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郑厉公与虢叔杀子颓纳惠王

郑厉公与虢叔杀子颓纳惠王

时间:2022-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穆王将征犬戎〔1〕,祭公谋父谏曰〔2〕:“不可。先王耀德不观兵〔3〕。夫兵戢而时动〔4〕,动则威;观则玩,玩则无震〔5〕。是故周文公之《颂》曰〔6〕:‘载戢干戈,载櫜弓矢〔7〕。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8〕。’先王之于民也,懋正其德而厚其性〔9〕,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10〕,明利害之乡〔11〕,以文修之〔12〕,使务利而避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13〕。〔1〕穆王:西周第五位王,姬姓

卷一 周语上

祭公谏穆王征犬戎

穆王将征犬戎〔1〕,祭公谋父谏曰〔2〕:“不可。先王耀德不观兵〔3〕。夫兵戢而时动〔4〕,动则威;观则玩,玩则无震〔5〕。是故周文公之《颂》曰〔6〕:‘载戢干戈,载櫜弓矢〔7〕。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8〕。’先王之于民也,懋正其德而厚其性〔9〕,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10〕,明利害之乡〔11〕,以文修之〔12〕,使务利而避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13〕

【注释】

〔1〕穆王:西周第五位王,姬姓,名满,周昭王之子。“穆”是其谥号。征:上讨下曰征。犬戎:又称西戎,是古代戎族的一支,活动于今陕、甘一带。 〔2〕祭(zhài)公谋父:祭公,字谋父,周公旦之后,为周穆王卿士。因封于祭(今河南荥阳东北),故称祭公。〔3〕耀:彰明,崇尚。观:给人看,展示。 〔4〕戢(jí):收敛,收藏。时:适时。 〔5〕玩:轻率。震:威慑力。〔6〕周文公:周公旦。“文”是其谥号。《颂》:指《诗经·周颂·时迈》篇,内容是赞美周武王的功绩。 〔7〕载:乃,于是。櫜(gāo):古代用来盛东西的大袋子,这里用作动词,意为“收藏”。 〔8〕懿:美好。肆:布施。时:通“是”,这。夏:华夏,中原地区。允:信,确实。〔9〕懋:勉励。厚:形容词用作动词,使……敦厚。〔10〕阜:厚,丰富。求:古“赇”字,财物,财富。器:指兵甲之类的武器。用:指耒耜之类的农具。〔11〕乡:通“向”,方位,处所。 〔12〕文:礼法。修:教导。〔13〕保世:守住世袭的职务。世,世袭(职位)。滋:益,更加。

【译文】

周穆王将要征讨犬戎,祭公谋父劝谏说:“不可以。先王历来崇尚德治而不炫耀武力。军力平时要集聚起来,在适当的时候才动用,一动用就显示出它的威力;如果(时常)炫耀武力就会显得轻率,轻率就没有威慑力。所以周公旦在《诗经·周颂·时迈》中说:‘收起盾和戈,装好弓和箭。我们周王崇尚美好的德行,并将它布施到华夏大地,我们周王一定能保持住这种美德。’先王对待百姓,勉励他们端正德行而敦厚性情,丰厚他们财物,为他们提供便利的器物用具,使他们明白利害的所在,并用礼法教导他们,使他们能趋利避害,感怀德政而惧怕威力,因此周代才能保住世袭地位而不断壮大。

“昔我先王世后稷〔1〕,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弃稷不务,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2〕,而自窜于戎、狄之间〔3〕,不敢怠业〔4〕,时序其德〔5〕,纂修其绪〔6〕,修其训典,朝夕恪勤〔7〕,守以敦笃,奉以忠信,奕世载德〔8〕,不忝前人〔9〕。至于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10〕,事神保民,莫弗欣喜〔11〕。商王帝辛,大恶于民〔12〕。庶民不忍〔13〕,欣戴武王〔14〕,以致戎于商牧〔15〕。是先王非务武也,勤恤民隐而除其害也〔16〕

【注释】

〔1〕世:世代。父子相继曰世。后稷:后,本义为君王,这里是“掌管”的意思。稷,一种谷物,古代以为百谷之长。后稷本义为掌管农业生产,后以为官名。周的始祖弃曾在虞舜时掌管农业,因而也被称为“后稷”。〔2〕不窋(zhú):周代始祖弃的后代。用:以此,因此。官:职务。〔3〕自窜于戎、狄之间:指不窋在夏太康时失官后自夏迁于邠(今陕西彬县一带)。邠,邻近戎、狄,故言戎、狄之间。自,只身。窜,逃窜,逃避。 〔4〕怠:懈怠,荒废。业:祖业。〔5〕时:时时,一直。 〔6〕纂:古同“缵”,继承。绪:事业。〔7〕朝夕:早晚,整日。恪勤:恭敬勤奋。〔8〕敦笃:敦厚朴实。奕(yì)世:一代接一代。载:传承。〔9〕忝:辱没。〔10〕昭:彰显,发扬。前:先王。 〔11〕莫弗:莫,没有人。弗,不。 〔12〕辛:商纣王名。大恶:指为政暴虐。〔13〕不忍:不能忍受。 〔14〕戴:拥戴。〔15〕致戎:兴兵征讨。韦昭注“戎,兵也”。商牧:指商都城附近的牧野。 〔16〕勤:忧虑。恤:怜惜。

