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读《马凯诗词存稿》

读《马凯诗词存稿》

时间:2022-12-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感谢钱晓鸣同志寄给我一本《马凯诗词存稿》诗集,要我提提意见。马凯同志的诗具有中华诗词的深厚继承性,颇富中华诗词的风格与韵味,决非只有汉字,而无汉风、汉味。马凯同志的诗扎根在我国历史传统之中,可以说是无愧的。2001年7月13日之夜,当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一槌定音,宣布第29届世界奥运会在北京举行时,电视荧屏上所反映的是举国上下泪飞、花舞、旗海、人潮。

读《马凯诗词存稿》

感谢钱晓鸣同志寄给我一本《马凯诗词存稿》诗集,要我提提意见。也要感谢马凯同志,这本诗集是他托钱晓鸣同志赠给我的。感谢他们的友谊与信任。

这本诗集是作者在四年前出版的《行中吟》诗集的基础上,在朋友的鼓励下,增减篇目,校订文字,调整顺序,重新出版的。诗集所含为格律诗、古风、词、曲以及有关体例的诗,即所谓的传统诗或今天往往称为的“中华诗词”,共计110首,分“望远篇”、“沧桑篇”、“感悟篇”、“寄情篇”、“抒怀篇”与“揽胜篇”等6篇。读罢诗集,喜从衷来,深深有感,借用诗集中的句子,其诗之内容,“满树晨曦梢吐绿,唐松汉柏正逢春”,“翠柳千条枝舞媚,绯挑万簇浪翻波”;其诗之笔法,“但助难题能破解,何妨晓镜又添银”,“法而不拘,功到自器”;其诗之作者,“拨云破雾无阻挡,踏浪斩鲸总风骚”,“德高容乃大,识远道则宽”。

我首先要声明的是,对中华诗词而言,同行家里手相比,我一再讲过的,我是个门外汉,只是感于形势所需,显然班门弄斧,就中华诗词、诗教与民族文化教育问题发表了一些浅见,未料蒙多方青睐,深感汗颜,实为内疚,久久不安。现在就这本诗集来发表意见,也是这样的心情;这是实话,决非客套。

我认为,在我国要写出符合人民需要的诗,得关注四点:第一要有继承性,不能抛开中国诗歌传统与民族文化特点,而要扎根于中国历史土壤;第二要有时代性,不能脱离时代精神、时代潮流、时代内容与时代语言,而要与时俱进;第三要恰当地同科学文化结合,当今科技高度发达、高速发展,极广极深地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诗不应当超然于此之外;第四要紧密地同人民群众结合,人民群众接受的、流传的才是有生命力的。马凯同志的诗就是这样的。

马凯同志的诗具有中华诗词的深厚继承性,颇富中华诗词的风格与韵味,决非只有汉字,而无汉风、汉味。《五律·漓江行》(P228)有:“云开江揽胜,雾绕岭含羞。有水皆明镜,无山不蜃楼。”这是韵味十足的五律,这是我住过十个月的漓江,而在此处,“羞”一字不仅将景色人格化了,而且展现了妩媚多情,镜中为谁容?楼内为谁舞?而胜又为谁揽?《七律·春游灵岩寺》(P237)有:“塔古僧高皆故事,碑残字断尽风云。”道地的七律韵味,深沉的怀古诗情;孟浩然“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的感慨,在此清楚可见!而《沁园春·纪念毛泽东逝世一周年》(P59)的“见嫦娥舒袖,泪盈寰宇,吴刚捧酒,情满苍穹”诗句,借毛泽东同志的《蝶恋花·答李淑一》名篇,化用以深深悼念这位伟人,妙极!感人!马凯同志的诗扎根在我国历史传统之中,可以说是无愧的。

