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碎片化生存

碎片化生存

时间:2022-12-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迎接诺兰的《盗梦空间》,特意把他的《记忆碎片》翻出来看一次。每一个片段相当于放映前一个片段中主人公丢失的短时记忆。《记忆碎片》在不断地挑战我们的短时记忆,如果你想要了解整个故事,那少不了要把电影倒过来再看一次——别忘了在片段和片段之间的节点处,停下来梳理一下。咨询师若束缚于来访者情绪和生活的碎片,便很难开辟空间,助人自助。暂且旁注一笔——相比吴思先生从历史碎片中的提炼手法,杨氏还略显匠气。

碎片化生存

为了迎接诺兰的《盗梦空间》,特意把他的《记忆碎片》翻出来看一次。电影放到第3节的时候,倒叙的结构已经很明显了。导演将这个故事切割成若干个小片段,然后重新编排了顺序。每一个片段相当于放映前一个片段中主人公丢失的短时记忆。照片上记录的短语和身体上的字迹是承载关键情节的信息点,只不过在事件演变的整个过程中,不时地发生了重新组织、甚至误解。而欲探知真相的观众就被一个个小的片段牵引着,走向一个又一个疑惑。

这是部很不错的电影。不过我得撇开具体情节。《记忆碎片》在不断地挑战我们的短时记忆,如果你想要了解整个故事,那少不了要把电影倒过来再看一次——别忘了在片段和片段之间的节点处,停下来梳理一下。否则,你一定会和主人公一样去怀疑,记忆是靠得住的么?尤其是那些碎片化的记忆,是否早就被我们按照自己的喜恶重新拼接?

但是,书写下来的文字就是可靠的么?不,哪怕是在肉身上的书写,也常常被曲解。

既然我们可以把同一个句子在不同语境下作出不同的理解,那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被书写的“事实”,也不过是些历史和文明的碎片而已。我们从小接受的历史和语文教育,看上去逻辑完整,铁板一块,随着时光变迁,证据呈现,慢慢地就露出了千般破绽。历史不过是一张目的地明显的拼贴画,如果你有心去追索细节,可以到处发现拼接的粗糙痕迹。

历史被割裂成碎片,却又不能归入虚无。于是被生活在其中的我们重新选择,然后拼成自己的知识框架和文化背景。所以,夸夸其谈者倒显得有些可怜,因为他急于展现他的拼接技术,却忘了谦逊不仅是一种教养和美德,更是一种智慧。那是承认自己无知但并不享受无知的智慧。

新闻必须呈现碎片,如何去呈现,足以挑战记者的功底和胆色。图书必须展示拼接,如何去考量,得看编辑的眼色和鉴定。评论若拘泥于碎片,视野变窄不说,观点也易偏颇。学者时常沉迷于碎片之中,但能否成为大家,却又看他是否能超越碎片。官吏若只是纠缠于事务的碎片和小集团的利益中,就绝无机会成为政治家。写作的人若是陷于日常碎片,那只能叫练笔,连作品都算不上。咨询师若束缚于来访者情绪和生活的碎片,便很难开辟空间,助人自助。医生若习惯于头痛医头,往往便顾此失彼。

行文至此,倒想以此去考量手边正读的杨奎松《失去的机会?》一书,便发现杨氏的碎片整理得还是不错的,但站立在碎片之上,还是两个不甚清晰的政党剪影。拼接之处,虽细心但视野终嫌不够。当然,这也许并非此书所重,并不该以一书之碎片来下评判的妄语。暂且旁注一笔——相比吴思先生从历史碎片中的提炼手法,杨氏还略显匠气。

2010年9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