【译文】

“过去我们先王从始祖弃开始就世代掌管农业,做虞舜、夏禹的农官。到了太康乱政的时候,荒废了农业生产,我们先王不窋因此失去了农官的职务,独自逃窜到荒蛮的戎、狄地区,但不敢荒废祖业,时时谨守先王美德,继续修治先王的事业,学习先王训导和典章,整天谨慎勤奋,坚守着敦厚、朴实的传统,奉行着忠实、诚信准则,世代传承美德,从没辱没先人。到了武王,他发扬先王美好德行而更加慈惠与平和,侍奉神灵,养育百姓,神灵和百姓没有不高兴的。商朝末代君王辛,对百姓暴虐严酷。百姓难以忍受,欣然拥戴武王,兵临商都外的牧野。这并不是先王喜欢动用武力,而是忧虑怜惜百姓疾苦而为民除害。

“夫先王之制〔1〕:邦内甸服〔2〕,邦外侯服〔3〕,侯、卫宾服〔4〕,蛮、夷要服〔5〕,戎、狄荒服〔6〕。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7〕,先王之训也。有不祭则修意〔8〕,有不祀则修言〔9〕,有不享则修文〔10〕,有不贡则修名〔11〕,有不王则修德,序成而有不至则修刑。于是乎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让不贡,告不王。于是乎有刑罚之辟〔12〕,有攻伐之兵,有征讨之备,有威让之令,有文告之辞。布令陈辞而又不至,则增修于德而无勤民于远〔13〕,是以近无不听〔14〕,远无不服〔15〕

【注释】

〔1〕先王之制:荀子在《荀子·正论》中认为“先王之制”是汤、武之制,即为商朝至周初的一种区域划分制度。〔2〕邦内:又称“王畿”“邦畿”,是天子直接管辖的地方,约方圆千里。《诗经·商颂·玄鸟》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甸服:古代区域划分的五服之一,在王畿之中,主要是缴纳种田所得农作物来服事帝王。甸,王田。〔3〕邦外:相对邦内而言,指王畿以外的地方。侯服:王畿外五百里领地为侯服,担任王畿的守望工作。侯,通“候”,守望,守候放哨。〔4〕侯、卫:侯,侯圻。卫,卫圻。从侯圻到卫圻共有五圻,即侯圻、甸圻、男圻、采圻、卫圻。宾服:从侯圻到卫圻总称宾服,以宾客的身份按时朝见进贡以服事天子。 〔5〕蛮、夷:距王城三千到四千里之间地区。据《周礼》,卫圻之外五百里为蛮圻,蛮圻之外五百里为夷圻。〔6〕戎、狄:距王城四千到五千里之间地区。 〔7〕日祭:负责供给天子每日祭祀所用物品。月祀:负责供给天子每月祭祀所用物品。时享:负责供给四季祭祀进献所用物品。岁贡:每年向天子纳贡。终王:君主终生只需在即位之初朝见天子一次。〔8〕意:意志,思想。 〔8〕言:言辞,此指政令。 〔10〕文:礼法。〔11〕名:尊卑的名号。〔12〕辟:法律,法规。 〔13〕勤:烦劳。 〔14〕近:指邦内。 〔15〕远:指邦外。

【译文】

“先王定下的制度:天子直辖的方圆千里之内的王畿为甸服,王畿外五百里的地区为侯服,从侯圻到卫圻二千五百里的地区为宾服,离王城三千至四千里的蛮夷地区为要服,离王城四千到五千里的戎狄地区为荒服。甸服地区负责天子日祭所需物品的供给,侯服地区负责天子月祀所需用品的供给,宾服地区按四时进奉时鲜物品,要服地区一年进贡一次,荒服地区君主即位之初朝见天子一次。按照所在服列的不同,诸侯有每天供给祭祀用品的,有每月供给祭祀用品的,有定期进贡时鲜的,有每年纳贡的,有终生一朝见的,这都是先王的训导。如果有不供给日祭物品的诸侯,天子就要反省自己的思想;如有不供给月祀物品的诸侯,天子就修明政令;有不按四时进贡祭品的诸侯,天子就修治礼法;有不纳岁贡的诸侯,天子就修正名号;有不来朝见天子的就修治文德。如果这些都做了还有不履行职责的,就要修治刑罚进行惩处。这样以来就有了处罚不供给日祭的,攻伐不月供祭祀的,征讨不按时令进贡的,谴责不纳岁贡的,通报不来朝见天子的。这样便有了量刑定罪的法律,有攻伐的武备,有征讨的军需,有谴责的命令,有文告类的言辞。如果颁布政令,发出文告还有不履行职责的,就进一步修治德行,而不轻易烦扰百姓辛苦远征。这样以来,邦内没有不听从的,邦外没有不臣服的。

“今自大毕、伯士之终也〔1〕,犬戎氏以其职来王〔2〕,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观之兵。’其无乃废先王之训而王几顿乎〔3〕!吾闻夫犬戎树惇〔4〕,帅旧德而守终纯固〔5〕,其有以御我矣〔6〕!”

【注释】

〔1〕大毕、伯士:犬戎的两位君主。终:终老,死。 〔2〕职:职守,所在服列应尽的职责。来王:来朝见天子。犬戎在荒服之列,君主继位之初要来朝见周天子。〔3〕几:危险。顿:颓败。〔4〕树惇:犬戎君主的名字。一说,树惇也作“树敦”,指立性敦厚。韦昭注曰“言犬戎立性敦厚也”。 〔5〕帅:遵循,秉承。纯固:忠诚,专一。〔6〕以:凭借,依靠。御:抵抗,抵御。

【译文】

“现在自从大毕、伯士两位君主死后,犬戎的继任君主按照他们的职守在即位之时来朝见天子。天子却说:‘他们不按时令进献贡品,我一定要讨伐他们,而且对他们动用武力。’天子这样做,恐怕是抛弃先王的遗训而自陷于危险颓败之地啊!我听说犬戎的现任君主树惇,能够秉承先人美德而忠诚专一,他有抵抗我们征讨的能力!”

