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欧阳修与诗歌革新运动的胜利

欧阳修与诗歌革新运动的胜利

时间:2022-12-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可见,欧阳修的诗论,针对当时诗坛的不良风气,在梅尧臣、苏舜钦诗歌主张的基础上,前进了一大步,为宋诗发展指出了更加明确的方向。欧阳修的《边户》一诗真实地反映了这种现实。表明诗人用人的观点。欧阳修领导的古文运动是打着学习韩愈的旗帜,他的诗也是向韩愈学习。在欧阳修那些以诗论诗的作品中,说理议论尤为明显。欧阳修诗歌创作的散文化、议论化,对宋诗以文为诗这一特点的形成起了促成作用。

二、欧阳修与诗歌革新运动的胜利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庐陵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为人正直敢言,早年支持范仲淹的改良措施,晚年与王安石在新法问题上意见不合,退居颍州,卒谥文忠。他是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是名重一时的文坛领袖。他将古文运动的精神贯穿到诗歌革新之中,强调诗歌与现实的密切关系,他认为:

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梅圣俞诗集序》)

这种诗穷而后工的观点,说明诗歌创作与诗人的社会经历以及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说明写诗一定要有真情实感。这对于当时诗坛上无病呻吟,闭门造车的不良风气是很好的批判。他还强调诗歌的感染力,认为诗歌要有感人的魅力,就必须像梅圣俞的诗那样:“本人情,状风物,英华雅正,变态百出,哆兮其似春,凄兮其如秋;使人读之,可以喜,可以悲,陶畅酣透,不知手足之将鼓舞也。”(《答李翊书》)韩愈提出“惟陈言之务去”,结果为新而新,走上了生硬怪僻的道路。欧阳修在诗的语言上主张平易自然,他不学韩愈,而是走平易流畅的路子。由此可见,欧阳修的诗论,针对当时诗坛的不良风气,在梅尧臣、苏舜钦诗歌主张的基础上,前进了一大步,为宋诗发展指出了更加明确的方向。

在他的诗歌理论指导下,他的诗歌创作能够与现实紧密结合,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社会矛盾。他在颖州期间所写的《食糟民》就是这样的作品。

田家种糯官酿酒,榷利(20)秋毫升与斗。酒沽(21)得钱糟弃物,大屋经年堆欲朽。酒醅瀺灂如沸汤(22),东风来吹酒瓮香。累累罂(23)与瓶,唯恐不得尝。官沽味浓村酒薄,日饮官酒诚可乐。不见田中种糯人,釜无糜粥度冬春(24),还来就官买糟食,官吏散糟以为德。嗟彼官吏者,其职称长民(25),衣食不蚕耕,所学义与仁;仁当养人义适宜(26),言可闻达力可施(27)。上不能宽国之利,下不能饱尔之饥;我饮酒,尔食糟,尔虽不我责(28),我责(29)何由逃!

诗中一方面写“田家种糯”“还来就官买糟食”,另一方面写“官酿酒”、“酒沽得钱糟弃物”;一方面写种糯人“釜无糜粥度冬春”,另一方面写官吏们“日饮官酒诚可乐”。通过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官府与百姓的矛盾,揭露了封建官吏不劳而获的寄生生活,以及他们所标榜的仁义的虚伪性。同时,诗人还将自己摆进去:“我饮酒,尔食糟,尔虽不责我,我责何由逃!”表现了诗人的自责和不安。作为一个正直的封建官吏,诗人能够面对现实人生,写出这样的作品是难能可贵的。

在北宋由于统治者对辽和西夏的侵扰采取妥协退让政策,直接受害者是广大人民,尤其是边地人民受害更深。他们得不到朝廷保护,经常受到敌方的侵扰蹂躏,另一方面又有着沉重的赋税徭役之苦。欧阳修的《边户》一诗真实地反映了这种现实。诗中表现了边户“两地供赋租”、“身居界河上,不敢界河渔”的痛苦。同时,诗人还以满腔的热情歌颂了边地人民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

家世为边户,年年常备胡。儿童习鞍马,妇女能弯弧。胡尘朝夕起,虏骑蔑如无。……

人民要抗敌,朝廷却退让。诗中表现了诗人对朝廷妥协退让政策的不满。

在欧阳修的诗歌创作中,还有一部分咏物诗,诗人往往借物咏怀,或讽喻现实,或抒发某种感慨。如在《古瓦砚》中,诗人借咏古瓦砚,发出这样的议论:“于物用有宜,不计丑与妍”、“乃知物虽贱,当用价难攀”。并进而由物及人,“岂惟瓦砾尔,用人从古然!”表明诗人用人的观点。在《画眉鸟》中,诗人借画眉鸟在林间自由自在地歌唱,来抒写他离朝廷贬滁州后的自适自得之情。在《宝剑》中,借咏宝剑,抒发诗人的爱国感情。在《寄生槐》中,借寄生于桧柏树上的槐,比喻朝廷中依附大臣的奸邪小人,诗人认为对这些奸邪小人“剪除初非难,长养遂成患”,应该“剿绝须明断”,表现诗人对这些小人的深恶痛绝。不难看出,他的这类咏物诗也是与现实生活紧紧连在一起的。

