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田园诗人陶渊明

田园诗人陶渊明

时间:2022-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陶渊明知道这位督邮张大人。原来,陶渊明只穿着便服。陶渊明回家以后,在自己家前种了五棵柳树,自称“五柳先生”,又开垦了一块荒地,种了粮食、蔬菜和花草,靠自己的劳动生活。他便站起来对陶渊明说:“没见长啊。”陶渊明欣然提笔,一挥而就:陶渊明的劝学蕴含着智慧。

陶渊明又叫陶潜(约365—427),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我国古代著名的田园诗人,主要作品有《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陶渊明在彭泽当过县令,有一天,一个衙役向他禀报,说:“大人,九江太守派督邮张大人来本县巡察,很快就到府衙了,大人快去迎接吧。”

陶渊明知道这位督邮张大人。他本是彭泽县的一个富家子弟,整天游手好闲,仗着家里有钱,成了九江太守的亲信。陶最瞧不起这种人,可他是上司派来的,迎接的礼数不能少。衙役对他说:“大人,您得换上官服正式参拜,不然张大人会怪罪的。”

原来,陶渊明只穿着便服。可他听了衙役的话,不由得怒气上涌,怒冲冲地说:“我还不至于为了五斗米去对这种乡里小儿点头哈腰,我这就辞官回老家去。”说完,他就把官印往案上一丢,带着自己的衣服,乘船回家去了。

陶渊明回家以后,在自己家前种了五棵柳树,自称“五柳先生”,又开垦了一块荒地,种了粮食、蔬菜和花草,靠自己的劳动生活。他一边耕种,一边写诗作赋,写出来的诗富有田园气息。他归田后的二十多年,是创作最丰富的时期,他的诗文辞赋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话说陶渊明隐居田园后,乡邻中有个读书少年向他求教:“老先生,我非常敬佩您的渊博知识,不知您在少年读书时有什么妙法?小辈愿听指教,以开茅塞。”

陶渊明一听这少年是向他讨学习妙法的,先是掩面捋须哈哈大笑,说:“没听说天下还有什么学习妙法,荒唐,荒唐!”

突然,他收住笑声,觉得对晚辈后生的幼稚岂能一笑了之,而应循序善诱。于是,他严肃地对少年说:“学习是绝无妙法的,而只有笨法,勤学则进,辍学则退呀。”

那少年听罢,似懂非懂,仍不甚了了。陶渊明便拿着少年的手,来到他亲手耕种的那块稻田旁,指着尺把高的禾苗说:“你蹲在那苗前,聚精会神地瞧一瞧,它现在是不是在长高呢?”那少年便蹲下身子,目不转睛地瞧着,可是直到盯得眼睛酸痛了,那禾苗依然如故,不见长长。他便站起来对陶渊明说:“没见长啊。”

陶渊明反问道:“真的没见长吗?那么春起的苗芽又是怎样变成尺把高的呢?”

少年摇摇头,表示莫名其妙。陶渊明便耐心地引导说:“这禾苗每时每刻都在生长啊!只是我们肉眼察觉不到。读书学习也是同理,知识在增长时也是一点一滴积累的,有时连自己也不易觉察到,但只要持之以恒勤学不已,就会由知之甚少变为知之甚多。所以有人说:‘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陶渊明说完,又指着溪边的一块大磨石问:“你看看那块磨石,为什么会出现像马鞍样的凹面呢?”少年连忙答道:“那是磨损的。”

“那你可曾见过,它是哪一天被磨损成这样的呢?”那少年想了想说:“不曾见过。”陶渊明又因势利导地说:“这是农夫们天天在上面磨刀、磨镰、磨锄,日积月累,年复一年,磨损而成的,绝非一日之功啊!”

少年心想:老先生讲磨石,又有何用意?陶渊明看出了少年心中所想,接着又说:“从这块磨石上,我们可以悟出一个道理来,这就是:‘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学习一旦间断停止,所学知识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慢慢丢掉。”

听了这一席话,少年恍然大悟,完全明白了“勤学则进,辍学则退”的道理,便叩首拜谢:“多谢老先生指教。”说完,又请老先生题词留念。陶渊明欣然提笔,一挥而就: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陶渊明的劝学蕴含着智慧。每个孩子的成长也是如此,有的如春起之苗,日有所长;有的如磨刀之石,日有所亏。今天的一切都是昨天的结果,而所有的今天又将书写明天,孩子的成长更是如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