王不听,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

【译文】

周穆王不听劝阻,于是出兵征讨犬戎。结果,只获得了四匹白狼、四只白鹿而回。从此之后,荒服地区的诸侯便不再来朝见周天子。

密康公母论小丑备物终必亡

恭王游于泾上〔1〕,密康公从〔2〕,有三女奔之〔3〕。其母曰:“必致之于王〔4〕。夫兽三为群,人三为众,女三为粲〔5〕。王田不取群〔6〕,公行下众〔7〕,王御不参一族〔8〕。夫粲,美之物也。众以美物归女〔9〕,而何德以堪之〔10〕?王犹不堪,况尔小丑乎〔11〕?小丑备物,终必亡。”康公不献。一年,王灭密。

【注释】

〔1〕恭王:西周第六位王,名繄扈(yīhù),周穆王之子。“恭”是其谥号。泾:水名。 〔2〕密康公:密,姬姓小国,在今安定阴密县。康公,密国国君。 〔3〕奔:古代无媒而娶妇叫做奔。此指投奔,投靠。 〔4〕致:进献。 〔5〕粲:美好的东西,此指美貌的人。 〔6〕田:通“畋”,打猎。 〔7〕公:指诸侯。下众:对百姓谦谨,不敢轻视。下,谦谨。众,百姓。〔8〕参一族:娶同一族三女为妇。参(sān),通“三”。一族,同族。 〔9〕女:通“汝”,你。归:通“馈”,赠送。〔10〕而:通“尔”,你。堪:承受。〔11〕小丑:指小人物。丑,类,辈。

【译文】

周恭王到泾水边游玩,密康公随从前往,有同族的三个女子来投奔密康公。康公的母亲说:“一定要把她们献给恭王。三只野兽为群,三个人为众,三个女子为粲。天子打猎时不捕杀成群的野兽,诸侯对待百姓也要谦虚谨慎,天子娶妇不在同一族中娶三个女子。粲是美好的事物。众人把美好的事物送给你,你有什么德行来承受呢?天子尚且难以承受,何况你这样的小人物呢?小人物却拥有美好的东西,终究要灭亡。”康公不愿意献出美女。一年后,恭王灭掉了密国。

邵公谏厉王弭谤

厉王虐,国人谤王〔1〕。邵公告曰〔2〕:“民不堪命矣〔3〕!”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注释】

〔1〕厉王:西周第十位王,名胡,谥号“厉”,周夷王之子。虐:暴虐。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 〔2〕告:劝告,劝谏。邵公:邵穆公,名虎,谥号“穆”,周厉王卿士。 〔3〕堪:承受。命:政命,政令。

【译文】

周厉王为政暴虐,都城的百姓都纷纷指责他。邵穆公劝谏说:“百姓忍受不了您的政令了。”厉王大怒,找到一名卫国巫师,让他监督那些指责自己的人,一旦发现,就杀掉他们。国都的百姓于是乎都不敢说话了,在路上见面也只能使眼色来相互打招呼。

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1〕。”邵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2〕,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3〕,瞽献曲〔4〕,史献书,师箴〔5〕,瞍赋〔6〕,矇诵〔7〕,百工谏〔8〕,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9〕,而后王斟酌焉〔10〕,是以事行而不悖〔11〕。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12〕,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13〕。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14〕?”

【注释】

〔1〕弭:止,制止。乃:他们。 〔2〕壅:堵塞。溃:崩塌。〔3〕公卿:三公九卿,指朝廷中的高级官员。列士:即元士。古代称呼天子之上士为元士,以区别于诸侯之士。〔4〕瞽:盲人,瞎子。此指盲乐师。 〔5〕师箴:师,少师。箴(zhēn),箴言,劝告的话。〔6〕瞍(sǒu):没有眸子的盲人。韦昭注“无眸子曰瞍”。〔7〕矇:有眸子而看不见的盲人。韦昭注“有眸子而无见曰蒙(矇)”。〔8〕百工:古代掌管各种工艺生产的官员。 〔9〕耆(qí)、艾(ài):泛指老人。古时六十称耆,五十称艾。 〔10〕焉:兼语词,于之。〔11〕悖:违逆。〔12〕原:广阔的平地叫原。隰(xí):低洼潮湿的地方叫隰。衍:低而平坦的地方叫衍。沃:能够灌溉的土地叫沃。〔13〕阜:厚,丰富。 〔14〕与:语气词。几何:多久。

【译文】

厉王非常高兴,对邵穆公说:“我能制止百姓指责了,他们不敢乱说了。”邵穆公说:“这是堵塞他们啊。封住百姓的嘴远比堵塞河道的危害大。被堵塞的河道崩塌了,伤人一定很多,封住百姓的嘴也是这样。因此治理河流的人要疏通河道使之畅通,管理百姓的人要引导他们畅所欲言。因此,天子治理政事,让公卿大夫以至于上士献诗讽谏,瞽献乐曲,史官献书,少师献言,瞍诵读,矇吟咏,百官劝谏,百姓传递自己意见,近臣尽力规劝,亲族查补缺漏,盲乐师及史官进行教诲,年高位重的老臣加以修正,然后天子再斟酌取舍,这样以来就政令通达而无所违逆了。百姓有嘴,就像大地有山河一样,财物用品都由此而产出;又像大地有高原、湿地、平川、沃野一样,衣服和食物都由此而产出。嘴是用来发表言论的,国家政事的好坏得以体现,推行好的政令,预防意想不到的祸患,这才是充实国家财政、保证百姓衣食丰足的做法。百姓心中考虑的事情就会通过嘴巴说出来,考虑好了就要去做,怎么可以堵塞呢?如果堵住嘴巴不让他们说话,那能维持多久呢?”