处于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马凯同志的诗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形式若继,内容实新。马凯同志1946年出生,身为革命干部的父母将他寄养于老乡家,他后来又身历战争、建设、“文化大革命”、下乡务农、改革开放、攻读学位、为师任教、选拔从政,由地方而部门而中央,由国内而国外,目睹身历国家的沧桑与时代的风云中的种种重大事件,对于马凯同志这样的一个有着极好的家教而自身又极努力的人,历史风云与时代变迁之声自然入诗。《五律·庆北京申奥成功》(P79)有:“槌落人掀浪,花飞泪伴旗。”2001年7月13日之夜,当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一槌定音,宣布第29届世界奥运会在北京举行时,电视荧屏上所反映的是举国上下泪飞、花舞、旗海、人潮。是的,这两句10字正是诗中“北京胜出日,华夏梦圆时”的最生动的最概括的写照!这决非只是申奥成功,而是国家实力强大、国际地位提升、人民百年期望的一种凝现!《七言长律·冬宫感怀》(P212)有:“昔时风范今安在?一夜分崩荡不存。”前车已覆,后车当鉴。杜牧《阿房宫赋》的收尾多有警示:“秦人不暇自哀之,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所以,诗最后给的是结论:“扶栏犹记兴衰史,国固中坚道至尊。”要“尊道”!要顺客观规律!顺社会规律者昌,逆社会规律者亡!今天,世界连成一气,地球是个整体,《江城子·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P243)写得与世界同呼吸,过去,“欧亚青山,对望慕鱼游”;而今,“东往西来通无有,黄白黑,各千秋。”这不就是谋求世界和平、合作与发展吗?中华诗词语言,当今世界大事。又如,《减字木兰花·千年交替夜》(P49)有:“暮云送日,一页翻过千岁史。”“钟抑钟扬,再换人间路且长。”前首讲的是“空间”,这首讲的是“时间”,固然当今世界与以往已大为不同,但真正要世界和平、合作与发展,路程还是长的,还必须不断努力。

同马凯同志诗的时代性紧密相连的,是诗的视野开阔。一个投身到时代洪流中而又不断努力的人,视野一定是开阔的。马凯同志是这样的人,诗言志,诗就是这样的诗。其实,《七言长律·冬宫感怀》、《江城子·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以及类似诗篇,如《天净沙·参观世博会》(P73)、《相见欢·贺我国首次载人飞船发射成功》(P86)、《南歌子·新中国五十年华诞》(P51)等等莫不如此!再如,《蝶恋花·纪念毛泽东同志诞生110周年》(P65)明确写道:“九曲大江奔未了,日斑何损光辉照。”写得多好!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作者讲,比如,在地上,大江奔流,纵有回肠九曲,毕竟倾泻归海;在天上,太阳高悬,纵有日斑局点,毕竟光化万物。所以,作者以广阔视野、历史眼光,深情地在诗中最后断然认定:“功过是非争未了,人民自是情难老。”人民永远情系毛泽东同志!又如,作者在壮阔而复杂的人生征程中,锻炼出清醒而明确的思路,在《三言诗·九九感言》(P43)认定:“识时势,举大体,居高瞻。”“淡名利,轻富贵,守清廉。”“循天道,顺民意,归自然。”这同他在《七绝·读〈道德经〉》(P115)中所表达的“似是无为真自在”的思路完全一致。

正因为马凯同志有这么一种十分可贵的人生经历,所以,在他诗中有着大量的深刻的人生感悟,远非限于“感悟篇”。比如,在《七律·兰亭探游》(P185)有:“但把永和神韵借,新毫也敢试婆娑。”挥毫写字?写诗?写文章?王羲之写的《兰亭集序》,其文千古流芳,其字几乎无出其右者!“借”此而挥“新”毫,“敢”什么?“试”什么?马凯同志干的出色的事业,就是这个“什么”吧!何止是诗,是文!这确实是叫人婆娑起舞的!又如,《五绝·瑞雪》(P12)有:“无痕融水去,尽在蕴春生。”这哪里是在写雪,而是在写一个高尚人的人生!悄悄地来到人间,化作春泥,化作雪水,待到山花烂漫,又悄悄地离去。正如,《庄子·养生主》所讲:“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处顺,而来而去。又如,《七绝·胡杨林赞》(P22)的“敢遮天”、“岁过千”,死后挺立千年,倒后不朽千年,做人就应作如此的人,“死而不亡者寿”。至于“感悟篇”中诸如《五绝·观日》(P118)、《五绝·企盼》(P123)、《七绝·戒妄》(P124)、《古风·学书》(P130)等值得一读再读,仔细玩索。

一个人有着深刻的人生感悟,也必然有着浑厚的人生情感,“寄情篇”就十分集中展现马凯同志的浑厚情感。中国古语讲:“柔情似水,利志如钢。”或许,可用以形容马凯同志吧!读一读《七绝·异国中秋夜(一)》(P158),“乐都不奏思乡曲,何碍萦怀溢笔端”,作者在“音乐之都”维也纳,中秋之夜,“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的诗句正是同作者此时心向神州、情萦华夏、梦绕故土而畅溢在笔端的情怀一样吧!《七律·周年寄词》(P146)的“愧无彩笔情难尽,幸有灵犀一点通”,化用古人诗句,自然妥帖,脉脉柔情。《五绝·小女恬睡》(P151)的“踮脚拂蚊去,恐惊睡梦人”,舐犊深情,细腻纯朴;这诗句从李白的《夜宿山寺》“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化用而来,但已是另一番完全不同的情趣了。至于“沧桑篇”中的《组诗·九八抗洪(十首)》(P92),除了可说是一篇抗洪史诗之外,还奔腾着作者如钢水怒涌的坚强意志、炽热情感,“同舟何必曾相识,共济应觉胜比邻”,将白居易、王勃名句化炼成情怀深广的抗洪赞歌!

