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洞不补,大洞吃苦

小洞不补,大洞吃苦

时间:2022-12-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巇者,罅也①;罅者,涧也;涧者,成大隙也。经起秋毫之末④,挥之于太山⑤之本。其施外,兆萌牙孽⑥之谋,皆由抵巇。如果仍不可治,就设法使之转化,弃旧图新。他们总是密切注意危机的征兆,利用事物变化的原理进行具体分析,提出计谋,进一步认识征兆的细微变化。利用秋毫之末,可动摇泰山之根基。当圣人的德政推行外方后,当对方出现危机征兆时,就要运用抵巇对付,予以排斥或者消灭。

【原典】

巇者,罅也;罅者,涧也;涧者,成大隙也。巇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谓抵巇之理也。事之危也,圣人知之,独保其用。因化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细微。经起秋毫之末,挥之于太山之本。其施外,兆萌牙孽之谋,皆由抵巇。抵巇之隙,为道术用。

【注释】

①巇者,罅也:巇,缝隙;罅,裂痕,间隙。②事之危:事物仅有危机征兆的时候。③因化:顺应变化。④秋毫之末:指秋季所生出的动物细毛。⑤太山:也作泰山,是壮观又宏大的名山。⑥兆萌牙孽:兆萌是微小的征候,牙孽是伐木后从根部所生的新芽。

【译文】

所谓“巇”就是小的缝隙,巇发展之后变成“罅”,罅发展之后变成“涧”,涧发展以后变成“大隙”。当小的缝隙刚出现时,常带有某种预兆,此时就应设法加以堵塞,使其变小,或者使之不再扩展,或者使之消失。如果仍不可治,就设法使之转化,弃旧图新。这就是抵巇的原理。当危机征兆出现时,圣人就敏锐地察知到了。他们总是密切注意危机的征兆,利用事物变化的原理进行具体分析,提出计谋,进一步认识征兆的细微变化。利用秋毫之末,可动摇泰山之根基。当圣人的德政推行外方后,当对方出现危机征兆时,就要运用抵巇对付,予以排斥或者消灭。总之,抵巇是一种堵塞缝隙、防患未然的治道之法。

解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