王不听,于是国莫敢出言〔1〕。三年,乃流王于彘〔2〕

【注释】

〔1〕国:都城。莫:没有人。 〔2〕流:流放。彘:晋国地名,在今山西北部。

【译文】

厉王不听劝告,于是都城的百姓没人敢说话。三年后,国人将厉王流放到彘地。

芮良夫论荣夷公专利

厉王说荣夷公〔1〕,芮良夫曰〔2〕:“王室其将卑乎〔3〕!夫荣公好专利而不知大难〔4〕。夫利,百物之所生也〔5〕,天地之所载也,而或专之〔6〕,其害多矣。天地百物,皆将取焉,胡可专也〔7〕?所怒甚多,而不备大难,以是教王,王能久乎?夫王人者,将导利而布之上下者也,使神人百物无不得其极,犹日怵惕,惧怨之来也〔8〕。故《颂》曰〔9〕:‘思文后稷〔10〕,克配彼天。立我蒸民〔11〕,莫匪尔极〔12〕。’《大雅》曰〔13〕:‘陈锡载周〔14〕。’是不布利而惧难乎?故能载周,以至于今。今王学专利,其可乎?匹夫专利,犹谓之盗;王而行之〔15〕,其归鲜矣〔16〕。荣公若用,周必败。”

【注释】

〔1〕说:通“悦”,喜欢,宠幸。荣夷公:荣国的国君,为周厉王卿士。“夷”是其谥号。 〔2〕芮(ruì)良夫:周厉王大夫,又称芮伯。 〔3〕其:难道。卑:微,衰落。〔4〕专:擅,独占。不知大难:指不懂得预防大的祸难。〔5〕百物:指万物,各种事物。〔6〕或:有人。 〔7〕胡:怎么。 〔8〕日:每天。怵惕(chùtì):警惕戒惧。 〔9〕《颂》:指《诗经·周颂·思文》。〔10〕思:发语词。文:《谥法》上说“经天纬地曰文”,指具有雄才大略。后稷:名弃,周代的始祖。 〔11〕蒸民:百姓,大众。蒸,众多。〔12〕莫:没有人。匪:不。尔:你。 〔13〕《大雅》:指《诗经·大雅·文王》。 〔14〕陈:布施。锡:通“赐”,赐给。载:承载。〔15〕而:如果。 〔16〕鲜:少。

【译文】

周厉王宠幸荣夷公,大夫芮良夫说:“周王室大概要败落了!荣夷公喜欢独占财利而不知道防备大的灾祸。财利,是由万物所生,天地所承载,如果有人要独占它,那害处就多了。天地万物,都要依靠它来生存,怎么能独占呢?如果独占,惹怒的人一定很多,却不懂得防备大灾祸,用这种方法教导天子治理政务,天子的统治能长久吗?做天子的,要调节财利使它合理地分配给官员和百姓,让神、人和万物都得到最大的好处。即使这样,还每天感到警惕不安,惧怕会招致怨恨。因此,《诗经·周颂·思文》上说:‘雄才大略的始祖后稷,功业能够与上帝相匹配。让百姓得以安定生活,无不受到您的恩惠。’《诗经·大雅·文王》上说:‘(文王)广泛地布恩赐利,使周世系得以传承。’这不正是既布施财利又心怀忧惧吗?因此能承载周道,直到现在。现在厉王却学着独占财利,难道可以吗?百姓独占财利,还被称为盗贼;厉王如果这样做,归附的人就少了。如果任用荣夷公,周王室一定会败落。”

〔1〕,荣公为卿士,诸侯不享〔2〕,王流于彘。

【注释】

〔1〕既:之后,后来。 〔2〕享:进献。

【译文】

后来,荣夷公被任命为卿士,诸侯都不再前来进贡,(最终)厉王也被流放到彘地。

邵公以其子代宣王死

彘之乱〔1〕,宣王在邵公之宫〔2〕,国人围之。邵公曰:“昔吾骤谏王〔3〕,王不从,是以及此难〔4〕。今杀王子,王其以我为怼而怒乎〔5〕!夫事君者险而不怼〔6〕,怨而不怒,况事王乎?”乃以其子代宣王,宣王长而立之。

【注释】

〔1〕彘之乱:指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被国人驱逐,最后死于彘之事,历史上称之为“彘之乱”。 〔2〕宣王:西周第十一位王,名靖,周厉王之子。在邵公之宫:彘之乱,宣王投奔邵公处避难。 〔3〕骤:屡次。 〔4〕及:至,导致。 〔5〕其:大概。怼(duì):怨恨。〔6〕君:此指诸侯。

【译文】

周厉王被流放到彘的时候,他的儿子周宣王逃到邵公家避难,王都的百姓围住了邵公的住宅。邵公说:“过去我屡屡劝谏厉王,厉王不听从,因此才导致了这场灾难。现在如果杀了厉王的儿子(宣王),厉王大概以为我怨恨他而迁怒于他的儿子吧!侍奉诸侯的人置身险境而不怨恨,即使有怨言也不会发怒,何况是侍奉天子呢?于是拿自己的儿子代替宣王(交给王都的百姓),等宣王长大又立他做了周王。

