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生常怀千岁忧

人生常怀千岁忧

时间:2022-0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汉武时期,非常鼎盛,在朝廷里面设立了一个机构,这个机构叫乐府。一个是反映人内在的情感世界,主要是男女爱情的歌唱。爱情的内容在《诗经》中占绝大多数。在160篇《国风》当中,最精彩的就是男女爱情的歌唱。另一方面,对于男女爱情的歌唱,讲一首古代民歌中最好的一首,就是《上邪》:这首诗是一个少女抒发自己的爱情,山盟海誓,永不变心。这首诗歌对后代很有影响,因此被誉为“短章中的神品”。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
 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汉《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


今天我们从汉代乐府诗开始讲。从汉武帝开始,大约在公元前100年左右。西汉最繁盛的有五个王朝:文、景、武、昭、宣,即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其中最鼎盛的是汉武帝。所以毛主席写《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他提到五个人,五个历史人物,他们是最典型的。汉武时期,非常鼎盛,在朝廷里面设立了一个机构,这个机构叫乐府。它本来的意思,“乐”就是音乐,“府”就是官府,就是管理音乐的机构。为什么要设立这样的机构呢?当时,统治阶级为了了解下边老百姓的心声,派人到全国各地去采诗,采集老百姓的民歌,可以“观风俗,知厚薄”,看底下的风俗是不是淳朴,由此知道下面的民风是淳厚,还是浅薄。今天也一样,老百姓的民歌、民谣也是反映老百姓的心声。老百姓讽刺一些官僚“上午围着轮子转,中午围着盘子转,晚上围着裙子转”,这是老百姓对一些官僚的抨击。任何时代都有民歌,任何时代都有老百姓发泄内心情感的诗歌,中国人的聪明智慧那是无穷无尽的。老百姓用汉字创造了非常丰富灿烂的民间文化,一直到今天,还依然有很多很多的民歌。在汉武帝时期,这个管理音乐的机构把采集的诗歌汇集到一起。当时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保存这些东西,而是想从中看出民俗风情,但客观上就把这些东西保存下来了。后来“乐府”便从一个机构的名称变成了诗歌体制的名称,也就是诗体的名称,这样的诗歌就称为乐府诗。

两汉的乐府诗保留下来的一共120多首。我上面讲过,《诗经》的《风》《雅》《颂》,共305篇,其中《风》160篇,是最主要的。《风》是什么?《风》是民歌。任何时代的民歌,无非是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反映人外在的客观世界,自然啊,山川啊,压迫啊,兵役啊,干活怎么苦啊等等。一个是反映人内在的情感世界,主要是男女爱情的歌唱。刚才有位先生和我说起《诗经》,说《诗经》是男欢女爱。那可不是嘛!爱情的内容在《诗经》中占绝大多数。在160篇《国风》当中,最精彩的就是男女爱情的歌唱。汉代的乐府诗歌也是民歌,其内容也是两个方面。从反映现实说来,有很多诗歌,譬如说,反映战争的,反映压迫的。反映压迫的有一篇叫《东门行》,它写一个男的,穷得无法活下去了,于是拔剑而起,铤而走险,要起来造反。诗歌说:“出东门,不顾归。”出东门以后就不想着要回来了。然而又“来入门,怅欲悲”,走了以后又回来,说明是犹豫的,矛盾的,因为妻子和孩子都在家里,可是回来以后又感到非常悲伤。悲伤在哪里呢?“盎中无斗米储”,装米的瓦缸里一斗米都没有。“还视架上无悬衣。”在挂衣裳的架子上一件衣服都没有。没的吃,没的穿,于是又“拔剑东门去”,思想反复,说明造反不是一下子就造起来的。这时候“舍中儿母牵衣啼”,他的妻子拉着他,哭着说:“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糜。”人家富贵归人家富贵,我愿意跟你同甘共苦。“上用沧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上要看在老天的面上,老天是不许造反的,下要看孩子们,你要是造反有问题,这孩子们靠谁呢?“今非”,你现在的行为是不对的。然后这个男的一下子把妻子推到一边去,“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就是说,我已经贫困这么多年了,再也忍受不下去了。这首诗写的就是这样一件事情,典型的为生活所迫,铤而走险的事情。而且还写出了与妻子的对话,这位妻子非常善良,非常柔弱,不愿意造反,愿意默默地忍受压迫,但是男的不愿意这样子下去,要去造反。像这样的诗歌,充满了反抗的激情。像这样的诗歌,朝廷看了以后就知道下面是怎样一种民情。这个诗歌写的是要造反,因此情绪非常激动。这表现在诗歌的形式上,有一个字一句的,有两个字一句的,三个字一句的,四个字一句的,五个字,六个字,七个字一句,它们长短不齐。大家记住,诗歌的形式与抒发的感情是有关联的,要是感情非常激动,句子就长短不齐,它是内心激情的喷泻。如果感情非常轻柔,非常舒缓,句子往往非常整齐,四言,或者五言,或者七言。整齐的句式适合于抒发比较舒缓的情感;而长短不齐的句法适合于抒发激动的昂扬的情感。譬如李白写《蜀道难》,为什么是“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他用的是长短不齐的句子,而杜甫的诗都是五言、七言,比较平缓。

