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音高识别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

音高识别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

时间:2022-12-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890年哈伯曼研究了25位制造锅炉的工匠,他们因为长久暴露在高强度的噪音下,而丧失了高频听觉。在一位工匠死后,哈伯曼对其进行了尸检,发现他的科尔蒂器的基部有了退行性病变。这一发现又为后续的许多研究所证实。因此看来,光凭位置还不能完全解决音高的辨别问题,特别对音高很低的声音更是如此。也就是说,即使像音高识别这样在听觉研究中研究得最多和最深入的问题,至今离彻底解决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无论是亥姆霍兹的共振理论还是冯·贝凯希的行波理论都认为耳蜗对声音频率的辨认和耳蜗中受到兴奋的基底膜的位置有关,因此它们都是一种位置理论。

其实这一理论早在19世纪80年代就已经有了病理学上的证据。1883年巴金斯基(B.Baginsky)切除狗耳蜗的顶圈,结果这条狗丧失了对低频音的知觉。1890年哈伯曼(J.Habermann)研究了25位制造锅炉的工匠,他们因为长久暴露在高强度的噪音下,而丧失了高频听觉。在一位工匠死后,哈伯曼对其进行了尸检,发现他的科尔蒂器的基部有了退行性病变。这一发现又为后续的许多研究所证实。1907年维特马克(KarlWittmaack)让豚鼠暴露在各种尖音的强噪声之下,结果发现其耳蜗的基部受损。

之后其他人用各种音高的噪音对许多动物的研究都表明,刺激音的频率和基底膜受损的部位有一定的对应关系,然而这只是一种大致的对应关系,其在基底膜上的部位并不非常精确,而有一定的范围。特别是当用低频音作刺激时,所造成的损害不很明显。

因此看来,光凭位置还不能完全解决音高的辨别问题,特别对音高很低的声音更是如此。后来人们虽然也提出了许多学说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例如认为听觉神经元只在刺激音的一定相位处才有可能发放,这虽然也有一定的实验证据,不过还是不能完全解释。也就是说,即使像音高识别这样在听觉研究中研究得最多和最深入的问题,至今离彻底解决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