仲山父谏宣王立戏

鲁武公以括与戏见王〔1〕,王立戏。樊仲山父谏曰〔2〕:“不可立也!不顺必犯,犯王命必诛,故出令不可不顺也。令之不行,政之不立。行而不顺,民将弃上。夫下事上,少事长,所以为顺也。今天子立诸侯而建其少〔3〕,是教逆也。若鲁从之而诸侯效之,王命将有所壅〔4〕;若不从而诛之,是自诛王命也。是事也,诛亦失,不诛亦失。天子其图之〔5〕。”王卒立之〔6〕。鲁侯归而卒〔7〕,及鲁人杀懿公而立伯御〔8〕

【注释】

〔1〕鲁武公:春秋时期鲁国国君,名敖,鲁献公之子。括:武公长子。戏:武公次子、括的弟弟,即后来的鲁懿公。 〔2〕樊仲山父:仲山父,周宣王卿士,因采邑封在樊,故称樊仲山父。 〔3〕建:立,选择。〔4〕壅:堵塞,行不通。 〔5〕图:考虑。 〔6〕卒:最终。 〔7〕卒:死。 〔8〕鲁人杀懿公而立伯御:指鲁懿公九年(前807),鲁人杀了鲁懿公,立懿公之兄括之子伯御为君。

【译文】

鲁武公带着长子括和括的弟弟戏来朝见周宣王,宣王要立戏为鲁太子。仲山父劝谏说:“不可以立戏为太子!废长立幼不合礼法,鲁国一定不会听从,不听从天子的命令一定要讨伐,因此天子发布政令不能不顺从礼法。政令不能实行,政权就难以确立。政令即使被实行,如果不顺乎礼法,百姓也将会抛弃天子。下级侍奉上级,年轻的侍候年老的,这才是顺乎礼法。现在天子为诸侯立储君却废长立幼,这是教诸侯忤逆“立长”的礼法。假如鲁国听从天子安排,而诸侯都效法它,天子的政令就行不通了;假如鲁国不听从安排而天子讨伐他,这是天子您自己破坏了先王的遗命。这件事,是讨伐也不对,不讨伐也不对。天子还是好好考虑一下吧。”宣王最终还是立戏为鲁太子。鲁武公回国后就死了,后来,鲁国人果然杀了懿公而立他哥哥括的儿子伯御为鲁君。

穆仲论鲁侯孝〔1〕

三十二年春〔2〕,宣王伐鲁〔3〕,立孝公,诸侯从是而不睦〔4〕。宣王欲得国子之能导训诸侯者〔5〕,樊穆仲曰:“鲁侯孝。”王曰:“何以知之?”对曰:“肃恭明神而敬事耇老〔6〕;赋事行刑,必问于遗训而咨于故实〔7〕;不干所问〔8〕,不犯所咨。”王曰:“然则能训治其民矣。”乃命鲁孝公于夷宫〔9〕

【注释】

〔1〕穆仲:仲山父。“穆”是其谥号。鲁侯:指鲁孝公,名称,鲁懿公之弟。 〔2〕三十二年:指周宣王三十二年,即前796年。〔3〕伐鲁:因鲁人杀懿公而立懿公兄子伯御为鲁君,故而宣王伐鲁。结果杀了伯御而立鲁懿公之弟称为鲁君,即孝公。〔4〕不睦:不相亲睦。〔5〕国子:姬姓国家君主子弟。 〔6〕耇(gǒu):老人面部寿斑。此指老人。 〔7〕咨:询问。故实:旧例。 〔8〕干:犯,触犯。〔9〕夷宫:宣王的祖父夷王的庙。

【译文】

三十二年春天,宣王出兵讨伐鲁国,杀了伯御,立孝公为鲁君,诸侯国从此不相和睦。宣王想从姬姓诸侯子弟中挑选能够训导诸侯(使之和睦)的人,仲山父说:“鲁孝公深谙孝道。”宣王说:“怎么知道的呢?”仲山父回答说:“(鲁孝公)严肃恭顺地侍奉神灵而敬重老者;发布政令、执行刑法一定依据先王遗训,参照过去的旧例;从不忤逆先王的遗训,不触犯处事的成规。”宣王说:“这样,那么就应该能够训导诸侯、治理百姓了。”于是在夷宫任命鲁侯来训导诸侯。

仲山父谏宣王料民

宣王既丧南国之师〔1〕,乃料民于太原〔2〕。仲山父谏曰:“民不可料也!夫古者不料民而知其少多,司民协孤终〔3〕,司商协民姓〔4〕,司徒协旅,司寇协奸〔5〕,牧协职〔6〕,工协革〔7〕,场协入〔8〕,廩协出〔9〕,是则少多、死生、出入、往来者皆可知也。于是乎又审之以事,王治农于籍〔10〕,蒐于农隙〔11〕,耨获亦于籍,狝于既烝〔12〕,狩于毕时〔13〕,是皆习民数者也,又何料焉?不谓其少而大料之,是示少而恶事也。临政示少,诸侯避之。治民恶事〔14〕,无以赋令〔15〕。且无故而料民,天之所恶也,害于政而妨于后嗣。”王卒料之,及幽王乃废灭〔16〕