对于反映现实的,我就讲这一首《东门行》。另一方面,对于男女爱情的歌唱,讲一首古代民歌中最好的一首,就是《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这首诗是一个少女抒发自己的爱情,山盟海誓,永不变心。这个“上”就是天,“邪”就是语尾音“啊”。因此,“上邪”就是“天啊”,“老天啊”,是一位少女对苍天作出爱情的盟誓。她说,“上邪!我欲与君相知”,天啊!我要与他好,相知相爱。“长命无绝衰”,这个长命不是寿命很长,而是时间很长、永远的意思,永远不会衰败,也不会断绝。这诗歌把少女对爱情的激情表现得一泻无遗,一开始就把这种感情全部倾吐出来。但是如果诗歌只写到这里就不会是千古好诗。因为这只是感情直接的呼喊,像标语口号似的:“我爱你,我永远爱你!”这没有艺术的感染力。这首诗歌最精彩的地方在下边,它一连举了大自然中永远不可能发生的五种事情,来说明我跟你的感情永远永远好下去,永远不会完。她说“山无陵”,陵是山峰,除非山没有山峰。“江水为竭”,江水都干了;“冬雷震震”,冬季打雷一阵阵地响;“夏雨雪”,这个“雨”是名词作动词讲,夏天下雪;“天地合”,天和地合到一起;“乃敢与君绝!”除了这五种绝对不可能发生的现象发生了,我才敢跟你断绝关系。而这五种现象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所以我绝对不会与你断绝关系。最后的“乃敢与君绝”与开始的“长命无绝衰”看似不同,实质一样,表达感情的强烈是完全一样的。这首诗歌对后代很有影响,因此被誉为“短章中的神品”。古人评价书画艺术有“三品”:一般还可以就是“能品”;比“能品”好一点的就是“妙品”;最高的是“神品”,遗其形而得其神。《上邪》这首诗就是“短章中的神品”。我在学校讲课中讲这首诗的时候,给同学们讲了这样一种体会,即任何诗歌都是社会的反映,都是社会情感的反映。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种体会:越是想要得到的东西,就越是怕失去;而越是怕失去的,越是赌咒发誓要保住,这是一层意思。回过头来想,越是赌咒发誓要保住的东西,就越是存在失去的可能性;如果不存在这种可能性,也就不用赌咒发誓了。所以,我们从这首诗可以看到,在封建社会中,女子最存在失去爱情的可能性。在封建社会中男子无所谓失去爱情,我们打开中国古代诗歌,很少看到男子对爱情赌咒发誓,都是女子在赌咒发誓。在封建社会,女子存在失去爱情的土壤,男子不高兴就可以“休”掉女子。这不是离婚。因为离婚是平等意义下的双方分手,而“休掉”是不平等地将妻子去掉,那是很不一样的。对于这样的诗歌,一方面可以看到这位少女非常可爱;另一方面,也感受到当时社会中的男女婚姻的不平等。这首诗歌的表现手法对后来有很大影响。譬如在唐代有一首词,叫做《菩萨蛮》,开始这样说“枕前发尽千般愿”,枕前发愿就不是少女,而是少妇了;“要休且待青山烂”,要想咱们的感情完了的话,这要等到青山都烂了;“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这还没算完。“白日参辰见”,白天里天上出现星星;“北斗回南面”,北斗星回到南天上去了;“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青山烂”,“黄河枯”,“秤锤浮”,“日星见”,“北斗回南面”及“三更见日头”这六种事情都发生以后,我才跟你完。这首诗明显地受到汉乐府《上邪》的影响。后来明代有首民歌说,“要分离除非是天作了地,要分离除非是官作了吏”,也反映出这类影响。

