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秋心如海复如潮

秋心如海复如潮

时间:2022-0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秋心如海复如潮,但有秋魂不可招。当然,这种规模宏大的古籍整理工作,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也有着积极的贡献,至今仍然产生着重大的影响。这时期的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一共有150部左右,其中康熙年间产生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和乾隆年间产生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红楼梦》,一起将中国古代小说推进到了最高峰。《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一般认为是通过对儒林群丑的描写,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


 秋心如海复如潮,但有秋魂不可招。
 漠漠郁金香在臂,亭亭古玉佩当腰。
 气寒西北何人剑,声满东南几处箫。
 斗大明星烂无数,长天一月坠林梢。

——龚自珍《秋心》(其一)


明代万历四十四年(1616),北方的女真族在东北建立了大金王朝,史称后金;20年后于崇祯九年(1636)改国号为清。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入北京,明亡。很快,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清朝遂以北京为国都,开始了统一全国的历程。大致用了40多年的时间,平复了反清的武装斗争,迎来了“康乾盛世”——康熙(1662~1722)首尾61年、乾隆(1736~1795)首尾60年。在这期间,朝廷组织了大批人力来进行书籍的整理编纂工作。康熙年间,编了《康熙字典》、《渊鉴类函》、《佩文韵府》、《全唐诗》、《古今图书集成》等。乾隆时规模更大,编纂了《四库全书》、《续通典》、《续文献通考》、《清通典》、《清文献通考》等等。这些文献资料,都是卷帙浩瀚的巨著,其编纂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当时的目的:一是想借机笼络收罗人才,点缀太平盛世;二是想将有才华的读书人引到故纸堆里,无暇过问政治;三是通过整理古籍,销毁一些不利于清朝统治的资料。当然,这种规模宏大的古籍整理工作,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也有着积极的贡献,至今仍然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清代是我国封建文化的最后一个繁荣期,大体上承袭了明代文学的发展趋势,主要成就还是在小说和戏剧方面,诗文仍然在衰落,但词却有了一定的复兴。下面想作一个提要式的简述。

清代小说在明代小说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到了康乾时期达到了全面繁荣。这时期的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一共有150部左右,其中康熙年间产生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和乾隆年间产生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红楼梦》,一起将中国古代小说推进到了最高峰。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自从《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红楼梦》和《聊斋志异》因为沈天佑老师有专题讲授,我们就不多讲了。

这里只补充提一点,就是《红楼梦》中写了很多诗词,这些诗词不但是小说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刻划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而且本身也都是上乘的艺术佳作。以往的小说中往往也有诗词,但绝大多数是一些与刻划小说人物关系不大的陈词滥调,诸如:“光阴似箭催人老,日月如梭赶少年”等等,而《红楼梦》中的诗词,或者起着深化主题的作用,如《好了歌注》: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蒙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短,今嫌紫蟒长。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或者与人物的性格紧密结合,如贾宝玉悼晴雯的《芙蓉女儿诔》、林黛玉的《代别离·秋窗风雨夕》、《葬花词》等。特别是《葬花词》写道:“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全诗采用拟人化的手法,以花喻人,花人一体,情景交融,对于女主人公形象塑造和全书主题思想的深化,都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

更多的诗词本身就是十分优美的艺术品,如《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像这样精美的诗词,在《红楼梦》中俯拾即是。这些都是作者曹雪芹的艺术才华在小说创作中的表现。可以说曹雪芹不仅是卓越的小说家,而且也是才华横溢的杰出诗人!

清代小说中,英雄传奇方面出现了陈忱的《水浒后传》,和钱采、金丰在各种“说岳”故事基础上加工集大成的《说岳全传》,还有关于“说唐”故事的褚人获的《隋唐演义》、无名氏的《说唐演义全传》,以及一些成就不太高的《说唐后传》、《反唐演义》等等。

此外,清中叶嘉庆年间产生了李汝珍所作的《镜花缘》100回,影响较大。这部小说的主要思想成就,就是在妇女问题上表现了比较开明进步的倾向。主张开女学,开女试,让女子享有同样受教育的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男女平等的进步思想。这方面还有屠绅的《蟫史》、李百川的《绿野仙踪》等等。

因为《红楼梦》和《聊斋志异》不重复讲了,所以我们这里主要讲一下伟大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1701~1754),他的早年生活在康熙后期,中年生活在雍正年间(1723~1735),晚年生活在乾隆前期。“家本豪华,性耽挥霍”,又“不习治生”,不几年家产荡尽,“田庐尽卖,乡里传为弟子戒”。艰难玉成,在穷愁潦倒的生活中,寄居金陵秦淮,坚持创作,用十多年的时间完成了30多万字的《儒林外史》。有朋友写诗慨赞道:“闲居日对钟山坐,赢得《儒林外史》详。”