【注释】

〔1〕丧:亡,丧失。这里指被姜戎打败一事。南国之师:指前往征伐姜戎的军队。南国,江、汉一带,地处南方,古称南国。师,军队。〔2〕料:核算,统计。 〔3〕司民:官名,掌管百姓人数,负责户口登记等。协:掌管。孤终:此指出生和死亡的人数。孤,指无父的孩子。终,死。〔4〕司商:官名,负责为新生儿赐族授姓。〔5〕司寇:官名,掌管诉讼刑狱。奸:邪恶,此指邪恶的人、犯法的百姓。 〔6〕牧:牧人,掌管六畜养殖的官员。 〔7〕工:官名,掌管各种工艺生产。革:变,更。此指工匠人数变动。 〔8〕场:指场人,掌管场圃的官员,负责收藏管理珍贵物品。 〔9〕廩:指廩人,掌管粮仓的官员。 〔10〕王治农于籍:古代为表示对农业重视,每年春耕之前,天子亲自率诸侯到籍田象征性地耕作,又称“亲耕”。籍,即籍田,古代天子有籍田千亩。 〔11〕蒐(sōu):春天打猎叫做蒐。 〔12〕狝(xiǎn):秋天打猎叫做狝。既烝:指仲秋时节。〔13〕狩:冬天打猎叫做狩。毕时:指冬闲时节,农务结束之时。〔14〕恶事:厌倦政事。〔15〕赋令:发布政令。 〔16〕幽王:名宫涅(shēng),西周最后一位王,周宣王之子。

【译文】

宣王南征的军队覆灭之后,就在太原统计起全国百姓的数量。仲山父劝谏说:“百姓的数量不能统计啊!古代不用统计就知道百姓的多少,掌管人口户籍的官员统计出生的孩子和死去的老人,掌管颁姓赐族的官员按姓氏统计人口,管理师旅徒役的官员统计可以充实军备的人数,掌管刑罚的官员统计犯人的数量,管理畜牧养殖的官员掌管辖区的从业人口,管理百工的官员掌管工匠进出变更情况,管理场圃的官员掌管财物的收藏入库,管理粮仓的官员掌管谷物出库使用。这样以来,人口多少、百姓生死、财物收支、人员出入,都可以熟知。同时又在具体事务中加以审查,天子春天到籍田亲耕治理农业,农闲进行田猎,锄草和收割庄稼也要亲自到籍田,秋季在烝祭之后田猎,冬季农事结束进行冬猎,这都是熟练掌握百姓数量的机会,又何必刻意统计呢?不觉得百姓少却统计全国的人口,这是彰显您人口不足而厌恶修治政事。执掌政事却彰显不足,诸侯都会躲避您。治理百姓却厌恶修治政事,就没法颁布法令。况且,无缘无故而统计百姓数量,上天也会厌恶,这种做法不仅不利于为政而且也妨害后代。宣王最终还是统计了人口,到了他的儿子幽王时,西周就灭亡了。

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论周将亡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1〕。伯阳父曰〔2〕:“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3〕;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4〕,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5〕。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水土无所演,民乏财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6〕。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7〕,其川源又塞,塞必竭。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征也〔8〕。川竭,山必崩。若国亡不过十年,数之纪也〔9〕。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

【注释】

〔1〕西周:指西周王城镐京。三川:指洛水、泾水、渭水。〔2〕伯阳父:宣王和幽王两朝太史,又称史伯,太史伯。 〔3〕序:时序,指春夏秋冬四时顺序。 〔4〕烝:升,升腾。 〔5〕镇:压,压制。 〔6〕伊洛:伊水和洛水。河:黄河。 〔7〕二代之季:指夏商两代末年。 〔8〕征:征兆。 〔9〕纪:数始于一,终于十。所以古代以十为纪。此指十年。

【译文】

周幽王二年,西周都城镐京附近的洛水、泾水、渭水地区同时发生地震。太史伯阳父说:“周朝要灭亡了。天气和地气交替运行,不能乱了秩序;如果打乱秩序,百姓就要动乱。阳气潜伏在下而不能出来,阴气压迫阳气使之不能上腾,这样便有了地震。现在三条大河一起震动,这是因为阳气失位而被阴气压制的缘故。阳气失位,而被阴气压制,河源头一定被堵塞。河源堵塞,国家定会灭亡。水土滋养万物而供给百姓生活物用。水土不能滋养万物,百姓财用就会匮乏,国家怎么能不灭亡?过去伊水、洛水干涸而夏朝灭亡,黄河水枯竭而商朝灭亡。现在周朝的德行好像夏商末年,三川的源头又被堵塞,源头堵塞河流一定会枯竭。国家的生存一定要依靠山川,山崩河枯,这是国家败亡的征兆。河流枯竭,山也会随之崩塌。如果这样下去,国家要灭亡不会超过十年,十是计数的极限。上天要抛弃的,不会超过十年。

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1〕。十一年,幽王乃灭,周乃东迁。

【注释】

〔1〕岐山:周朝重要发源地,在今陕西省宝鸡市境内。崩:倒塌。

【译文】

这一年,洛水、泾水、渭水枯竭,岐山崩塌。周幽王十一年,西周灭亡,周平王被迫向东迁都洛阳。

郑厉公与虢叔杀子颓纳惠王

惠王三年〔1〕,边伯、石速、国出王而立子颓〔2〕。王处于郑三年。王子颓饮三大夫酒,子国为客〔3〕,乐及遍儛〔4〕。郑厉公见虢叔〔5〕,曰:“吾闻之,司寇行戮,君为之不举〔6〕,而况敢乐祸乎!今吾闻子颓歌舞不息,乐祸也!夫出王而代其位〔7〕,祸孰大焉!临祸忘忧,是谓乐祸,祸必及之。盍纳王乎〔8〕?”虢叔许诺。郑伯将王自圉门入〔9〕,虢叔自北门入,杀子颓及三大夫,王乃入也。