现在我们讲汉代文学的第四个方面,即汉代的文人诗。从屈原到曹操大约500年,这期间是文人创作的低潮,整个汉代留下诗人姓名的诗歌很少。汉代的文人诗歌主要是东汉时期,留下的文人诗歌一共19首,从南北朝开始人们把这19首诗歌放在一起,给它加上一个名字,叫《古诗十九首》。因此这并不是著作的名称,也不知道是谁写的,其中个别有考证,但大多不可信。

我们就讲一下《古诗十九首》。它的内容比较丰富,但主旋律是“及时行乐”的思想。东汉后期,天下动乱,人们朝不保夕,人的命运变化倏忽之间,动乱一爆发,人们的命运就很惨了。因此,很多文人抒发“朝不保夕,及时行乐”这样一种思想。譬如:“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一辈子很少活到100岁,我们现在可以做到,但古人不然。杜甫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欧阳修称自己为“醉翁”,40多岁就称自己“翁”了,所以古人寿命很短。“常怀千岁忧”总想很远很远的事情。“昼短苦夜长”白天太短了,尽情地玩,时间不够,“何不秉烛游”,晚上还要点着蜡烛继续玩,来一阵子卡拉OK。“为乐当及时”,应当及时行乐。“何能待来兹”,怎么能等未来呢。又譬如“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在天地间诞生,一辈子很快很快呀,就像是出一趟远门似的。“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人生这么短暂,在一起喝酒,而且要喝醇厚的酒,不喝那些差劲的薄酒。人生像出趟差一样,但出去了就不能再回来了。人生短暂,这是人类没办法逃避的一个悲哀。人生从诞生,到成长,他一步步走向哪里呢?走向死亡。人生的长河是单向性的,不可逆转的。有位老师,我后来也很同意他的观点。他说,认识到人生苦短后,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及时行乐,第二种是抓紧时间,刻苦努力,奋发有为。我们以前对后一种人生态度非常肯定,而对前一种人生态度进行批判。我自己的观点是,对前一种人生态度不能彻底批判,还应该有所保留。保留在哪里呢?你努力奋斗了,抓紧时间玩一玩,这不能完全否定,因为生命是宝贵的,珍惜生命,提高生命的质量,这不是完全坏的事情。享乐并不全是物质上的,人生的快乐不是物质上决定的。有的人吃鲍鱼不一定快乐,但吃萝卜干,抿上两口小酒,他感到特别快乐,他的快乐质量一点不低于吃鲍鱼那些人。另外,他又说“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人生不是金石,像说“毛主席万寿无疆”那是神话,是一种愿望,谁也不能万寿无疆。有一个观点认为人生短暂,是人生的一个悲哀;同时,人生短暂也是人生的一个机遇。正因为人生短暂,十七八岁就应该好好学习,努力工作,有所成就,才能感到时光紧迫。试想一想,如果每个人都活八千岁,那么现在干嘛努力学习,就玩吧,早着呢;玩到六千九百九十九岁才开始学习也不迟。现在不行,几十年的光阴,就得抓紧。“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人的肉体生命很快就会与万物同化,“物化”就是化为万物,人死了以后,就和万物合在一起;人的美好的名声——“荣名”会永远保持下去。

从中国的诗歌发展而言,《古诗十九首》主要是在形式上为中国五言诗的定型打下了基础。中国的诗歌在形式方面由短到长,由散到整齐。最早的有两言,到《诗经》主要是四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到屈原则是杂言:“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从“短”到“杂”,再到基本整齐,《古诗十九首》打下了这样的基础。从此以后,经过曹操的儿子曹植和后来东晋诗人陶渊明,五言诗歌成为了固定的形式。在中国诗歌中,五言诗是最多的。