在欧阳修现存的八百多首诗中,上述作品不是很多,而大多数还是抒写个人情怀,以及友朋唱和赠答之作。虽然如此,他的这类诗也不同于西昆体诗人的无病呻吟,其中多数是诗人感情的抒发。

欧阳修领导的古文运动是打着学习韩愈的旗帜,他的诗也是向韩愈学习。他在推崇韩愈的诗时曾说:“退之笔力无施不可。……然其资谈笑,助谐谑,叙人情,状物态,一寓于诗,而曲尽其妙。”(《六一诗话》)他的诗正是“笔力无施不可”,无论写什么都能“曲尽其妙”。甚至有时“意所到处,虽语有不伦,亦不复论”(叶梦得《石林诗话》)。他特别发展了韩愈的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因此,诗中多说理议论。即使在一些抒情诗中也往往如此。如《去思堂手植双柳今已成荫,因而有感》:

曲栏高柳拂层檐,却忆初栽映碧潭。人昔共游今孰在?树犹如此我何堪!壮心无复身从老,世事都销酒半酣。后日更来知有几,攀条莫惜驻征骖(cān)。

诗人将眼前的景与深沉的感慨结合在一起,边叙写,边议论,而惜别的忧伤之情正是从议论中传出。其中“人昔共游今孰在?树犹如此我何堪”二句,简直如同散文。

在欧阳修那些以诗论诗的作品中,说理议论尤为明显。如《水谷夜行寄子美圣俞》、《赠王介甫》、《读李白集效其体》、《读蟠桃诗寄子美》等等,论唐诗,评宋诗,无不如此。

欧阳修诗歌创作的散文化、议论化,对宋诗以文为诗这一特点的形成起了促成作用。但是,在诗中说理过多,多敷陈而少比兴,又影响了诗的形象性。尤其是后来理学家板着面孔说教的枯燥乏味之作进入诗坛,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了欧诗以文为诗的影响。

南宋人叶梦得在《石林诗话》中指出:“欧公诗始矫昆体,专以气格为主,故其诗多平易疏畅。”平易疏畅,的确是欧诗在矫正西昆体浓艳晦涩时形成的又一特点。下面再看他那首名作《戏答元珍》: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30)。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气势流畅,一气贯下,语言平易而不俚俗,意境格外秀美,这与白居易的诗有所不同。但也有些诗与白居易的诗存在的毛病一样,“语多直出”(清•吴乔《围炉诗话》卷五),“所惜意随言尽,无复余音绕梁之意。又篇中曲折变化处亦少”(清•贺裳《载酒园诗话》)。

总之,欧阳修的诗歌创作,虽然与他的诗歌主张相比还有一定距离,其成就也没有他的散文大;但是,仍然可以看出他的诗歌创作是在努力实践他的主张,并取得了成就,在当时宋诗变革过程中,影响还是颇大的。

还应指出的是,欧阳修在晚年还集有《六一诗话》传世。以随笔漫话的形式,辨流派,论风格,讲述作家故事,评论作家作品,使诗歌评论的形式更为活泼。后来,为不少人所仿效,为宋代诗话的发展开了先路。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欧阳修在理论上大力提倡,在创作上努力实践,再加上他当时在文坛的领袖地位和影响,使宋诗无论是内容或形式上的革新都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西昆体在诗坛的影响消逝了,宋诗从此有了自己的风貌。

与欧阳修同时的诗人中还有李觏与苏洵。李觏(1009-1059),字泰伯,建昌军南城(今江西省南城县)人,是宋代著名的思想家。其诗学韩愈,也受晚唐诗人皮日休、陆龟蒙的影响。诗的内容能反映人民的疾苦,时出新意;诗的语言平易雄劲,自成一格。如《获稻》一诗,写出了农民的辛苦和受剥削的情况,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刻的揭露和讽刺。而其中“饷妇念儿啼,逢人不敢立”两句,对农妇的心理透过细密的观察,作了细致的描写,对于表现农民辛苦的情状是何等形象生动。在《读长恨辞》中,写唐明皇为杨贵妃之死而“倍沾襟”,却不为成千上万“军中死”的将士“动心”,把讽刺的锋芒直指君王。在抒情小诗中,他的《乡思》写得最为深婉感人: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句句写乡思,层层深入,乡思之情一层比一层深沉而强烈。诗中无一雕琢之句,只用平常语,却把乡思的情怀写得如此的浓,可见诗人用语构思的独到之处。

苏洵(1009-1066),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他的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写得不多,但立意精深,用语简炼,有自己的特色。正如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指出的:“明允诗不多见,然精深有味,语不徒发,正类其文。”其中以古诗写得较好,如《欧阳永叔白兔》、《自尤诗》、《云兴于山》等。七律如《九日和韩魏公》、《送蜀僧去尘》等,也写得寓意深刻,较有韵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