【注释】

〔1〕惠王:东周第五位王,名涼(或作阆),周釐(或作僖)王之子。三年:当为“二年”,即前675年。 〔2〕边伯、石速、(wěi)国:周朝大夫。子颓:周庄王幼子,釐王的弟弟、惠王的叔父。周惠王即位后第二年(前675),边伯、石速、国等五大夫联合国内外力量将周惠王赶走,立子颓为周王。史称“子颓之乱”。 〔3〕子国:指国。客:上客,上宾。 〔4〕遍儛:指六代乐舞。即黄帝时期的《云门》、唐尧时期的《咸池》、虞舜时期的《箫韶》、大禹时期的《大夏》、殷商时期的《大濩》、周朝的《大武》。儛,古同“舞”。〔5〕郑厉公:郑国国君,名突,郑庄公之子。虢叔:虢公林父,周惠王卿士。〔6〕不举:古代遇到大的天灾人祸,君王都要取消盛馔,停息声乐,称之为不举。 〔7〕出王:使惠王出奔,赶走惠王。〔8〕盍:何不。 〔9〕圉门:南门。韦昭注曰“圉门,南门也”。

【译文】

周惠王二年(前675),周朝大夫边伯、石速、国驱逐了惠王而立子颓为周王。惠王在郑国避难三年。子颓请三位大夫宴饮,尊国为上宾,席间将六代乐舞,即黄帝时期的《云门》、唐尧时期的《咸池》、虞舜时期的《箫韶》、大禹时期的《大夏》、殷商时期的《大濩》、周朝的《大武》演奏一通。郑厉公前去拜见虢公林父,说:“我听说,司寇处决犯人时,君主取消盛馔、停息乐舞,怎么敢以祸为乐呢!现在我听说子颓等整日歌舞不息,这就是以灾祸为乐啊!驱逐天子,而自己取代他的王位,没有比这更大的灾祸了!面临灾祸,而不知道忧虑,这就是以灾祸为乐,灾祸一定会降临到他们身上。我们何不趁早迎接惠王复位?”虢公林父同意了。郑厉公带着宣王从王城南门进入,虢公林父从王城北门进入,一起杀死子颓和三位大夫,惠王才得以入城。

内史过论神

十五年〔1〕,有神降于莘〔2〕。王问于内史过,曰〔3〕:“是何故?固有之乎〔4〕?”对曰:“有之。国之将兴,其君齐明〔5〕、衷正〔6〕、精洁、惠和,其德足以昭其馨香,其惠足以同其民人〔7〕。神飨而民听〔8〕,民神无怨,故明神降之,观其政德而均布福焉。国之将亡,其君贪冒、辟邪、淫佚、荒怠、粗秽、暴虐,其政腥臊〔9〕,馨香不登〔10〕。其刑矫诬,百姓携贰〔11〕,明神不蠲而民有远志〔12〕。民神怨痛,无所依怀,故神亦往焉,观其苛慝而降之祸〔13〕。是以或见神以兴,亦或以亡。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14〕;其亡也,回禄信于耹隧〔15〕。商之兴也,梼杌次于丕山〔16〕;其亡也,夷羊在牧〔17〕。周之兴也,鸣于岐山〔18〕;其衰也,杜伯射王于鄗〔19〕。是皆明神之志者也〔20〕。”

【注释】

〔1〕十五年:指周惠王十五年,即前662年。 〔2〕莘(shēn):古代虢国地名,在今河南省莘原。 〔3〕内史:官名,西周始置,常奉王命策命臣下。过:内史之名。 〔4〕固:原来,曾经。〔5〕齐:同一,公正。 〔6〕衷正:中正,无邪。 〔7〕同:和睦,团结。 〔8〕飨:通“享”,享用。听:服从,听命。 〔9〕腥臊:鱼腥和狐臊,即难闻的气味。此指政治黑暗、腐败。 〔10〕登:升,升腾。 〔11〕矫诬:假借名义诬陷无辜。携贰:怀有背离之心。〔12〕蠲(juān):古同“涓”,清洁。韦昭注“蠲,洁也”。 〔13〕苛慝(tè):残暴邪恶。 〔14〕融:祝融,中国上古神话人物,后人尊为火神。崇山:又名崇高山,即今河南嵩山。 〔15〕回禄:传说中的火神。信:古代行军在一地驻扎两宿叫做信。耹(qín)隧:夏时地名。 〔16〕梼杌(táowù):传说为远古“四凶”之一,是鲧死后的怨气所化。次:古代行军驻扎在一个地方两宿以上叫做次。 〔17〕夷羊:古代传说中的神兽、怪兽。牧:指牧野,在今河南淇县附近。〔18〕(yuèzhuó):凤凰的别名。 〔19〕杜伯:陶唐氏之后,为周朝大夫。杜国,伯爵,故称杜伯。鄗:也作镐,即镐京。〔20〕志:记录,记载。