下面,我们再讲一个阶段,就是建安文学。汉代分西汉、东汉,东汉是从公元25年到公元220年。东汉最后一个皇帝叫汉献帝,他最后一个重要年号叫“建安”,建安是从公元196年到公元220年,首尾25年,历史上把它作为东汉末年。而在文学史上,却把它作为一个崭新时代的开始。在这25年中,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大家看一下,汉朝灭亡在公元220年,汉朝是怎样灭亡的呢?就因为曹操在这一年去世了。曹操是公元155年诞生,他活着的时候说他从来不篡夺汉位,只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把汉献帝抓在手里,号令诸侯。别人说曹操想谋反,想篡汉,他说他从来不想篡汉。因此他在统一天下方面是起了很好作用的。可是等到公元220年曹操一去世,他的儿子可不管这一套,一下子就把汉朝给推翻了。他的儿子曹丕把汉朝推翻,自己建立魏王朝,自称魏文帝,并将他爸爸曹操追封为魏武帝。毛主席的诗词说“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魏武是谁呀?就是曹操。

现在就讲讲建安文学,它大概是相当于公元196年到240年左右,大约50年的时间,在中国诗歌史上,这是第一个文人创作的高潮。刚才我说过了,从公元前300年的屈原到公元200年的曹操,这500年当中没有留下其他伟大的文人创作。但是在建安这短短的几十年当中便产生了一批伟大的诗人,如“三曹”,即曹操和他的儿子曹丕、曹植。还有“建安七子”,即孔融、王粲、刘桢、阮瑀、徐干、陈琳、应玚。除了“三曹”和“七子”这十个人以外还有一批,可以说这是空前的,但却不是绝后的。因为唐代有两千多个诗人,宋代有四千多个诗人。所以说文人创作诗歌的第一个高潮就在这个时候。这个时期诗歌形成了一种为后人最称道的风格,叫建安风骨。因为东汉末年社会动乱,这个时代的诗多反映动乱的社会现实,抒发统一天下的理想壮志。诗歌的风格慷慨激昂,遒劲有力,从而形成一种风骨,人称“建安风骨”。这些诗歌有力量,后代当文风不好的时候,进步的作家往往举起一面红旗来反对不好的文风,这面大旗就是“建安风骨”,所以我们要学习建安风骨。如曹操写东汉末年,天下动乱,“白骨露于野”,白骨暴露在野外;“千里无鸡鸣”,没鸡鸣就是无人家住;“生民百遗一”,老百姓一百人就剩下一个人了;“念之断人肠”,一想到这里,就让人愁肠欲断。这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内容非常丰富。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了不起的人物,不但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了不起的文学家。他的政治才能、军事才能都很了不起,他统一北方,顺应了历史的潮流,他是非常有本事的一个人。元末明初作家罗贯中写了《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有一个基本的出发点,就是认为汉族是正统,而元朝不正统。他从这个观点出发,就拥护刘备,反对曹操;对刘备什么都说好,而对曹操什么都说他不好。假如历史对曹操有三种记载,罗贯中就选择对曹操最不利的那种来写。如历史记载曹操去杀董卓没杀成,就和陈宫逃出来了,跑到他好朋友吕伯奢家,吕伯奢看到好朋友来了,他就出去打酒,并吩咐儿子赶紧准备菜。曹操和陈宫在前堂,听到后院磨刀霍霍。曹操一听,以为是要将自己杀掉,就拔剑而起,从前堂杀到后院,把人家一家全都杀掉了。等杀到厨房一看,是捆着一头猪,是人家准备杀猪给他吃的。他呆不下去了,赶紧走吧。走到半路上,吕伯奢迎上来了,吕说,为什么不吃饭就走?留下吃饭吧。曹操趁老朋友不注意,手起剑落,就把老朋友也杀掉了。这时候,陈宫就说,看你这个人怎么能这样,前面杀人是误杀,还情有可原,可现在又把吕伯奢杀了。然而,曹操却回答说:“宁叫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你不把这个人杀掉,他回家一看全家人都被我杀掉了,岂不一辈子找我报仇。陈宫一看,曹操太残忍了,也悄悄离开他走了。这件事,历史上有几种记载,一种记载说,吕伯奢的儿子怀疑曹操谋杀董卓,在策划报官的时候让曹操听到了,于是曹操就将他杀了。这个杀是政治原因,不能反映曹操的狠毒。但是罗贯中不选择这种记载,他选择对曹操最不利的记载,并加以夸大。曹操经罗贯中这样一丑化,脸上的白粉再也擦不掉了。当曹操尚未发达的时候,问相面的人:“你看我怎么样?”相面的人说:“我不敢说。”曹操说:“你说,没关系。”相面人说:“你呀,是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这在历史上也是有记载的,是《世说新语》上的记载。在这本书里,记载说曹操在汉献帝手下当丞相,北方匈奴派使者到汉朝来。曹操自己个子不高,觉得自己长得不够漂亮,不足以“雄远”,不能威慑远方的少数民族。有一个人,叫崔季珪,长得很有风度,一表人才,曹操让他代替自己。当时没有电视,谁也不知道曹操长的什么样。当时,曹操自己假装是一个卫士,拿一把大刀站在旁边。等到接见使者完了以后,曹操派人悄悄问这个使者,你对我们曹丞相印象怎么样?使者说,哎呀,曹丞相“雅望非常”,一表人才,很不错。但是旁边提大刀那个人才是真正的英雄。曹操听说之后,就派人追上去把这个人杀掉了。为什么呢?因为他聪明、智慧、识破了英雄。