马凯同志的诗还有一个特色,科学文化自然入诗。且不谈诸如《相见欢·三峡导流明渠截流观战》(P83)、《相见欢·贺我国首次载人飞船发射成功》(P86)、《组诗·九八抗洪·科技显威》(P100)等诗直接同科技有关,而且在不少抒怀揽胜的诗篇中,科学文化诗句无痕地融入诗篇。比如,在《五古·都江堰感怀》(P190)中,“郎侍溢洪道,沙水各有循。作堰正好低,淘滩恰到深。遇弯则截角,逢正即抽心”。这就在讲作堰修坝的水力学。又如,《虞美人·埃及古谜》(P209),“千年求索迹仍在,只是寻者改”。寻者是谁?显然指科学家。金字塔并非“天工”,诗中已暗隐了科学技术当会“破题”,识破“塔秘”;整首词在歌颂科技,不过隐而不露,借古颂今而已。

我想,马凯同志这本诗集很好,好在两点:一是它是标志中华诗词及其发展一定能适应时代的一本诗集,二是这本诗集的确反映了时代也需要中华诗词及其发展。借用马凯同志一再讲的一段话:“倘若,或一首,或一句,于人有裨,于世有益,不废纸墨,不枉人时,足矣。”我说:此话诚然!此一诗集大有裨益于人世。马凯同志在这本诗集的“自序”中讲:“存稿者,未定之稿,以求友声,以期切磋,以待凝练,以享其乐。”世上无十全十美的事,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书无完书,钱晓鸣同志其实也是马凯同志要我对这本诗集提提意见。为此,本着切磋琢磨之诚,略陈固陋,提两点建议:第一,希对格律诗、词、曲的平仄上再仔细推敲一下;第二,有的用句、用词、用字还可以提升一下。

第一,格律诗、词、曲的平仄问题:这一问题本来就难些,特别是今天许多的字的声调与过去的不同了,过去的平(仄)声成了今天的仄(平)声,更添了麻烦。现在几乎无人反对这一看法,要用今天的声调就全用今天的声调,反之亦然。正因为如此,如果标明是律诗或绝句,或有词牌、曲牌,一般就要遵循所规定的平仄规律。

当然,以往不少名人名篇名句,其中也有不合于平仄之处。至于马凯同志诗中应用今声调,乃至以助词“了”、“得”、“着”入诗,这是值得称赞的,例如,《青玉案·春夏秋冬(四首)》(P246)写得特有风趣,十分自然,如图似画,引人入胜。

第二,有的用句、用词、用字,还可提升一下,试举两例:

1.P82,《采桑子·赞非典白衣战士》

词写得好!但最后一句“敢为众生赴九泉”,“赴”字似气魄不够,改为“闯”字似乎好些。陈毅同志《七绝·梅岭三章》中“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极有魄力,纵死而气更豪。所以,最后一句可改写,更提升一下。

2.P194,《七绝·寻访杜甫草堂》

写得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极为感人,惜乎尾句“当永存”三字太直,如改为“伴梦魂”,即“心底诗人伴梦魂”,似更好。原句似乎力与第三句相对,即“人间寒士犹多在,心底诗人当永存”,似不必。

以上意见,只是在短短几天内,读了《马凯诗词存稿》,读得不深,想得又浅,写得又匆忙,提了出来的,仅供参考。这个“友声”对不对,有多少作用,是一回事;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又是一回事。花了近三天,写了这篇《读〈马凯诗词存稿〉》小文,也来个“鸟鸣嘤嘤”;扪心自问,总算尽了一份心意,何况更是自己的一次学习的好机会。至于具体的点点滴滴之处,待有机会与马凯同志面讨,当面求教,共同商讨。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我看到如同马凯同志这么一批既富有中华民族传统,又深知马克思主义理论,既深深扎根于我国社会实际,又眼光广阔面向世界的领导干部,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敢于改革,敢于创新,这更坚定了我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任何艰难险阻也阻挡不住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胜利前进!

2005年11月1日

(马凯著,作家出版社2004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