【译文】

周惠王十五年,有神灵降在虢国莘地,宣王询问内史过说:“这是什么缘故?过去有过这类事情吗?”内史回答说:“有过。国家将要兴起的时候,它的君主通常明察一切、中正无邪、精粹纯洁、仁惠和顺,他的政德足可使祭品更加芳香,他的仁惠足以使百姓同心同德。神灵欣然享用祭品而百姓乐于听从政令。百姓和神灵都没有怨恨,所以神灵降临,来观察他的德政而赐给他福佑。国家将要灭亡,他的国君贪图财利,辟邪不正,纵欲放荡,荒怠政务,粗浊污秽,凶恶残暴。他的政治黑暗,祭品的香气掩而不彰。他的刑法曲诬不信,百姓怀有叛离之心。神灵认为祭品不洁而百姓产生了反叛之心,百姓和神灵都怨恨,没有谁依附归顺他。所以神灵也降临到他那里去,观察他的暴虐邪恶,降给他灾难。因此,有时神灵出现国家兴旺,有时神灵出现国家衰亡。从前夏代兴起的时候,祝融降到崇山;夏败亡时,回禄在耹隧住了两晚。商代兴起的时候,梼杌在丕山住过;商代败亡时,夷羊降在牧野。西周兴起时,在岐山鸣叫;西周衰亡时,杜伯在鄗射杀宣王。这都是神灵降临人间的记载。”

王曰:“今是何神也?”对曰:“昔昭王娶于房〔1〕,曰房后,实有爽德〔2〕,协于丹朱〔3〕,丹朱凭身以仪之〔4〕,生穆王焉。是实临照周之子孙而祸福之。夫神壹不远徙迁〔5〕,若由是观之,其丹朱之神乎?”王曰:“其谁受之?”对曰:“在虢土。”王曰:“然则何为?”对曰:“臣闻之,道而得神,是谓逢福;淫而得神,是谓贪祸。今虢少荒〔6〕,其亡乎?”王曰:“吾其若之何?”对曰:“使太宰以祝、史帅狸姓〔7〕,奉牺牲、粢盛、玉帛往献焉〔8〕,无有祈也〔9〕。”

【注释】

〔1〕昭王:西周第四位王,名瑕,周康王之子。房:古国名,在今河南遂平。 〔2〕爽德:失德,此指与丹朱私通,有失贞德。〔3〕协:要好。丹朱:尧的儿子。 〔4〕凭身以仪之:即与之私通。〔5〕壹:一心,专一。 〔6〕少:通“稍”,逐渐,渐渐。荒:荒淫,荒废。 〔7〕帅:带领。狸姓:指狸姓之人,丹朱的后人。 〔8〕奉:通“捧”,带着。牺牲:古代祭祀所用牲畜。粢盛:古代盛在祭器内以供祭祀的谷物。 〔9〕祈:祈求。

【译文】

惠王说:“现在这个是什么神呢?”回答说:“过去周昭王从房国取了亲,称之为房后,她有失贞德,与丹朱要好。丹朱与她私通生下了穆王。这次神灵降临莘地是丹朱下来考察周的子孙而降给他们福祸。神灵专一而不远迁,由此看来,大概是丹朱神降临了吧?”惠王说:“谁将接受他的福或祸呢?”回答说:“神灵降在虢国的土地上。”惠王说:“那么是为什么呢?”回答说:“我听说,实行仁道而神灵降临,这就叫做迎福,荒淫无道而神灵到来,这就叫做遭逢祸患。现在虢国政治逐渐荒废,恐怕要灭亡了吧。”惠王说:“我们将怎样办呢?”回答说:”派宰相率领祝、史,带上丹朱的狸姓后代,奉上祭祀的牛羊粮食,玉器、束帛前往莘地献给神,不要有什么祈求。”

王曰:“虢其几何〔1〕?”对曰:“昔尧临民以五,今其胄见〔2〕,神之见也,不过其物。若由是观之,不过五年。”王使太宰忌父帅傅氏〔3〕及祝、史奉牺牲、玉鬯往献焉〔4〕。内史过从至虢,虢公亦使祝史请土焉。内史过归,以告王曰:“虢必亡矣,不禋于神而求福焉〔5〕,神必祸之;不亲于民而求用焉,人必违之。精意以享,禋也;慈保庶民,亲也。今虢公动匮百姓以逞其违,离民怒神而求利焉,不亦难乎!”十九年,晋取虢〔6〕

【注释】

〔1〕其:大概。几何:多久,指国家存在时间久暂。〔2〕胄:后代,后裔。见:出现。〔3〕太宰:也称“冢宰”,《周礼》以冢宰为六官之首,总理全国政务。忌父:即周公忌父,时为惠王太宰。傅氏:丹朱之后,狸姓,在周为傅氏。〔4〕祝史:祝官、史官的合称。玉鬯(chàng):古代祭祀用的以圭为柄的灌酒器。〔5〕禋(yīn):诚心祭祀。〔6〕十九年:指周惠王十九年,即前658年。

【译文】

惠王说:“虢国还能维持多久?”回答说:“过去尧五年一巡狩,现在他的后代出现,虽然是神出现了,也不会超过这个数。由此可见,(虢国灭亡)不会超过五年。”于是,惠王派太宰周公忌父率领丹朱傅氏后人和太祝、太史到虢国并献上祭祀的牛羊、玉鬯。内史过也跟着到了虢国,虢国国君也派祝史前去,并请求神灵赐给土地。内史过回国,将情况告诉惠王说:“虢国一定会灭亡,不诚心祭祀却向神灵祈福,神灵一定会降灾给他;不亲爱百姓而向百姓求索财物,百姓一定会背叛他。诚心诚意地进献贡品,这叫做洁祀;慈爱地保育百姓,这叫做亲民。现在虢公使百姓困乏劳顿,来放纵自己的邪恶行径,使百姓叛离,神灵愤怒,却求神赐给土地,这不是很困难吗!”惠王十九年,晋国灭掉了虢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