总体说起来,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伟大的军事家,在统一北方、统一天下方面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这些我们不谈,主要谈他的文学成就。为什么说他是文学家呢?他颁布的一些命令、法令当中,有一些是很好的散文。鲁迅先生就非常推崇这些散文,认为只有大政治家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来。因为散文太长了,就不讲了。只讲曹操的诗歌,一共有20多首,基本上都是四言诗。我认为每一首都是精品。如《蒿里行》是反映现实的,反映了天下群雄割据的情形。又如《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实际上,曹操这首诗是非常积极的。他从满腹忧愁写起,“对酒当歌”中的“当”字也是“对”的意思,而“歌”不是唱歌的歌,而是歌女,就是对着美酒,对着美丽的歌女,不是“对着美酒应当唱歌”这个意思。李白写“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当”字也是这样用的。“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就像早晨的露水一样,消逝了的岁月苦于太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这是悲愤,忧思。“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唯有喝酒才能解忧。是什么忧呢?主要是岁月流逝,而功业无成。岁月流逝很多,30岁了,流逝流逝又50岁了,可是伟大的功业没有完成,这是英雄的悲哀,英雄的悲愤。一个人要是没有远大的理想就不会有深沉的悲愤。一个人很有才能,很有理想,很想干事,可是却没有这样的条件,就会有大悲愤,大激情。曹操越写越激愤,最后说“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就是说对山来说,土来得越多越好;对海来说,水来得越多越好;人才来得越多越好,广纳人才。“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礼贤下士,历史上有“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这样的记载。“沐”就是洗头发,洗身,叫浴。正在洗头发的时候,报告说有贤人来了,一听说有才华的人来了,连把头发洗完都不能等待,赶紧把头发握起来接见贤人,以至于在一次洗头发中竟有三次把头发握起来。这是礼贤下士,广纳人才,不能让有才能的人在外边等着,要尊重别人。“一饭三吐哺”,吃饭的时候,一听说有才能的人来了,连把这口饭咽下去的时间都不能等,把它吐出来,先去接待。正因为周公这样礼贤下士,才能众望所归,成就天下大事业。曹操所渴望的,就是这种“天下归心”。读前面几句,会以为曹操很消极,实际上是他对岁月流逝、功业无成的慨叹。最后他是希望统一天下。