《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一般认为是通过对儒林群丑的描写,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1981年在安徽全椒召开的纪念吴敬梓诞辰280周年的研讨会上,又有几种新观点。诸如:有认为是前所未有的“一部描摹世相的社会小说”,有认为是一部伟大的以公心讽刺之书,还有认为是封建末世的儒林画卷,甚至有人认为写的是“儒林痛史”,而不是“儒林丑史。”其实,《儒林外史》笔墨重点还是写儒林的,有严厉的批判,有沉痛的讽刺,也有正面的颂扬。当然在描写中也抨击了社会上的种种丑恶,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机锋所向,尤在士林。”

关于《儒林外史》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等方面的特色和成就,我们就不讲了,主要讲一下它的讽刺艺术。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擿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而其文又慽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鲁迅先生又说:“在中国历来作讽刺小说者,再没有比他更好的了。……讽刺小说从《儒林外史》之后,就可以谓之绝响。”评价可谓高矣。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将讽刺艺术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结合起来,使讽刺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和深刻的社会性。小说中所讽刺的儒林群丑的种种恶劣行径,所描写的官场上的种种腐败现象,都源自生活,是现实生活的概括和集中。“读之乃觉身世应酬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

二是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寓主观爱憎于客观冷静的摹写物象之中,“无一贬词,而情伪毕现”。

三是把自相矛盾的事物或者完全相反的言行,表现在一个人的身上,由此揭露人物的本质,收到“一掴一掌血,一鞭一条痕”的讽刺效果(如范进居母丧时吃大虾圆子的情节)。

四是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艺术夸张和精彩的细节描写,使得讽刺的效果格外的强烈(如对于贪婪吝啬的守财奴严监生临死前让人拨去灯芯的描写)。

词,萌芽于南朝梁陈到隋代初唐时期,形成于盛唐中唐时期,成熟于晚唐五代时期,繁荣于两宋时期,衰变于元代明代,而复兴于清代。清代词坛复兴繁荣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第一是创作繁荣,作家多,流派多,作品多,这方面下面专门分析。

第二是对前人词集的整理编纂和印刷发行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如朱彝尊的《词综》、王鹏运的《四印斋汇刻词》、江标的《灵鹣阁汇刻宋元名家词》、吴昌绶的《双照楼影刊宋元词》等,一直到朱祖谋的《彊村丛书》。这方面的工作对于词的普及和推动词的创作热潮,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第三是词学研究方面比前人更加深入。研究词的格律方面的著作,以及词话著作、词论著作、论词绝句等,都出现了不少。如赵执信的《声调谱》、万树的《词律》等;徐轨的《词苑丛谈》专辑词坛故实,采录颇丰;张宗橚的《词林纪事》,搜集了唐宋金元词坛422个词人的故事,征引丰富;还有彭孙遹的《词藻》、毛奇龄的《西河词话》、周济的《介存斋论词杂著》、陈廷焯的《白雨斋词话》,一直到况周颐的《蕙风词话》、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等等,对前代的词的研究,带有总结性的,相当深入,既有学术价值,又有史料价值,是古代文学研究领域中一笔丰富的遗产

下面我们重点谈一谈词的创作方面的成就。清代词坛上有以下流派:

1.朱彝尊与浙西词派。

朱彝尊(1629~1709)词推崇南宋姜白石、张炎,以至于形成了“数十年来,浙西填词家白石而户玉田,舂容大雅”的局面。浙西词以朱彝尊为首,另有李良年、李符、沈皞日、沈登岸、龚翔麟,号称“浙西六家”。浙西词影响甚大,为浙西词推波助澜、用力甚勤的是厉鹗。

2.陈维崧与阳羡词派。

陈维崧(1625~1682),江苏宜兴人;宜兴,秦汉时置阳羡县,故将他为首的词派称之为阳羡词派。他的词作极为丰富,用过416种词调,写过1629首词,陈廷焯称他“填词之富,古今无两”。陈维崧词的风格以豪放为主,往往取景阔大,笔墨淋漓;感情奔放,一泻无余。

3.纳兰性德词。

纳兰性德(1655~1685),满人。论词崇尚李煜。词以小令见长,清人令词,无出其右。擅长白描手法,自然流动,无雕琢之病。他的好友顾贞观与他感情契合,词风相近。

4.张惠言与常州词派。

康乾年间,词坛主要是朱彝尊、陈维崧。到了清中叶嘉庆年间,张惠言、周济等人以风骚之旨相号召,遂兴起了常州词派。张惠言(1761~1802),江苏常州武进人。论词反对靡丽,取法风骚,注重比兴,强调寄托。他的后继者周济,论词比张惠言更进一步,主张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前一句是说词要有寄托,后一句则说寄托又不要过于直露,以隐约含蓄为佳。常州词派对于近代词坛,影响甚大。

清代戏剧

杂剧传奇,元明最盛;到了清代,戏剧创作产生了新的特色:一是涌现出一批专业性的剧作家,他们开始有组织地进行带有共同创作性质的集体写剧活动。二是加强了戏剧与社会现实的联系,在戏剧创作中反映当时的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三是戏剧创作与舞台演出的实际,进一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四是戏剧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更加系统化、深入化。

