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做事要有分寸

做事要有分寸

时间:2022-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个有分寸感的人,就是一个做事得体、说话恰当、言行进退有度的人,在刚柔张弛之间透出一种力量感和智慧感。有一天,庖丁被请到文惠君的府上,为其宰杀一头肉牛。其实,故事中不仅包含修身养性的道理,更涵盖了做事做人最重要的分寸感。但是,分寸感并不等于中间水平,并不是说在过和不及间取一个正中的点,分寸感主要指的是适当、适宜。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

原 典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意 译

子贡问孔子:“子张与子夏相比谁更优秀呢?”孔子回答说:“子张容易做过头,子夏达不到。”子贡说:“那么子张比子夏强一点吗?”孔子说:“过分和不足同样不好。”

处 世 智 慧

一个有分寸感的人,就是一个做事得体、说话恰当、言行进退有度的人,在刚柔张弛之间透出一种力量感和智慧感。这样的人,在成功的路上必定会走得顺风顺水。

“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给我们展现了分寸感的艺术,同时也说明,任何分寸感的得来都是必须下一番苦工夫的。

有一天,庖丁被请到文惠君的府上,为其宰杀一头肉牛。只见他用手按着牛,用肩靠着牛,用脚踩着牛,用膝盖抵着牛,动作极其熟练自如。他在将屠刀刺入牛身时,那种皮肉与筋骨剥离的声音与庖丁运刀时的动作互相配合,显得是那样的和谐一致,美妙动人。他那宰牛时的动作就像踏着商汤时代的乐曲《桑林》起舞一般,而解牛时所发出的声响也与尧乐《经首》十分合拍。

站在一旁的文惠君不觉看呆了,他禁不住高声赞叹道:“啊呀,真了不起!你宰牛的技术怎么会有这么高超呢?”

庖丁见问,放下屠刀,对文惠君说:“我在刚开始学宰牛时,因为不了解牛的身体构造,眼前所见无非就是一头头庞大的牛。等到我有了3年的宰牛经历以后,我对牛的构造就完全了解了。我再看牛时,出现在眼前的就不再是一头整牛,而是许多可以拆卸下来的零部件了!现在我宰牛多了以后,就只需用心灵去感触牛,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它。我知道牛的什么地方可以下刀,什么地方不能。我可以娴熟自如地按照牛的天然构造,将刀直接刺入其筋骨相连的空隙之处,利用这些空隙便不会使屠刀受到丝毫损伤。我既然连骨肉相连的部件都不会去硬碰,更何况大的盘结骨呢?一个技术高明的厨师因为是用刀割肉,一般需要一年换一把刀;而更多的厨工则是用刀去砍骨头,所以他们一个月就要换一把刀。而我的这把刀已经用了19年了,宰杀过的牛不下千头,可是刀口还像刚在磨刀石上磨过一样的锋利。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牛的骨节处有空隙,而刀口又很薄,我用极薄的刀锋插入牛骨的间隙,自然显得宽绰而游刃有余了。所以,我这把用了19年的刀还像刚磨过的新刀一样。”

文惠君听了庖丁的这一席话,连连点头,似有所悟地说:“好啊,我听了您的这番金玉良言,还学到了不少修身养性的道理呢!”

其实,故事中不仅包含修身养性的道理,更涵盖了做事做人最重要的分寸感。过犹不及,太过和不及都是不好的,唯有将刀刃对准牛的筋骨空隙,说话做事都落在恰当的点上,才会使事情办得漂亮成功。

但是,分寸感并不等于中间水平,并不是说在过和不及间取一个正中的点,分寸感主要指的是适当、适宜。曹刿论战是春秋中记载的一次会战,其中就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何为分寸感。

鲁国和齐国交战,曹刿请求随行。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曹刿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耗尽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对“一鼓作气”与“再而衰、三而竭”的认识,充分体现了曹刿对细微事物的观察,正是在这种观察的基础上,才有了别人所没有的分寸感。所以,分寸感的得来,一靠多观察、体察;二靠多训练,在生活中时时留心、事事留神,常言道人情练达即文章,天长日久,分寸感自然就会有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