另外如曹操的《观沧海》,他写“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毛主席写《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遗篇”指的就是《观沧海》。在中国诗歌史上,这是第一篇以山水为描写对象的诗,如要选择历代山水诗选,第一首就是《观沧海》。这之前的中国诗歌中写到山水的很多,但都是作为背景来写。譬如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里“水”是作为背景来描写的。《诗经》中的“泰山岩岩,鲁邦所瞻”,它也写泰山,高高的泰山呀……可是它下面不写这个了,而是作背景来写,转而写其他的东西。如果把山水作为描写的对象,山怎么样,水怎么样,那才是山水诗。曹操的这一首,则将大海作为描写的对象,是最有名的咏海名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水是多么的浩荡,写完水就写海岛,然后写海岛上“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曹操观察事物非常仔细,海岛上很少有高大的树,因为海风太大了,故树木都是一丛一丛地生长。曹操这个人了不起,刚才说的《短歌行》中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说明他观察事物非常仔细,月亮越是明亮,天上的星星越稀少,因为月亮的光芒将星星的光芒掩盖了。他接着说“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随着一阵秋风,大海涌起了波涛,诗人联想的翅膀展开,写下了千古的咏海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本来曹操写到这儿也就完了,后来谱曲的乐工为了歌咏的需要,给加上了一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特别的幸运啊,唱一首歌来抒发我的情怀。这如同唱《东方红》时加入的“忽而嘿呦”,人家写诗时是没有的。大海多么的辽阔,太阳和月亮的运行仿佛出没于大海之中,灿烂的星星和银河仿佛出没在大海之里。曹操写出了大海包孕宇宙、吞吐日月的壮阔气势。我在北大讲课时,跟大学生讲,去过大海的举手,有一半左右举手。我说,没去过的,双休日,五一节,国庆节或寒暑假,一定要到大海边去站一站。到那儿一站,就会感到宇宙之茫茫,人生渺小如沧海之一粟;感到岁月之亘古,人生匆匆如短暂之一瞬;就会感到那些诸如肥皂、洗衣粉等问题都不值得一谈。

第二个我们讲曹丕,他只活了40岁。这个人的政治才能、军事才能和文学才能都远远不如其父。公元220年他代汉而立之后,成立了魏王朝。在文学上,只简要说他的诗歌《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一共15句,每句都是7个字。在中国诗歌史上,这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很值得肯定。另外,曹丕还有一组文章,叫《典论》,“典”就是事物的法则和规律,一共11篇。可是失传了很多,幸好存有一篇及序言,是在其他书中保存下来的,这一篇叫《典论·论文》。在中国文学理论史上这是第一篇论文。曹丕的成就虽然不行,但是人生有两个“第一”传世,此生不虚矣!

在这篇文章中,曹丕主要讲了两点,他反对文人相轻,敝帚自珍,认为这是中国文人的陋习,不好的习惯。“敝帚自珍”,谚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一直到今天,中国还有这个陋习。看不起别人,是非常无知的。人生的知识是无边无际的,任何人只是掌握知识的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无论是教授也好,博导也好,诺贝尔奖获得者也好,也只是掌握了人类知识的一个或几个方面而已。如果一个人向别人炫耀自己挺有知识,这实际上就等于告诉别人你是无知的。因为你对于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这一点都不知道,这岂不是无知吗!第二方面就是曹丕大大地提高了文学的社会地位,他认为文学非常重要,他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辱止乎其身,二者必至其常期”。“二者”指年寿和荣辱,“常期”就是“大限”,一个人哪怕活98岁,也有死的时候,那就是这个人的“常期”。接下来是“未若文章之无穷”,人去世了,他的著作还在。李白已死了1200多年了,李白的诗歌依然在,李白永远在中华民族的子孙心中延续。他认为一个人要做永垂不朽的事情,就是著书立说,其他事情,到时候就会变没有了。在曹丕之前从来没有人把文章抬到“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样的高度。

第三讲一下曹植。在“三曹”中,最有才华的是曹植,即曹子建。曹操非常喜欢这个才华横溢的小儿子。曹植诞生是在公元192年,去世是在公元232年。公元220年时,曹植28岁,以他父亲去世为界限,他的人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公元220年之前,曹植过着贵公子的生活,他爸爸非常喜欢他,因此他非常得意,非常高兴。公元220年,曹操去世,他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曹丕这个人心胸不开阔,对这个弟弟非常猜忌,一上台就找了个茬,把曹植最好的两个朋友丁仪、丁廙给杀掉了——剪其羽翼,把曹植的“两个翅膀”给剪掉了。之后又迫害曹植,你不是很有才能吗?那你就七步成诗,否则要加罪于你。曹植七步未了,就写了一首诗。这首诗是好诗,在《世说新语》中记载为六句,后来流传中改为四句,这四句更好。我认为这是可以千古传下去的诗歌。诗歌写“煮豆燃豆萁”,上面煮豆,下面烧的是豆秸;“豆在釜中泣”,“釜”就是锅,豆子在锅里哭啊,一边哭一边说:“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本是同一条根生出来的,何必这样急迫地煎熬我呢?诗歌的比喻非常贴切,没有比这更贴切的了。同样是一个父母生出来的,上面结的豆子,下面是豆秸,何必这么残忍煎熬呢!这首诗使他哥哥不忍心下手。曹植真是“千古文章未尽才”,“才如江海命如丝”,很早就去世,非常可惜!

