。因花落而惆悵,不忍心看,所以卧在遠遠的帷帳裏。

〔五〕章臺街:見《贈柳》注〔一〕。芳菲伴:指柳。宫腰:宫女舞腰,比柳條。此言牡丹零落,想來柳條也要消瘦。

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六〕。玉盤迸淚傷心數,錦瑟驚弦破夢頻〔七〕。萬里重陰非舊圃,一年生意屬流塵〔八〕。《前溪》舞罷君迴顧,併覺今朝粉態新〔九〕

〔六〕浪笑:空笑。《舊唐書·文苑傳》:“(孔)紹安大業末爲監察御史,監高祖之軍,深見接遇。及高祖受禪,紹安自洛陽間行來奔,高祖見之甚悦,拜内史舍人(正五品上)。時夏侯端亦嘗爲御史,監高祖軍,先紹安歸朝,授祕書監(從三品)。紹安因侍宴,應詔詠《石榴詩》曰:‘祗爲時來晚,開花不及春。’”此指牡丹在不應零落時零落,比榴花趕不上春天開放更爲可悲。

〔七〕玉盤:比牡丹花。《文選》左思《吴都賦》“淵客慷慨而泣珠”注:“鮫人臨去,從主人索器,泣而出珠滿盤,以與主人。”迸淚:淚珠飛濺,比雨水滴滿花冠。數(狊犺狌ò):多數。錦瑟驚弦:彈奏錦瑟的哀音使人心驚。見《錦瑟》注〔三〕。破夢頻:多次打破好夢。看到雨打牡丹而傷心,歸卧遥帷,聽到雨聲而驚心。

〔八〕萬里重陰:滿天陰雲。非舊圃:不是在曲江舊花圃時所看到的那樣美好。一年生意:一年中開花時的生機。屬流塵:付給塵土,指花落。

〔九〕《前溪》舞:前溪在浙江武康縣,南朝時那裏有歌舞,有《前溪歌》,稱“花落隨流去,何見逐流還”。併:且。指花落盡以後再看看,會覺得今朝雨中牡丹的粉態還算新豔。

這兩首詩寫牡丹被雨打落,從驚弦裏表達了惆悵、傷心的惜花之情。寫背景是“寒猶在”,“暖不知”,是“萬里重陰”;寫雨中牡丹是“玉盤迸淚”。在這裏,主要是烘托氣氛,來借物抒情。一開頭就用下苑與西州對比,再用重陰來同舊圃對比,即用曲江的牡丹盛况同回中的牡丹零落構成對比。唐朝考中進士的,在曲江賜宴,從這種對比裏,當含有他考中進士時的盛况與考博學宏詞科被黜落而回安定的心情在内。他本已考上,並不是像榴花的不及春;是被中書省長者把名字抹去,是不應黜落而黜落,正像“先期零落更愁人”。這就感到“萬里重陰”,不再像曲江賜宴的情况了。這次考試被黜落的當不止他一人,想到當時同在曲江賜宴的芳菲伴,也要瘦損腰肢吧。落試歸來,只有舞蝶殷勤相慰問。這種打擊,恐怕不限于落試,還有比落試更甚的。所以覺得雨中牡丹粉態猶新,這裏有進一步的感嘆。這裏寫出詩人的敏感,他的落試不光是那個中書長者對他過不去,可能還牽涉到黨派的糾紛,因此他的感慨更深了。這一切通過雨中牡丹表達出來,顯示他的工于用形象來透露情思。

《輯評》紀昀評:“神乎唱嘆,何處着一滯筆。第四句對面襯出,對法奇變,意亦妙遠。結句言他日零落,更有甚于今日者。攙過一步,與長江‘并州故鄉’同一運意。”這裏指出,他的感嘆是結合雨中牡丹來寫的,是具體的,又是有寓意的,是情景結合,所以無一滯筆。四句指“羅荐春香暖不知”,作爲水亭牡丹的襯托,水亭是實,羅薦是虚,所以説對法變化。最後“《前溪》”一聯,是推進一層的寫法,同賈島《渡桑乾》“無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鄉”的推進一層的寫法相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