清代初期戏剧作家有吴伟业、尤侗、朱素臣等,成就比较好的是李玉。尤其是他与朱素臣等人集体创作的《清忠谱》,把市民的政治斗争搬上舞台,反映社会生活十分广阔和生动,这在中国戏剧史上是空前未有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李渔,他不仅是一个剧作家,创作了10部传奇剧;而且在戏剧理论上很有建树。他在《闲情偶寄》中,集中篇幅,从结构、词采、音律、宾白、科诨、格局等六个方面,系统而又全面地阐述了戏剧创作的方方面面,站得高,论得深,着眼全局,有宏观意识,总结出一些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将我国的戏剧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清代康熙年间,出现了两部著名的戏剧作品:洪升的《长生殿》与孔尚任的《桃花扇》,一南一北,交相辉映,誉满天下,轰动一时,世称“南洪北孔”。

我们主要概括说一说这两部传奇剧的一些共同点:

一是两剧的作者都是诗人兼剧作家,诗词曲赋方面功力深厚;又都与当时的名流学者交往甚密;他们都比较尊重历史,对唐朝的“安史之乱”和南明遗事,都各自有自己比较进步的美学观点。

二是剧作中所描写的都是“一代兴亡”,作者感受到亡国之痛,有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三是两剧的作者在剧作品中都不同程度地对统治阶级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对民生疾苦表现了关切之情,对剧中的小人物的优秀品行进行了肯定和称赞,这些都体现了作者进步的历史观和民主主义的思想色彩。

四是两剧都是通过男女爱情来写重大的政治历史题材,爱情描写曲折感人,政治的表现也发人深省。

五是在艺术的表现上,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在情节结构的安排上,语言的运用上,都各自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一起体现了清代文人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在总体风格上,《长生殿》更富于浪漫主义精神,喜剧气氛更浓一些;剧中主人公虽然死了,但“精诚不散,终成连理”,在月宫团圆。而《桃花扇》则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悲剧。

清代诗文

清代初期的诗歌,以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屈大均等人为代表。他们由明入清,不忘故国,保持了可贵的民族气节。

顾炎武主张以经世致用为学,在《日知录》中倡言“文须有益于天下”,“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也,曰明道也,纪主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黄宗羲也主张:“诗以道性情”,“夫诗之道甚大,一人之性情,天下之治乱,皆所藏纳。”所以,他们在诗歌中表现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和“身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顾炎武《秋雨》)的志向、“壮士匣中刀,犹作风雨声”(王夫之《杂诗》)的豪情。他们的诗歌往往发掘现实性极强的题材,围绕民族矛盾这个重大主题,反映当时时代的爱国情绪,取得了超越前一个时期的新成就。如顾炎武的《精卫》、《海上》等,黄宗羲的《感旧》、《山居杂咏》等,王夫之的《读指南录》、《杂诗》等。

此外,清初的遗民诗人还有吴嘉纪、杜浚、归庄,以及“岭南三大家”屈大均、陈恭隐、梁佩兰等,他们的诗中表现了十分可贵的民族气节,是鼓舞人心的正气歌。

到了康熙中后期,民族感情日渐淡薄,人们开始潜心于诗歌理论,主要有:

一、王士祯(1634~1711)的“神韵说”。其观点是强调“兴会神到”,追求“得意忘言”,以清淡闲雅的风神韵致作为诗歌的最高境界,影响最大。

二、“宋诗派”。与王士祯推崇唐诗不同,查慎行、宋荦、厉鹗等人则推崇宋诗,以苏轼、陆游为榜样,人们称之为“宋诗派”。

三、乾隆年间沈德潜的“格调说”,主张从声律格调上学习古人:“诗贵性情,亦须论法。”风格上强调温柔敦厚,提倡儒家“诗教”。

四、袁枚的“性灵说”。袁枚反对复古主义,自称:“两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推崇萧子显“若无新变,不能代雄”的观点,主张诗歌应该抒发自己的胸臆,不能死守音律格调,反对以学问为诗。他的《遣兴》诗写道:“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性灵说”的倡导,对当时埋头故纸堆、专以学问为诗文的乾嘉学派,无疑是一个有力的批判和打击。

在乾嘉时期的诗人中,未沾染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风气、能够自成一体、自标风采的一个作家就是郑燮(1693~1765)。郑燮号板桥,能诗、工书、善画,时称“三绝”。他的题画诗很有名,如《潍坊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他的数篇“家书”,被人们誉为“不可磨灭文字”。如他在《家书》中写过这样一段文字:

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而士为四民之末。农夫……苦其身,勘其力,耕种收获,以养天下之人;使天下无农夫,举世皆饿死矣。吾辈读书人,……一捧书本,便想中举、中进士、作官,如何攫取金钱、造大房屋、置多田产,起手便错走了路头,后来越作越坏,总没有个好结果。

真是一声断喝,声震寰宇;千古真理,不可移易!这种尊农贱士的观点,虽然亦稍失偏颇,而且也不是自郑燮始,但不仅在当时的封建士大夫中是难能可贵的,而且至今仍然闪射着真理的光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