曹植一共有90多首诗歌,其中60多首都是五言诗,他在促进五言诗成熟方面是有功劳的。曹植的五言诗写得非常好,这里只列举几句,如“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大丈夫志在四海,哪怕是相隔万里,也仿佛如同比邻而居。这诗歌虽说不错,但民间流传并不广。而唐代诗人王勃把曹植的这首诗稍微改了一下,就流传非常广,王勃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是言情,表达感情、友情。王勃的诗肯定是从曹植那句诗演化而来。又例如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男子汉大丈夫,国家有了困难、灾难、动乱,应该挺身而出,捐躯赴国难,而把死看作回家一样。再例如“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交何须多”,他的好朋友被他的哥哥杀掉了,眼看好朋友被杀,却没办法去援救,于是就发出这样的感慨:一个人手中无权,何必去交那么多朋友呢!正是树高则风悲,海大则波涌呀!

曹植很有才华,除了诗歌外,有一首《洛神赋》很有名。据说,《洛神赋》开始时叫《感甄赋》,“甄”是甄氏,是曹植喜欢的一个女子,长得很漂亮,他哥哥曹丕就把甄氏据为己有。因此,曹植心情非常抑郁,甄氏也非常抑郁,没过两年就死了。曹丕为了刺激曹植,就把甄氏曾经用过的一个枕头送给曹植,想折磨他,让他睹物思人。曹植看到这个枕头后就写了这首《感甄赋》。待到魏明帝曹叡,即曹丕的儿子当皇帝的时候,看到他爸爸和叔叔之间不太好,就将它改为《洛神赋》。这只是一种说法,不管这种说法如何,从文学上讲《洛神赋》写得非常美。他这样写“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女子体态轻盈,就像受到惊吓而飞起的鸿鸟一样。这两句后来成了描写美丽女子的佳句,特别是“惊鸿”,成了体态轻盈的女子的代称。只要是一看到“惊鸿”这两个字,都知道是表示体态轻盈漂亮的女子。南宋诗人陆游,他的妻子唐琬,二人结婚后非常好,但是陆游的妈妈不喜欢这个儿媳妇,硬是逼着儿子把唐琬休了。多少年以后,陆游60多岁,70多岁,80多岁都写诗怀念唐琬,其中一首写陆游到了沈园之后:“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陆游和唐琬当初一起曾在这座桥上临水照影,有一段美好的回忆;而现在又到这里的时候,唐琬已去世了。曹植是中国才华横溢的一位诗人,倘若要选10位中国诗人,一定可以选到曹植,其他如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陆游、辛弃疾等等。南北朝有个诗人叫谢灵运,他有一句名言:“天下才共一石(十斗),曹子建独占八斗。”还剩二斗,那么“我得一斗”,还剩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因此留下了一句成语“才高八斗”。曹子建“才高八斗”当之无愧!后来又加上一句“学富五车”,这是指人的知识渊博,而“才高八斗”是指人的才华横溢。

下面简单讲一下“七子”,就是指七个人:孔融,王粲,徐干,阮瑀,应玚,陈琳,刘桢。我们只就两个人的诗歌讲一下。首先讲一下徐干,他有一首诗,叫《室思》,“室”就是闺房,“思”就是愁怨。前面我讲《诗经》时,曾讲到一首《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丈夫离开家以后,女子独守空闺,大家注意,“空闺”并非家里什么人都没有,丫鬟、侍女多得很,主要是指丈夫不在家。徐干的诗有几句影响很远的:“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就是说丈夫出外之后,梳妆用的镜子上面落满了灰尘,暗淡了,而且也不去擦它。为什么不擦呢?因为反正也不梳妆了!而思念丈夫的情感就像门前的流水一样滚滚不断,哪里有穷尽的时候呢!这四句对后来南北朝,直到唐朝的影响都很大,后来的诗歌专门形成了一种体,叫“自君之出矣体”。很多人都写闺怨,而且诗歌的第一句都一样,都是“自君之出矣”,然后才是什么、什么,由此可见这首诗的影响多大。

