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肯救人坑坎中,便是活菩萨;能脱身牢笼外,便是大英雄。
【意译】
肯费心费力去救助那些陷于苦难中的人,便如同菩萨再世。能摆脱名利、世俗的羁绊,就可称为出类拔萃的人才。
【解读】
佛教中的菩萨是人们心中救苦救难者的化身,生活中急人之难的人被称为“活菩萨”,受到人们的感激和尊重。人们在遇到困难时都渴望得到帮助,如果世人都能怀着一颗扶危济困之心,那么人世间就会有更多的和谐和快乐。
当我们看到一些人犯错时,时常会想,就算自己诚恳相劝,对方也未必会听,说出来反倒惹人不高兴,还是不说为好。其实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作为一个正人君子,在提高自身品德的同时,还应该感化身边的人向善、上进,才能问心无愧。即使对方一时听不进去,等他冷静下来之后,再认真思考,感悟到你规劝的合理之处,也会改过自新。相反,如果你对别人的过错视而不见,任其日渐堕落的话,又怎么能称得上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呢?
曾有一位青年与好友同在一家公司上班,好友人很不错,就是喜欢贪小便宜,经常把公司里的一些办公用品拿回家。青年虽然觉得这么做不对,可是,他又怕劝说对方伤了和气,于是,一直对好友的做法听之任之。两个人学的都是财会专业,好友得到升迁,去做了会计。青年在好友的宴会上,一直想提醒他,这份工作不比从前,不能再犯以前的毛病。可他想了很多,又怕好友觉得自己是嫉妒他。带着矛盾的心情,青年选择了闭嘴。
结果,几年后,好友因为贪污而深陷囹圄。
青年每次想到此事都非常自责,如果自己当时能够婉转地提醒好友,虽然他会不高兴,但也许以后的犯罪行为是可以避免的。青年经常懊恼地表示,自己为了一时的不得罪人,不但失去了多年的友谊,还没能劝阻好友误入歧途,真是后悔。
青年人刚刚开始自己的人生,很多事情都是第一次经历,所以看得格外重要,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同时我们也要明白,如果我们认为自己的做法是正确的,就不要去理会对方能否接受,而坚定地去纠正他,这才是真心对待朋友的做法。
有一位禅师非常喜欢作画,那些与他交好的居士们就对他百般奉承,说他的画画得如何地漂亮,时间久了,禅师也就信以为真了。因为寺院僧侣经常需要外出化缘,所以禅师就让化缘者拿自己的画去送给有缘人。禅师一次画了自己最得意的一张,打算送给别的寺院的住持,也是自己的好朋友。住持看了禅师的画,默不作声,禅师说:“我的画我经常要他们化缘的时候送给别人。”住持想了想说:“你虽然画得很是卖力,可我不得不直言相告,你在绘画上真的没有天分,这些画还是不要拿去送人了,你有画画的时间,不如一心礼佛。”
禅师听了很诧异,也很不开心。他回到寺庙后,问他的弟子们:“你们把画拿去送人,他们都怎么说啊?”
弟子们突然都很沮丧,说:“他们都不是很开心。”禅师有些急躁:“那你们为什么不早一点儿告诉我呢?”一个弟子小声说:“也许是这些人不会欣赏。”
禅师把自己的画作全部烧毁,一心向佛,最终成为那个时代最有名的高僧。后来,每次提起自己的住持朋友他都是满心感激,他觉得若不是有这位朋友,自己的人生也许会改写。
如果我们希望保持一份长久的感情,就必须为朋友的将来着想,哪怕承受朋友的误解,也要阻止他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