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
春鸟弄芳洲[77],初英照碧流[78]。
晴云卷山入,晓露炫烟浮。
昨日宾鸿北[79],来时木叶秋。
湘江连桂岭,瑶草趁新愁[80]。
[诗人简介]王夫之(1619-1692),湖南衡阳人。崇祯朝举人,曾在南明永历朝任官。后居衡阳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入清后,以遗民自居,终其身不剃发。治学范围极广,于经、史、诸子、天文、历法、文学无所不通,亦有诗作及诗话传世。
[注释]
[77] 芳洲—芳草丛生的小洲,参《楚辞·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整句的意思是—春天的鸟在芳草丛生的小洲上啼鸣。
[78] 初英—刚刚盛开的花朵。碧流—清澈的江水。照—临照,投影。本句意为:清澈的江流倒映着刚刚盛开的花朵。
[79] 宾鸿—即鸿雁,语本《礼记·月令》:“(季秋之月)鸿雁来宾”,“宾”意味着鸿雁按照季节迁徙的候鸟属性。
[80] 瑶草—传说中的香草,泛指珍美的草。湘江发源于广西而入湖南,而桂岭泛指广西地界的山脉。
赏析
本诗为五言律诗,押尤韵,韵脚为“洲”“流”“浮”“秋”“愁”。
诗题写明乙丑年作,考王夫之生平,仅1649年为乙丑年,故本诗应作于1649年,时年王夫之31岁。据王之春《船山公年谱》载,此年为南明永历三年,该年春天,永历帝(桂王)在广东肇庆,王夫之亦赴肇庆,后入经广西梧州入桂林一带。此诗当作于广西,故有“湘江连桂岭”之说。
诗题作“春江古体”,却是一首律诗,这说明“古体”二字指的不是一般意义上作为“诗体”的古体,而是具有古体诗“诗风”的作品:芳洲、瑶草、木叶、湘江,无不是楚辞中的常见意象,也是《春江花月夜》这首古体诗中所渲染的情境。诗人目睹大雁于天气转暖中北返(来的时候则是上一年的秋天),而置身于广西、湖南的交界之处,顿起故国之思,而每有亡国之恨——这就是他在春江行吟中,目睹芳洲瑶草而涌动起的“新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