“七子”中我们再讲一个刘桢,他有一首诗叫《赠从弟》,“从弟”就是堂弟。诗是这样写道:“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冬天非常严寒呀,但是松树一年到头都是那样的挺拔,“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松柏哪里不是遭到严寒呢,但是它郁郁葱葱常端正,因为松柏的本性是耐寒,不畏寒冷。这首诗实际上就是孔子《论语》中说到的一种精神:“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之所以了不起,他的许多话对中国的影响都非常深远,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等。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一句话,对中国的松文化影响非常之大,非常深远。

“七子”以后,简单讲一下蔡琰,就是蔡文姬。我认为她是第一位文学成就非常突出的女诗人,当然文学成就最突出的是李清照。蔡文姬的诗歌中有一首是肯定没有争议的,就是她的五言《悲愤诗》。而另外的如骚体《胡笳十八拍》却是有争议的。郭沫若认为是她写的,但别人认为不是她写的。蔡琰在东汉末年的动荡之中被掳掠到匈奴去了,并与南匈奴左贤王结婚,生有两个孩子。她的爸爸蔡邕是很有才华的,是书法家,跟曹操是好朋友。因此请求曹操花重金把他女儿赎回来,当时曹操还是丞相。曹操就和匈奴谈判,用重金将蔡文姬赎了回来。左贤王说,好,可以把蔡文姬放回去,但是她生的两个孩子不许带回去。因此蔡文姬回汉是一喜,然而与两个孩子分离却是一悲,然后就写了著名的《悲愤诗》。共108句,540个字。她是汉代末年中国妇女悲剧的一个缩影,应该大大地抬高它的文学价值。诗歌分三段,第一段写东汉动乱,少数民族入侵之后,汉代不堪一击:“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把男的都杀掉了,把头挂在马的前边;而把女的装在车子里带回去。第二段写在匈奴的生活,不得已和左贤王结婚,生了两个孩子。当曹操要将她赎回来的时候,诗歌写出与孩子分离带来“五内俱焚”的母亲的痛苦。小儿子听说母亲要走,就上前问她:妈妈你平时对我们挺好的,“今何更不慈?”现在又为什么不慈念,不慈悲呢?蔡琰对此写道:“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听到儿子这样问她,就像是五内俱摧,这样一种痛苦的心情,非常感人。第三段写她回到中原之后,看到中原经过战乱萧条的景象,写得非常好。

三国时代,文学的主要成就都是魏,而蜀和吴的文学成就不高,特别是吴。蜀有一个人,就是诸葛亮,他的散文写得很好,很有成就。如他教导孩子说“夫志当存高远”,又如《前出师表》、《后出师表》都是中国千古美文。他有一篇小的文章,很短,叫《论交》,他写道“势利之交,难以经远”,以权势和利益来交朋友,是难以经历远久的,这样的友谊长不了。如果你作官,有势力就和你交往,那么过两天你那个副部长没了,交情也就没了。你有钱有利,过两天你炒股,把好几十万全都赔进去了,交情也就没了。“士之相知”即君子之交,那应该怎么样呢?应该“温不增华,寒不改叶”,温暖的时候也不增加花,让花开得不得了;寒冷的冬天也不改变叶子,让叶子长得郁郁葱葱。“能四时而不衰,历夷险而益固”,能够经历春夏秋冬而不衰败,经历了平坦顺利的考验,以及困难险恶的考验之后会更加牢固。这篇文章虽短,但对于交友来说是很有意义的。其中“温不增华,寒不改叶”是非常好的两句话。这篇文章全文是:

势利之交,难以经远。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叶。能四时而不衰,历险夷而益固。

虽然全言语只有32个字,但可以说是美哉斯文,真哉斯言,善哉斯道!中国人是礼仪之邦,非常重视友情,“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我们讲“来而不往非礼也”,而且“往而不来亦非礼也”!我们讲“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曾对同学们讲,父母对我们的恩情决不是“滴水之恩”,父母的恩情是“涌泉之恩”,作为子女,应该大海相报。“滴水之恩”尚且“涌泉相报”,那么“涌泉之恩”就应该“大海相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